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81篇
  免费   1406篇
  国内免费   2487篇
测绘学   124篇
大气科学   231篇
地球物理   730篇
地质学   7531篇
海洋学   760篇
天文学   86篇
综合类   309篇
自然地理   203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117篇
  2022年   268篇
  2021年   295篇
  2020年   268篇
  2019年   332篇
  2018年   264篇
  2017年   282篇
  2016年   340篇
  2015年   358篇
  2014年   441篇
  2013年   437篇
  2012年   428篇
  2011年   500篇
  2010年   467篇
  2009年   486篇
  2008年   454篇
  2007年   408篇
  2006年   504篇
  2005年   436篇
  2004年   380篇
  2003年   366篇
  2002年   301篇
  2001年   257篇
  2000年   262篇
  1999年   208篇
  1998年   235篇
  1997年   174篇
  1996年   152篇
  1995年   119篇
  1994年   78篇
  1993年   81篇
  1992年   58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6篇
  1972年   3篇
  1971年   3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The Wadi Hafafit Complex (WHC) is an arcuate belt of orthogneisses, migmatites and other high-grade metamorphic rocks, which marks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Central Eastern and the South Eastern Deserts of Egypt. In the WHC, gneissic meta-gabbro outlines macroscopic fold interference patterns characterized by elliptical to irregular culminations cored by gneissic meta-tonalite to meta-trondhjemite. The five main culminations of the WHC have previously been labeled A (most northerly), B, C, D and E (most southerly). A detailed structural investigation of B, C, D and E reveals that these structures are a result of the interference of four macroscopic fold phases, the first three of which may represent a single deformation event. The first folding involved sheath-like fold nappes, which were transported to the N or NW, assisted by translation on gently dipping mylonite zones. The regional gneissosity and mineral extension lineations formed during this folding event. The fold nappes were deformed by mainly open upright small macroscopic and mesocopic folds with approximately NE-trending hinges. As a probable continuation of the latter folding, the sheaths were buckled into large macroscopic folds and monoclines with the same NE-trends. The fourth macroscopic folding resulted from shortening along the NE–SW direction, producing mainly NW–SE-trending upright gently plunging folds. Gravitative uplift is disputed as a component of the deformation history of the WHC. The peculiarities of the fold interference pattern result from the interesting behaviour of sheath folds during their refolding.  相似文献   
162.
163.
华北地区部分井孔稀有气体异常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近年来华北地区宝龙等 3口井稀有气体的显著异常 ,并据其特征与井孔水位动态的关系 ,对稀有气体异常的成因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水位下降 10 0mm ,岩层孔隙、裂隙中的气体体积膨胀 0 0 0 90 % (气体体积百分比 ,下同 )左右。由于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 ,岩层孔隙压力减小 ,积聚在岩层孔隙、裂隙中的气体体积膨胀溢出 ,导致井孔地下水中稀有气体含量出现异常变化。这些异常是干扰因素所致 ,不是地震异  相似文献   
164.
地震次生毒气泄漏与扩散的数值模拟与动态仿真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文章对破坏性地震中可能发生的次生毒气泄漏与扩散灾害进行了数值模拟与动态仿真研究,设定了几种有实际意义的数值分析模型,分别进行了结构地震破坏,有毒有害气体泄漏,在一定泄漏和气象条件下的向周围空间扩散的动态仿真研究,给出了典型毒气扩散过程中可致人员死亡,严重危险和有感区域的范围的动态变化结果,作者认为地震次生毒气泄漏与扩散研究对大地震应急、城市和大型企业防灾都有重要的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5.
环渤海地区油气资源探查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回顾过去渤海勘探实践的经验,对于指导今后的研究工作是十分重要的。40年来渤海地区发现大量新老第三纪陆相石油资源,成为中国的重要产油区,也积累了丰富的勘探经验。深化环渤海地区油气资源的探查,首先应考虑前新生代海相油气资源。但其勘探是高难度的,前景是诱人的。应该认真贯彻下列认识原则:(1)区域指导局部;(2)深部制约浅层;(3)在地震处理解释创新的同时,大力发展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研究。  相似文献   
166.
用PowerPoint制作地质专业演示文档技术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平 《贵州地质》2003,20(3):166-171,159
地质专业演示文档通常是用PowerPoint制作和放映的。本文分析了地质专业演示文档的特点、要求,以及地质人员普遍关心或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叙述了用Power-Point制作地质专业演示文档的技术要点,可供有一定制作基础者参考。  相似文献   
167.
袁智广 《吉林地质》2003,22(2):34-40
本文对松辽盆地东南部后五家户气田划分出22种沉积微相,建立7种相层序,分析了扇三角洲及三角洲沉积环境对天然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指出了扇三角洲前缘砂体和三角洲前缘砂体较为发育,沉积物源来自气田东北部和东南部两个方向。后五家户气田多为构造—岩性气藏和岩性气藏。  相似文献   
168.
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召军  刘立 《吉林地质》2003,22(4):64-68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对潜力巨大的新型能源———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做了大量的投入,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本文在阐述国外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现状的同时,重点介绍了我国在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和实验模拟方面取得的一些进展,并展望其在能源、环境和其它研究领域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9.
从流体包裹体研究探讨金属矿床成矿条件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9  
根据作者多年来对流体包裹体的研究成果,参考了国内外的研究结论,提出了一个新的成矿流体分类方案,并评述了我国若干典型金属矿床的研究状况,由此探讨了金属矿床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70.
文章首次对蒙甘新相邻(北山)地区各类金、铜和铜—镍矿床(点)地质特征、成因类型和空间分布特点进行了系统总结,论证了金、铜和铜—镍成矿作用与古生代岩浆活动的关系,对区域地壳演化过程中金、铜和铜—镍成矿的动力学机制进行了深入讨论。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的金矿床(点)大体可划分为变质岩型、火山岩型、斑岩型和深成侵入岩型;铜矿床(点)有斑岩型、夕卡岩型和铜—镍硫化物型。金和铜矿床(点)大都沿古板块汇聚带分布,与海西期火成岩具密切的时空分布关系,它们是古板块对接碰撞期和碰撞期后大规模构造—岩浆活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