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69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225篇
海洋学   19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注入CO2提高煤层气产能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根据煤储层吸附一解吸机理,首次采用“解吸一注气一解吸”的实验方法,分别进行CH4,CO2的吸附一解吸和CO2注入置换煤层CH4实验,模拟了煤层气井“排采一注气一排采”的增产途径和效果。结果表明:在CH4和CO2二元体系的竞争吸附中,CO2组分的吸附速率是先快后慢,而CH4组分的吸附速率先慢后快,解吸时则相反,反映出CO2在竞争吸附中占据优势;注入CO2气体的数量越大和相对浓度越高,单位压降CH4解吸率和CO2吸附率就越高。实验结论对工业规模的煤层气开发试验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2.
利用1971—2016年辽宁省61个气象站气温、地表温度、积雪日数和积雪深度资料,分析了积雪的保温作用及其对地气温差的影响。结果表明:更换自动站前后地表温度观测方式的差异导致地气温差显著增大,地气温差的增大程度受所在区域积雪日数、积雪深度的影响显著。在积雪期较长、积雪较厚的地区,积雪引起反照率增大,使得雪面温度降低,导致雪气温差减小,而雪的保温作用使得地气温差显著增大。因此,更换自动站前地(雪)气温差与积雪日数呈显著负相关,而更换自动站后地气温差与积雪日数呈显著正相关。各台站之间地气温差随积雪深度的变化系数差异较大,为0.045~0.858 ℃?cm-1,在年平均积雪日数<40 d、年平均极端积雪深度<10 cm的区域,积雪的保温作用随积雪深度增大而显著增大;在年平均积雪日数>40 d、年平均极端积雪深度>10 cm的区域,10 cm以下的积雪对土壤保温作用随积雪深度增大显著,当积雪深度>10 cm后,其保温作用随积雪深度增大的幅度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33.
中国东部大陆主要由华北和华南两个古老地块在早中生代沿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拼合形成,在显生宙特别是晚中生代时,东部大陆特别是华北东部发生显著活化,表现为浅部强烈的构造变形、盆地形成、岩浆活动、巨量成矿和深部岩石圈地幔的改造、减薄和增生作用,从而明显区别于全球其他稳定的克拉通地区。本文梳理了中国东部大陆演化历史和岩石圈地幔特征,认为华北和华南地块均由古老陆块拼合而成,块体初始规模小且内部发育薄弱带;显生宙以来华北、华南甚至整个中国东部都受到周边多个构造域的夹持影响,板片俯冲引起的软流圈上涌和熔流体活动沿大陆内部薄弱带和边缘有效侵蚀、改造上覆大陆岩石圈,使之发生减薄、再富集和置换作用,这种被改造的岩石圈地幔具有饱满的组成(富含玄武质组分)、较高的密度和较低的刚性程度,容易发生构造变形和部分熔融,使原本稳定的克拉通发生活化。因此,块体规模和内部薄弱带(内因)及周边构造环境(外因)是大陆稳定性的重要控制因素,中国东部大陆显生宙活化是这些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4.
Spurious Clusters in Granulometric Data Caused by Logratio Transforma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logratio transformation aims to eliminate spurious correlations between components of compositional data. When applying this method to granulometric data, there arise numerical problems with zero (empty) components. In this paper, the method of logratio transformation with zero replacement is examined using one natural and two simulated granulometric data se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is method generates spurious clusters, and thus it is not appropriate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grain-size data in particular, and of compositional data with zero components in general.  相似文献   
35.
华北地台东部古生代与新生代岩石圈地幔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古生代含金刚石及捕虏体的金伯利岩和新生代含捕虏体的玄武岩先后共同侵位于华北地台东部,提供了研究自古生代以来板内岩石圈地幔特征及其演化的深源岩石探针。通过对古生代与新生代,新生代时郯庐断裂带内与带外岩石圈地幔物质之间岩相学,岩石和矿物的主元素,微量元素,地幔热状态的对比研究,结合现代地球物理资料,建立了以新生地幔物质对古老岩石圈置换作用为主的华北地台东部地幔减薄模型。该模型强调,古老岩石圈地幔业已成  相似文献   
36.
福建尤溪梅仙矿床闪锌矿中黄铜矿交生体的交代成因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周兵  顾连兴 《地质论评》1999,45(1):15-18
福建尤溪梅仙块状硫化物矿床中的闪锌矿经50%HNO3浸蚀后发现,微米级的黄铜矿交生体呈乳滴状,棒条状,蠕虫状等沿闪锌矿解理面,双晶面和颗粒边界,裂隙等处分布,并且黄铜矿交生体所占体积均在5%以上,因上闪锌矿中有限的Cu的溶解度使出溶无法解释黄鲷矿交生体的成因,交生体的结构特征以其与黄铜矿脉的关系暗示其可能是交代成因。而对横切黄铜矿乳滴的电子探针分析中铁含量特征的研究,证实梅仙矿区闪锌矿中的黄铜矿交  相似文献   
37.
矩阵行列式、矩阵方程未知数和矩阵逆阵元素,可采用矩阵原位替换解算方法,利用矩阵元素约化值进行解算,但矩阵元素约化值计算过程中要求矩阵主元约化值不能等于零,在没有确认矩阵是否满秩的情况下,其值等于零有可能由矩阵元素排列结构引起,也有可能由矩阵秩亏引起,如何判别矩阵主元约化值为零的成因,在排除矩阵秩亏的情况下,如何利用选主元矩阵原位替换解算方法继续完成相应矩阵解算,是本文研究的内容。该研究可使矩阵原位替换解算方法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38.
基于热力学平衡理论及库车盆地的实际,建立了该区地层水温度、压力条件下方解石溶解、白云石对方解石交代作用的热力学平衡条件,并根据地层水介质特征探讨了该区方解石溶解、白云石交代方解石的具体成岩反应状况,认为该区地层水条件下正进行着方解石溶蚀及白云石对方解石的交代作用,方解石的溶蚀是形成该区深层次生孔隙的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39.
在种群累积培养状态下研究了培养液更换对萼花臂尾轮虫( Brachionus calyciflorus)休眠卵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培养液不予更换的情况下,萼花臂尾轮虫休眠卵的产量和形成效率分别为 724 3333± 40. 5257ind(6d.20mL)-1和 6 .0361± 0. 3377ind(5 × 106 cells)-1(al-gae diet)与之相比,当培养液每 2天更换一次时,其休眠卵的产量和形成效率分别下降至637.3333±16. 8028ind.(6d·20mL)-1和5 .3111±0 .1400ind(5×106cells)-1(algae diet).随着培养液更换频率增大至每天一次时,其休眠卵的产量和形成效率下降的幅度进一步增大培养液更换对轮虫种群中的混交雌体百分率和混交雌体受精率无显著的影响,最后探讨了培养液更换对萼花臂尾轮虫休眠卵形成影响的机理.  相似文献   
40.
王炳龙  梅祯  肖军华 《岩土力学》2018,39(Z1):325-332
土工格室广泛运用于道路或铁路路基的补强和病害整治,针对不同几何尺寸土工格室的整治效果不同,采用焊距为340、400、680 mm和高度为0.10、0.15、0.20 m组合的9种不同规格土工格室进行整治铁路基床下沉病害的现场试验,并与换砂法试验进行了对比,分析不同整治法的轨下动应力衰减规律。结果表明,格室每增高0.01 m,动应力衰减增加约0.6%~1%;焊距每增加100 mm,动应力衰减降低约5%;相比较于换砂法,土工格室法轨下动应力衰减快、分布均,路基强度高,表明换填厚度的大小与整治方法密切相关。在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换填厚度设计容许应力法,综合考虑了路基应力水平、格室与砂垫层动应力衰减性能以及路基基床土的容许承载力,为换填厚度设计提供了理论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