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185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431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71.
曲水杂岩体位于冈底斯构造-岩浆岩带东段南缘,其岩浆活动与雅鲁藏布江新特提斯洋壳向北俯冲、消减以及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息息相关。本文以曲水县-昌果乡广泛分布的中酸性花岗岩体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系统的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曲水杂岩体由3期时代和规模不同的花岗质岩体构成,其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95.2±1.0~88.5±1.0Ma、65.2±0.6Ma和48.5±0.5~43.3±0.7Ma;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晚白垩世和古新世花岗岩以中性-中酸性为主,属钙碱性系列,具中铝特征,A/CNK比值小于1.1,属于I型花岗岩,是玄武质下地壳部分熔融产物,指示其形成于特提斯洋壳俯冲过程的岛弧构造环境。始新世花岗岩以高钾钙碱性系列为主,并出现钾玄岩系列,具偏铝-过铝质特征,指示岩浆上侵过程中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地壳物质混染,其形成于印度-欧亚板块强烈碰撞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72.
As mineral magnetism is used as a tracer for sourcing river and dam sediments, changes in the magnetic properties that may occur during transport between the source and sink must be considered. Abrasion and breakage of particles will occur during transport. These processes were examined in simulation experiments with a granitic and a sedimentary soil. The effects of these processes on the magnetic properties of a granitic and a sedimentary soil were examined using a simulated breakage/abrasion experiment. Breakage and/or abrasion had substantial effects on the magnetic properties of both soils. All particle sizes were affected, but the magnitude varied through the size range of derived particles. The major effect was on the concentration of magnetic minerals, with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oncentrations in particle sizes of the original material and those generated by the experiments being as much as 20 times. The effect on the granite soil was to reduce the concentrations, i.e. derived material was less than original material; whereas for the sedimentary soil the derived particles had higher concentrations. The effect on magnetic grain size, as indicated by the magnetic ratios, was less than the effect on the mass magnetic properties, but still substantial for some ratios for some sizes. © 1998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73.
伍皓  夏彧  周恳恳  张建军 《岩石学报》2020,36(2):589-600
锆石的U-Pb测年、Hf和O同位素及稀土、微量元素的研究与应用已获得诸多进展,但锆石中铀含量所蕴藏的地质意义却较少被关注。华南花岗岩型铀矿床的铀源一直存在争议,不同观点认为其分别来自早期已固结地质体、分异岩浆、地幔柱或热点以及U、Th、K富集圈。为尝试利用锆石中的铀含量来追索铀源,本文通过搜集诸广山南体花岗岩锆石U-Pb同位素测年文献,掌握了该花岗岩中14个岩体、37件样品、3种岩性,共467个锆石定年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印支期(253Ma、244Ma)和燕山期(139Ma、124Ma)具高分异特征的4件酸性岩脉(小岩体)样品中锆石的铀含量明显高于同期岩体。依据铀矿床中高分异酸性岩脉(小岩体)侵位期、基性岩脉侵位期、铀成矿早期(140~90Ma)三者的良好对应关系,结合这一锆石铀含量指示,初步认为华南花岗岩型铀矿床中铀可能主要来自高分异花岗岩浆;推测花岗岩型铀成矿可能属壳幔混合作用结果,即铀源来自地壳分异岩浆,成矿流体和矿化剂主要来自地幔,而成矿空间受断裂系统控制。岩体锆石铀含量或可在铀源丰度、矿床品位判别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4.
湖南仁里超大型钽铌矿床钽铌铍矿资源丰富,Ta2O5资源量达到了超大型规模,BeO资源量达到了大型规模。为进一步研究湖南仁里超大型钽铌矿床稀有金属的赋存特征、成矿规律及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前景,开展了地球化学分析、电子探针、包裹体、同位素测年及可选性试验等研究工作,通过系统梳理仁里超大型钽铌矿床的工作进展,进一步探讨了该矿床的下一步找矿思路。仁里钽铌矿床共(伴)生矿种多,稀有金属综合回收率及矿产资源采选综合利用率高,具有极大的开发利用价值,可作为绿色、环保、无尾矿范例进行高效勘查与开发。仁里矿区钽铌铍矿资源丰富,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加大地质勘查资金投入有望取得钽铌铍锂等稀有金属找矿新进展。下一步应对矿区2、3、5、6号主矿脉深部矿体进行控制,力争取得钽铌铍矿找矿突破,同时加强对矿区西部或西南部隐伏锂辉石白云母钠长石伟晶岩的研究工作,力争取得锂辉石白云母钠长石伟晶岩型锂矿找矿突破。  相似文献   
75.
仁里矿床是中国近年新发现的超大型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文章针对其稀有金属矿化富集规律、成岩成矿演化特征及找矿标志等问题,以5号主矿脉钻孔ZK708全孔岩芯及岩体内、外伟晶岩为研究对象,采用了电子探针、能谱仪分析和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等方法,开展了伟晶岩岩相学、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结果表明:①仁里矿床伟晶岩岩性比较复杂,不同岩性伟晶岩相互穿插,为同期次不同阶段的结果,经历了多阶段的岩浆-热液活动,铌钽等稀有金属矿化与多阶段岩浆-热液活动密切相关,铌钽等稀有金属矿物主要赋存于粗-中粒、粗粒白云母钠长石伟晶岩中,随着伟晶岩粒度的增加,铌钽等稀有金属矿化具有逐渐增加的趋势;②仁里矿床伟晶岩为LCT(Li-Cs-Ta)型伟晶岩,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岩浆-热液活动,多阶段的热液活动(尤其是富P、F热液流体)为Li、Nb、Ta等稀有元素的进一步富集提供了热源和物质来源,促使Li、Nb、Ta等稀有元素的进一步释出和富集;不同世代矿物出现在伟晶岩熔体-溶液不同演化阶段.磷灰石和粒状、叶片状钠长石可做为本区铌钽等稀有金属矿产的重要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76.
吉林省东南部通化地区广泛出露早前寒武纪花岗质片麻岩类,其岩石组成、形成时代和成因对深化认识华北克拉通东北缘早期地壳形成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的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元素和Lu-Hf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研究结果表明,这些花岗质片麻岩类按照SiO2质量分数总体可划分为高硅和低硅两组:前者主要由二长花岗质片麻岩、奥长花岗质片麻岩及英云闪长质片麻岩组成,其原岩形成于2 549~2 557 Ma;而后者由石英二长闪长质片麻岩及花岗闪长岩质片麻岩组成,其原岩形成于2 534~2 552 Ma;并且两组岩石都含有约2 600 Ma的捕获锆石,共同遭受了约2 500 Ma变质作用的影响。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低硅岩组具有较高的MgO、CaO、Na2O质量分数,属于高钾—中钾钙碱性系列,并且富集LREE、亏损HREE和HFSE;与之相比,高硅岩组则具有较低的MgO和CaO质量分数,显示更强烈的轻、重稀土元素分馏以及Nb、Ta、P、Ti等亏损的特征;但两者均具有较弱的正或负Eu异常。结合区域最新研究成果,认为研究区低硅和高硅两组岩石应具有相同的源区,其形成可能与大洋板片俯冲、岩浆底侵引起的地壳部分熔融作用有关。此外,两组岩石具有相似的εHft)值(2.72~7.95)和模式年龄(2.86~2.55 Ga),暗示区域主要存在新太古代晚期地壳生长事件;结合区域内变质火山岩的研究进展,认为吉林省东南部通化地区花岗质片麻岩类可能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77.
德新银铅锌矿床位于拉萨地块中部隆格尔-工布江达断隆带中段,是冈底斯银铅锌多金属成矿带上典型的热液型矿床之一。区内的铅锌矿化主要赋存于围岩裂隙和花岗斑岩中。利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方法对区内含矿花岗斑岩进行年龄测定,获得~(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57.7±0.5Ma(MSWD=1.6,n=15),代表花岗斑岩及与之相关的铅锌矿化形成年龄。综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德新矿区与花岗斑岩有关的铅锌矿化形成于印度-亚洲大陆主碰撞时期,与纳如松多隐爆角砾岩型铅锌矿属同一岩浆成矿系统,冈底斯中西段存在(近)主碰撞阶段成矿事件。  相似文献   
78.
海南岛地处华南陆块南缘,紧邻印支陆块,大地构造位置独特,其地质特征一直备受关注。厘定该地区中元古代岩石的成因对恢复华南中元古代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海南岛西部公爱地区花岗质岩石与围岩抱板群变沉积岩呈侵入接触关系,绝大部分岩石片麻状构造发育、韧性剪切标志明显。这些岩石高SiO_2、K_2O、Al_2O_3、Rb、U,贫CaO、MgO、FeO~T、TiO_2,铝饱和指数A/CNK1.1,具S型花岗岩特点,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类似于抱板群变沉积岩,全岩ε_(Nd)(t)=-2.02~-2.38,Nd同位素二阶段亏损模式年龄(t_(DM2)~(Nd))为2.2~2.3 Ga,锆石Hf同位素ε_(Hf)(t)=-5.4~4.0,Hf同位素二阶段亏损模式年龄t_(DM2)~(Hf)=1.71~2.53 Ga。对四个代表性花岗片麻岩样品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其~(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为1444±15 Ma、1439±19 Ma、1433±31 Ma和1450±23 Ma,属中元古代。综合区域研究资料认为,海南岛西部公爱地区中元古代花岗质岩石的熔融源区为类似抱板群变沉积岩组分,推测其产出于大陆边缘构造背景,是哥伦比亚超大陆边缘的增生产物。  相似文献   
79.
西秦岭北缘新元古代花岗质片麻岩位于天水地区分隔北秦岭造山带和北祁连构造带的新阳-元龙韧性剪切带中。花岗质片麻岩具高Si、高Al的特征,属高钾钙碱性系列,A/CNK在1.104~1.389之间,为硅、铝过饱和类型,属典型的强过铝质S型花岗质岩石。轻、重稀土元素分馏较强,具中等负Eu异常。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Cs、Rb、Ba、Th、U、K、La等),强烈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Hf等),明显的Ba、P、Sr负异常,相对富集Zr。该花岗质岩石是一种典型的壳源成因类型,主要为上地壳中以成熟度较低、含泥质成分较高的杂砂岩、岩屑杂砂岩为原岩的古元古界秦岭岩群中含水矿物相脱水部分熔融形成的,可能存在少量的分离结晶作用。该花岗质片麻岩具有同碰撞型花岗岩的特征,可能是北秦岭微地块与相邻地块在新元古代早期发生汇聚的产物,是Rodinia超大陆在西秦岭地区汇聚的响应。  相似文献   
80.
评花岗岩的哈克图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克图解是研究岩浆岩地球化学必用的图件,许多结论就是根据哈克图解做出的。哈克图解只是一个逻辑推理的工具,它所推出的结论是否正确,不是由图解本身决定的,而是由实践决定的。岩浆演化的理论是对的,岩浆演化的理论是从研究层状侵入体得来的,它仅适用于玄武质岩浆,而不适用于花岗质岩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哈克图解得出的结论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是不能成为真理的,这是最基本、最简单的道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