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0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170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41篇
地质学   589篇
海洋学   2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3篇
自然地理   3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唐烽  高林志  尹崇玉  王约  顾鹏 《地质通报》2015,34(12):2150-2162
新元古代与寒武纪之交,即伊迪卡拉纪—寒武纪过渡期,是地球历史上一个重大的地质突变期,出现了一系列地质环境变化事件和生物快速演化事件。云南东部位于扬子地区西南缘,在前寒武纪—寒武纪过渡期属于开放式浅水台地至台缘斜坡环境,是中国伊迪卡拉(震旦)系顶部与底寒武统基本连续沉积的典型地区,也曾是中国震旦系与寒武系界线层型候选剖面所在地。近年来,在此新发现了更为丰富的宏体藻类化石、遗迹化石和伊迪卡拉生物群的疑似后生动物化石等(江川生物群),以及大量以条带状Shaanxilithes为代表的宏体化石层。相关剖面自下而上从灯影组至磷矿沉积层(中谊村段)出露有连续的宏体化石记录,研究后可以细分伊迪卡拉系顶部灯影峡阶的化石带,并与底寒武统晋宁阶、梅树村阶对接,具有作为标准层型剖面的较大潜力,为伊迪卡拉纪末期年代地层单位的建阶分层、对比及确立层型剖面,以及与寒武纪最早期年代地层的界线划分提供了更为理想的标准。  相似文献   
92.
93.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中侏罗统延安组植物群与古气候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中侏罗统延安组为一套以河流滨湖相沉积为主的中粒中细粒长石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黑色页岩、粘土岩夹煤层。其中产大量的植物化石,计20属39种。经分析认为,这个植物群是一个属于我国北方区以Coniopteris-Phoenicopsis为代表的中侏罗世早期植物群,植物群组合反映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中侏罗世为偏潮湿的暖温带气候。  相似文献   
94.
本文采用IPCC推荐的表观消费量法计算了中国大陆30省区1991到2010年化石能源消费产生的CO2排放,发现:(1)排放总量由 2293.01Mt 增长到 7467.77Mt;(2)煤炭消费的排放比重最高达到79.98%;(3)人均排放量由 1.98t 增长至 5.57t;(4)CO2排放强度显著降低,由6.66 kg USD-1降至1.07kg USD-1,近年来趋于稳定;(5)区域发展不平衡始终存在,根据省际数据,在一些落后地区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化石能源消费。关于CO2高排放,中国已经做出承诺并采取了行动。基于对可持续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不确定性的综合考虑,健康的产业结构、化石能源集约利用,以及区域发展平衡应更加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95.
BOOK REVIEW     
Eolian landforms as sandy dunes and dune heaps were mapped by the author in 1979–1980 in a zone where vegetation had been destroyed by a forest fire on 30 June 1976, in an area to the east of Elverum, south-east Norway. The mapped eolian landforms are discussed together with information from 40 samples of the eolian sediment. Winds, mostly from the north and north-west, were responsi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eolian landforms, utilizing the fluvioglacial sediments accumulated as a sandur during the retreat of the inland ice approximately 10,000 years ago. The winds were active during a short period of time, only a century or so before the area became vegetated.  相似文献   
96.
河南西峡盆地上白垩统马家村组沉积厚度巨大,达1 960 m,由辫状河沉积、曲流河沉积和湖泊沉积组成。在河流与湖泊沉积中,发育丰富的遗迹化石,共6种类型,分别为Skolithos linearis、Cylindricumichnosp、Palaeophycus tubularis“J”形潜穴、垂直分枝潜穴和垂直螺旋潜穴。从形态分析,大多数为居住迹,按照遗迹化石产出岩层的岩性、扰动特征和残留遗迹等总体特征,将所发现的遗迹化石层划分为两类遗迹组构,即软底组构和僵底组构。前者主要发育在纹层状极细砂岩和粉砂岩中,潜穴密度大,属种单一,包括Skolithos组构和Palaeophycus组构;后者主要发育在厚层泥岩中,潜穴密度较大,类型稍多,包括由Cylindricum ichnosp、垂直分枝潜穴J形潜穴和垂直螺旋潜穴所组成的遗迹组构。与报道过的其他地区陆相遗迹化石的对比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河流沉积中的组构特征在白垩纪有明显变化,而浅湖沉积中的遗迹组构表明造迹生物的扰动能力显著加强。  相似文献   
97.
We present a 50-year pollen record at near-annual resolution from Gahai Lake in the Qaidam Basin on 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Chronology of a 22-cm short core was established by 210Pb and 137Cs analysis. The pollen results at 0.5 cm intervals show large changes in Artemisia/Chenopodiaceae (A/C) ratios from < 0.2 to 0.95 in the last 50 years. High (low) A/C ratios represent increase (decrease) in steppe pollen production, which correspond to high (low) relative humidity observed at nearby Delingha weather station. On the basis of good correspondence with instrumental records and carbonate content from Gahai Lake, we conclude that A/C ratio is sensitive to moisture change and can be a very useful index in reconstructing paleoclimate of arid regions. Comparison with pollen and snow accumulation data from Dunde ice core suggests that effective moisture at low and high elevations shows the opposite relationship when mountain precipitation was extremely high, possibly due to topography-induced uplifting and subsiding air dynamics.  相似文献   
98.
报道了突泉盆地南部牤牛海地区发现的植物大化石15属26种,主要包括有节类Noecalamites sp.、Equisetites sp.,真蕨类Todites goeppertianusT.williamsoniCladophlebis argutulaC.hsiehianaC.shansiensis,松柏类Pityospermum staratschiniP.nordenskioldiPodozamites schenkiP.lanceolotus,银杏类Czekanowskia rigidaGinkgo huttoniGinkgoites cf.SibiricusG.sibiricusG.cf.marginatusG.lepidusVittifoliolum paucinervePhoenicopsis speciosaSphenobailra sp.,苏铁类Nilssonia sinensis以及裸子植物花果和种子Carpolithus sp.等,其中以真蕨类(26.9%)和银杏类(38.5%)占优势,松柏类(19.2%)占一定比重,含少量的木贼类(7.7%)、苏铁类(3.8%)以及裸子植物花果和种子化石(3.8%).结合前人在该地区发现Raphaelia diamensis,指示该套含可采煤层的细碎屑岩组合具有浓厚的中侏罗世早期的时代特征,应为中侏罗世万宝组.根据植物组合中主要发育真蕨纲的Cladophlebis,银杏纲银杏目的GinkgoGinkgoitesSphenobailra以及松柏纲苏铁衫杉科的Podozamites等分子,结合当时整个万宝组植物群面貌以及地层中含煤、发育沉积铁矿等特征,可推测研究区当时具有温暖潮湿的古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99.
已发现的恐龙化石大多数埋藏在不同深度的地层中,不同埋深化石所受风化破坏程度不尽相同。为深入研究恐龙化石的风化机理,探究恐龙化石的保护措施和方法,重点分析埋深产生的侧向压力对恐龙化石强度和破坏特性的影响。通过有限差分软件FLAC3D进行数值模拟,揭示埋深因素对恐龙化石保存的影响程度。试验结果表明:围岩对恐龙化石施加的侧向压力是影响恐龙化石变形和强度特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弹性变形阶段,恐龙化石的初始强度、峰值强度随侧向压力的增大而不断增大。当应力超过了恐龙化石极限强度后进入塑性变形,其初始强度、峰值强度逐渐减小,最终达到残余强度。  相似文献   
100.
济阳坳陷古近纪沟鞭藻化石十分丰富,沟鞭藻为有机质富集层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三芳甲藻甾烷和甲藻甾烷是沟鞭藻及其祖先在古代沉积物中两种重要的存在形式,并且它们几乎专一性地由沟鞭藻提供。研究发现,沟鞭藻的不同属种,德弗兰藻属、多刺甲藻属、渤海藻类等,均可以提供丰富的三芳甲藻甾烷和甲藻甾烷,但是三芳甲藻甾烷和甲藻甾烷对沉积环境的变化具有不同的响应。在淡水、半咸水、咸水等不同水介质条件下,三芳甲藻甾烷指数稳定分布在0.50~0.96之间,高丰度的三芳甲藻甾烷与地层中丰富的沟鞭藻化石相一致,因而三芳甲藻甾烷是指示沟鞭藻输入的有效分子化石。甲藻甾烷的丰度与古沉积环境存在密切关系,高盐环境有利于甲藻甾烷的形成和保存,随着盐度的降低甲藻甾烷指数在0.04~0.74这样一个较大的范围内变化,其发育程度与有机质沉降过程中和成岩作用早期遭受的微生物降解作用有关,强烈的生物降解不利于甲藻甾烷的保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