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9篇
  免费   328篇
  国内免费   509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420篇
地质学   1624篇
海洋学   74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80篇
自然地理   7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108篇
  2015年   84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104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102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991.
在不同的围压及加载速率下 ,高能气体压裂可产生 3~ 5条径向裂缝 ,形成的多缝体系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三轴试验结果认为高能气体压裂在井中造成的压力高于水力压裂所产生的压力 ,并有可能超过岩石弹性极限 ,使得卸载时产生永久变形 ,在地层中产生一定缝宽的残余裂缝 ,虽无支撑裂缝也不闭合。现场试验对工艺可行性及成功率进行了验证 ,表明工艺成功 ,具均有不同程度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992.
辽宁省开原市八棵树一带在晚三叠世之前横跨两大地质构造单元,二者大致以八棵树—大孤家断裂(即清河断裂)为界,南部为龙岗复合陆块,北部为其陆缘活动带,两区分别经历了不同的地质构造发展阶段,龙岗复合陆块经历太古宙陆核的形成及发民阶段和元古宙盖层形成及发展阶段,北部陆缘活动带经历元古宙—早三叠世古亚洲构造域发展阶段,晚三叠世开...  相似文献   
993.
塔中Ⅰ号断裂带北段构造裂缝面密度与分形统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鞠玮  侯贵廷  潘文庆  韩剑  琚岩 《地学前缘》2011,18(3):317-323
断裂如何控制其附近构造裂缝的发育程度是碳酸盐岩地区构造裂缝定量研究的重要方面,对碳酸盐岩裂缝性油气藏的储层预测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以塔中Ⅰ号断裂带为例,重点研究逆冲断裂控制构造裂缝的分布规律,对其控制的构造裂缝面密度和分形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塔中工号断裂控制的构造裂缝的裂缝面密度与距断裂的距离呈指数关系,其控制的...  相似文献   
994.
塔河油田12区块奥陶系裂缝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露头、铸体薄片、岩性分析和成像测井资料观察和分析发现,塔河油田12区块奥陶系储层内缝洞发育,并且裂缝在一间房和鹰山组的储层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地层流体的存储空间,又是连通孔洞缝的主要通道。裂缝的发育也增加了储层的非均质性。所以,精细研究裂缝的发育和分布规律,并定量地计算裂缝的相关参数对于识别奥陶系储层和对...  相似文献   
995.
山东胶西北矿集区和焦家金矿田成矿构造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胶西北矿集区金矿床主要受三山岛断裂、龙莱断裂和招平断裂3条主干断裂及其次级断裂控制,构成胶西北3条金矿带和一系列金矿田。断裂总体呈NNE走向,平面形态呈S形,多期活动特征明显,自主裂面向外依次出现黄铁绢英岩质碎裂岩、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黄铁绢英岩化花岗岩等矿化蚀变带。焦家金矿田受焦家断裂的控制,金矿床在平面上主要产于焦家断裂分枝复合、膨胀转折的部位;焦家断裂在剖面上呈上陡下缓的铲式特征,金矿床主要产于断裂倾角由陡变缓的转折点下部,主要矿体沿焦家断裂下盘分布,赋存于主裂面和与主裂面平行的一组缓倾斜裂隙中,远离主裂面逐渐出现一组陡倾的控矿裂隙。胶西北3条主要金矿控矿断裂构成了一条沿玲珑花岗岩与早前寒武纪地质体边界分布的大型伸展构造带。  相似文献   
996.
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岩性和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平康  祝有海  卢振权  郭星旺  黄霞 《地质通报》2011,30(12):1839-1850
2008~2009年实施的“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科学钻探工程”,已完成DK-1、DK-2、DK-3和DK-4孔的钻探任务。施工期间多次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证实祁连山冻土区存在天然气水合物。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主要以裂隙型和孔隙型2种状态产出。基于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10个方面的特征,认为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层位主要为中侏罗统江仓组,产于冻土层之下,主要储集于133.0~396.0m区间,储集层岩性多以粉砂岩、油页岩、泥岩和细砂岩为主,含少量中砂岩。钻孔中天然气水合物纵向分布不具有连续性,钻孔间横向分布规律不明显。岩石质量指标(RQD)统计结果显示,RQD低值区与天然气水合物储集层段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裂缝系统对于该区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97.
112201工作面是梅花井煤矿首采工作面,位于矿井南端浅部,切眼靠近鸳鸯湖背斜轴部。工作面涌水量从2009年4月份开始回采时的15m3/h,增至2010年3月份的230m3/h。工作面的突然涌水导致大量淋水,从而使采区底板严重泥化,给矿井安全生产带来巨大威胁。分析认为,工作面的主要充水水源为2-1煤的顶板含水层(七里镇砂岩),主要通道为顶板的采动裂隙带。通过实施探放水和疏放水工程,工作面下隅角的涌水量由180m3/h降至30m3/h以内,极大的减少了含水层突然涌水对工作面的危害,为梅花井乃至鸳鸯湖矿区防治水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98.
八窝龙—玉农希断裂是四川九龙地区较大的一条断裂构造。通过野外对断裂构造变形、构造活动特征及地貌、地热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了断层卫星影像和地震资料,并对断层泥进行了测年。综合分析认为,八窝龙—玉农希断裂为发震的弱活动断裂,具分段性:其南西段(八窝龙断裂)在全新世具有弱活动性,北东段(玉农希断裂)在全新世表现为较强的活动性。  相似文献   
999.
中国城市化发展质量的综合测度与提升路径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方创琳  王德利 《地理研究》2011,30(11):1931-1946
城市化质量是经济城市化质量、社会城市化质量和空间城市化质量的有机统一,城市化发展质量的提升是加快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健康发展的关键。本文借助象限图法,通过对城市化质量、速度与城市化水平互动协调关系的分析,从经济、社会、空间三方面提出了由三类指标、12项具体指标组成的城市化发展质量综合测度的三维指标球及判别标准值,引进阿特...  相似文献   
1000.
Microscopic studies using advanced experimental techniques have provided better insight into the fracture mechanisms in cement‐based materials.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fracture mechanisms is critic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igorous computational models for analysing fracture. Fracture analysis is usually carried out by finite element method. Accuracy of FE analysis depends upon the choice of mesh and for the predictions to be reliable, discretization errors are to be minimized. In cohesive crack approach, the non‐linearity is limited to the boundary conditions along the geometric discontinuity while the bulk of the material retains its elastic nature. The paper presents a mesh‐adaptive strategy based on ZZ error estimator to model discrete crack propagation in cement‐based materials. Examples of simulations have demonstrated the potential of the mesh‐adaptive technique in modell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localized strain profiles as well as failure of concrete test specimen. Copyright © 200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