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2篇
  免费   337篇
  国内免费   397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200篇
地质学   1433篇
海洋学   65篇
综合类   94篇
自然地理   6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91.
通过对内蒙古大青山—乌拉山地区高级变质杂岩的研究发现,区内孔兹岩系先后遭受到近水平顺层滑脱变形、穹-褶构造和近东西向陡倾叶理带的改造。由于近水平顺层滑脱变形,这些变质地层发生“岩层缺失、隔层相触”,在空间上表现为近水平的长轴近东西向的扁豆体堆叠而成的变质地层结构,而后期近东西向陡倾叶理带的叠加,又使得这些变质地层在空间上以不规则条带状、不规则团块状或透镜状形式出露,各变质地层单位之间及与其他变质岩系之间显现出“犬牙交错、参差产出”的特征,从而显示出十分复杂的变质地层结构。可以确定,区内孔兹岩系至少经历了2个造山旋回,近水平顺层滑脱变形构造及对应的变质地层结构是早期造山旋回后期阶段的产物,而近东西向陡倾叶理带及相应的变质地层结构则属于后期造山旋回。  相似文献   
992.
通过UDEC(Umversal Discrete Element Code)对厚松散层及超薄覆岩条件下某矿工作面4种工况开采防水煤柱覆岩破坏特征的数值模拟以及物理模拟对计算结果的验证,得到了工作面走向中部覆岩冒落带高度随放采比的增大而增大、裂隙带高度随放采比的增大而发展缓慢的结论。覆岩沿高度方向形成“三带”,但不同于其它条件下的放顶煤开采,采空区走向中部覆岩裂隙带高度与冒落带高度基本一致,顶板岩层呈现整体弯曲下沉。当放采比为2:1与2.5:1时,顶板岩层呈现整体弯曲缓慢下沉,裂隙带最大发育高度为20—22m。通过对覆岩破坏规律以及采区水文地质特征的分析,覆岩突水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993.
本文针对饱和粘性土地基,分别采用振击、锤击两种技术方法、工艺对其进行加固处理。结果表明:在相同布桩方案和用料条件下,振动(φ550)沉管桩较锤击(φ377)沉管桩加固效果更好。同原天然地基土相比,二者处理后的复合地基承载力和变形模量提高幅度分别为94.0%5、2.9%和65.0%、21.5%。主要因为前者有利于地基土颗粒之间的剪切与重组及其土的三维结构改变,有利于桩间土排水固结和挤密作用的发挥,且置换因素亦有较大作用;而后者不利于地基土颗粒之间的剪切与重组及其土的三维结构改变,虽然成桩密度较大,但该致密桩体却不利于超孔隙水压力的消散与桩间土排水固结作用的发挥,且由于所成桩径较小,桩体置换作用和径向挤密作用相对均较弱。  相似文献   
994.
通过钻孔测斜成果与地质成果的对比分析,认为地层的地质特征是地层造斜性质的根本因素;借助地质资料.可以对地层的造斜性质及造斜强度做出及时、有效的预测与评价,并据此对该钻孔所揭露地层进行了统一分类;另外还指出了在高精度垂直钻孔施丁巾塔式钻具组合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995.
东昆仑造山带纳赤台岩群是一套混杂堆积地层,有外来岩块和基质地层之分别,以往根据岩块中的化石将该套地层划为下古生代的奥陶系—志留系。根据笔者等的研究和野外调查,2006年首次报道了在菜园子沟剖面该岩群基质地层中发现古近纪中—晚渐新世的孢粉44属31种。本文报道的是在水泥厂剖面该岩群基质地层中发现的新近纪中—晚中新世的孢粉化石44属33种。新近纪孢粉化石的发现对进一步厘定该岩群的地质时代、分析其古环境及东昆仑造山带的形成演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996.
李胜勇  吴其林 《地质论评》2023,69(3):914-928
始新统湖相地层是琼东南盆地原油勘探领域的主力烃源岩,历年来各轮资源评价结果均显示具有较好的石油勘探前景,但自1987年Ying9井首次钻遇油层至今,琼东南盆地原油勘探领域一直未取得重大突破。近年来寄予厚望的S3X井钻探失利具有一定典型性,笔者等以S3X井钻后分析为契机,通过与珠江口和北部湾盆地始新统地层对比研究,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看法。分析显示琼东南盆地已发现原油中,源于低等水生生物的C304-甲基甾烷含量,以及反映氧化还原条件的姥植比(Pr/Ph)参数,均弱于珠江口和北部湾盆地半深湖相优质烃源岩;琼东南盆地“低频—连续—强振幅”地震相特征与珠江口盆地钻井证实的半深湖相优质烃源岩地震反射特征差异较大;琼东南盆地在区域位置、构造演化与沉积充填模式方面与珠江口和北部湾盆地也存在明显差异,使得始新统湖相地层的分布规模和优质烃源岩的发育条件等方面,均弱于珠江口和北部湾盆地。因此,建议在与周缘盆地始新统地层的对比研究过程中应适度审慎,尤其是以陵水凹陷为代表的中央坳陷带始新统湖相烃源岩分布规模不宜过于乐观。同时,指出受地貌格局影响,不同凹陷海侵进程并不同步,琼东南盆地除始新统...  相似文献   
997.
自然电位、电阻率、自然伽马等测井曲线的形态和特征与沉积相带及砂体展布关系密切,它们对不同岩性地层特征响应十分敏感。通过对天津市宝坻南部两个第四系取芯孔岩芯编录、沉积相分析和测井曲线特征分析,总结了不同地质历史时期沉积亚相及微相的测井响应特征,建立了该区域测井沉积相模式。结合研究区大量水文钻探电测资料,简要讨论了电测资料在该区域第四系地质结构研究应用中取得的良好效果,为平原区进一步开展第四系地层结构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8.
黑龙江省西北部发育连续沉积的古生代(O1-C1)地层.结合该地区近年来的区域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成果,将该地区奥陶纪-石炭纪岩石地层划分为伊勒呼里山群、黑河群和燎原群3个群15个组,并将各组的岩石建造、化石组合、沉积环境等与古亚洲洋发生、发展、消亡演化历史结合在一起进行论述分析.通过古生代(O1-C1)地层方面的综合研究,为黑龙江省西北部古亚洲洋演化提供了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和沉积环境方面的综合资料.根据上述地层记录,认为古亚洲洋发生于早奥陶世早期,兴盛于早奥陶世晚期-晚奥陶世,收敛期为早志留世-晚志留世-中泥盆世、消亡于晚泥盆世-早石炭世.  相似文献   
999.
康志强  付文春  田光昊 《地质通报》2015,34(203):318-327
青藏高原中生代时期新特提斯洋演化及其相应的岩浆作用一直是高原基础研究的热点之一,其系统研究对新特提斯洋及拉萨地块的地质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桑日县地区出露的叶巴组、桑日群比马组、桑日群麻木下组、旦师庭组火山-沉积岩系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调查及前人研究基础上,选择麻木下组安山岩和旦师庭组火山凝灰岩样品进行锆石U-Pb测年,对叶巴组和桑日群比马组火山岩进行地球化学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桑日群上部比马组火山岩(189.0±3.0~195.0±3.0Ma)与叶巴组火山岩(174.2±3.6~192.7±1.3Ma)均形成于早侏罗世,且两者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均为钙碱性岛弧火山岩,表明二者可能形成于相同的构造背景。因此,将比马组从原桑日群中解体出来与叶巴组合并为同一套火山岩地层,而桑日群下部麻木下组(99.9±0.7~136.5±1.7Ma)的形成时间明显晚于比马组,属早白垩世火山岩地层,且具有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应单独建组;旦师庭组形成于93.7±1.2Ma,属晚白垩世地层,也单独成为一组。  相似文献   
1000.
Sediment carbon sequestration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in mitigating atmospheric CO2 increases and the subsequently global greenhouse effect. To clarify the late Quaternary strata and carbon burial records in Yellow River delta(YRD), detailed analysis of benthic foraminifera, total carbon(TC), organic carbon(Corg),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moisture contents of sediments, was performed on core ZK3, 30.3 m in length and obtained from YRD in 2007. Eight depositional units(designated U1-U8 in ascending order) were identified.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method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and sedimentary geology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precise depositional ages of the modern Yellow River delta(MYRD), from which pre-MYRD ages were deduced. The results indicates that the maximum burial rates of TC, inorganic carbon(IC) and Corg occurred in the delta front(U5), and the minimum in the shallow sea(U3). Remarkable high sedimentation rates in the MYRD are responsible for burial efficiency of carbon, with an average rate of Corg burial reaching 2087±251 g(m2 yr)-1, and that of IC reaching 13741±808 g(m2 yr)-1, which are much higher than those of other regions with high contents of Corg. Therefore, YRD has a significant burial efficiency for carbon sequest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