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0篇
  免费   411篇
  国内免费   614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534篇
地质学   2117篇
海洋学   127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107篇
自然地理   13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121篇
  2018年   85篇
  2017年   84篇
  2016年   131篇
  2015年   113篇
  2014年   138篇
  2013年   137篇
  2012年   130篇
  2011年   138篇
  2010年   114篇
  2009年   117篇
  2008年   134篇
  2007年   123篇
  2006年   146篇
  2005年   107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114篇
  2002年   81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66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67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The phase velocity and the attenuation coefficient of compressional seismic waves, propagating in poroelastic, fluid-saturated, laminated sediments, are computed analytically from first principles. The wavefield is found to be strongly affected by the medium heterogeneity. Impedance fluctuations lead to poroelastic scattering; variations of the layer compressibilities cause inter-layer flow (a 1-D macroscopic local flow). These effects result in significant attenuation and dispersion of the seismic wavefield, even in the surface seismic frequency range, 10–100 Hz. The various attenuation mechanisms are found to be approximately additive, dominated by inter-layer flow at very low frequencies. Elastic scattering is important over a broad frequency range from seismic to sonic frequencies. Biot's global flow (the relative displacement of solid frame and fluid) contributes mainly in the range of ultrasonic frequencies. From the seismic frequency range up to ultrasonic frequencies, attenuation due to heterogeneity is strongly enhanced compared to homogeneous Biot models. Simple analytical expressions for the P -wave phase velocity and attenuation coefficient are presented as functions of frequency and of statistical medium parameters (correlation lengths, variances). These results automatically include different asymptotic approximations, such as poroelastic Backus averaging in the quasi-static and the no-flow limits, geometrical optics, and intermediate frequency ranges.  相似文献   
72.
73.
长江三峡坝区断裂构造的形成和演变的最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底岩体内存在4组断裂构造。这些断裂、裂隙并非岩体的原生构造,而属于构造成因。根据断裂内岩脉侵入、岩石蚀变作用、结构面特征和构造岩类型的分析研究,认为断裂具有多期活动性的特点。对比基底岩体和沉积盖层的构造,确认岩体中的断裂构造在晚元古代晋宁期就已基本形成,以后在燕山期黄陵背斜出现时,喜马拉雅期断块构造产生时,断裂多次重新活动,演变为新的断裂系统。  相似文献   
74.
探讨了45Mn2钻杆接头的各种热处理工艺降综合机械性能,应用断裂力学优选最佳热处理工艺,并已投入生产。  相似文献   
75.
古潜山火成岩裂缝带划分与孔隙度计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火成岩岩性成分复杂,常规测井难以正确划分岩性,严重阻碍了储层参数的定量计算。本文提出模糊聚类划分岩性,采用综合概率法与混合体积模型计算裂缝孔隙度、有效孔隙度等参数。其测井解释结果与井壁取心和地质描述资料对照,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76.
揭示一个基于代数拓扑理论的裂隙网络中物质弥散模型,还给出了应用于网络中的对流扩散的对应性原理的证明。应用拓扑理论给出的框架,使其起了一个数据结构的组织者的作用,由此得到网络中每一个分支上的浓度的解。这个解是在拉普拉斯空间上的解析解。网络中任意点在任何时刻的浓度可以很方便地用数值拉氏反变换求出。  相似文献   
77.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小新生代盆地的成生、演化受断裂构造的控制,泰和盆地即是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的走滑拉张型盆地。本文着重从盆地的基底构造、盆缘断裂构造及盆地同生、后期构造阐述了它们与盆地形成和演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78.
嫩江断裂构造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卫片解译、钻孔资料、地球物理场特征等方面阐述了嫩江断裂的存在标志,同时对该断裂的性质、活动时代及其与地震的关系进行了讨论。认为沿该带分布的北西向及东西向断裂活动与地震关系密切,尤其是存在的地震围空区值得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79.
讨论了渭北矿区地表裂陷的成因、危害、防治的方法和意义。指出地震、活动性断裂、人类采矿活动、地下水活动等地质作用和煤层埋藏地质条件是矿区地表裂陷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矿山有关部门在减灾、防灾方面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80.
利用断裂活动过程中留下的各种地质标记研究断裂发育史是比较困难的 ,已有的研究方法主要可归纳出七种 ,都存在局限性。岩层离距图法是以地震剖面为基础 ,将穿过断裂的各剖面上的标志层投影到沿断裂走向的铅垂面上 ,得到多组标志层的垂向断距数据 ,然后用下部各标志层的断距减去最上部标志层的断距 ,并作多轮次计算 ,直到最后的断距差近似为零或仅剩一个非零标志层。每一轮次计算代表一个活动期次 ,如果出现负值 ,则表示有构造反转。对松辽盆地敖古拉断裂作了实例计算 ,结果为该断裂发育经历了三个正断活动期和一个逆断活动期 ,与盆地区域性活动有些差别。岩层离距图法比起其他已有方法 ,可靠程度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