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60篇
  免费   753篇
  国内免费   1033篇
测绘学   171篇
大气科学   1334篇
地球物理   907篇
地质学   1415篇
海洋学   471篇
天文学   50篇
综合类   246篇
自然地理   652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114篇
  2021年   149篇
  2020年   152篇
  2019年   178篇
  2018年   148篇
  2017年   168篇
  2016年   167篇
  2015年   180篇
  2014年   213篇
  2013年   294篇
  2012年   234篇
  2011年   257篇
  2010年   195篇
  2009年   227篇
  2008年   244篇
  2007年   262篇
  2006年   250篇
  2005年   189篇
  2004年   184篇
  2003年   156篇
  2002年   137篇
  2001年   149篇
  2000年   102篇
  1999年   103篇
  1998年   102篇
  1997年   100篇
  1996年   88篇
  1995年   64篇
  1994年   81篇
  1993年   52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47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3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7篇
  1978年   5篇
  197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长江三角洲城市带扩展对区域温度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Based on non-radiance-calibrated DMSP/OLS nighttime light imagery from 1992 to 2003, urban land area statistical data, meteorological data and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data retrieved by MODIS and NOAA/AVHRR data, the influence of urbanization on regional cli- matic trend of temperature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YRD) was analyzed.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There is a significant urbanization process from 1992 to 2003 in the YRD. Four city clusters of Nanjing–Zhenjiang–Yangzhou, Suzhou–Wuxi–Changzhou, Shanghai and Hangzhou Bay form a zigzag city belt. The increase rate of annual mean air temperature in city-belt is 0.28–0.44℃/10a from 1991 to 2005, which is far larger than that of non-city-belt. 2) The urban heat island (UHI) effect on regional mean air temperature in different seasons is summer>autumn>spring>winter. 3) The UHI intensity and the urban total population logarithm are creditably correlated. 4) The UHI effect made the regional annual mean air temperature increased 0.072℃ from 1961 to 2005, of which 0.047℃ from 1991 to 2005, and the annual maximum air temperature increased 0.162℃, of which 0.083℃ from 1991 to 2005. All these indicating that the urban expansion in the YRD from 1991 to 2005 may be regarded as a serious climate signal.  相似文献   
992.
武汉市城市热岛强度非对称性变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利用武汉市区气象站及其周边4个县气象站1960-2005年的气温资料,计算了46 a及分时段的季节和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倾向率,城市热岛强度倾向率及其贡献率。结果表明:46 a来,城区和郊区的平均气温均以上升趋势为主,最低气温增幅最大,最高气温增幅最小,甚至下降;冬季增幅最快,夏季增幅最慢,甚至下降,这是第一类非对称性。 城市热岛效应也存在增强趋势,以年平均、最低和最高气温表示的城市热岛强度倾向率分别为0.235℃/10 a、0.425℃/10 a和0.034℃/10 a,热岛效应贡献率分别达到60.4%、67.7%和21.8%,这是第二类非对称性。 46 a来的增温和城市热岛强度加强主要是最近23 a快速增温所致,进入本世纪增温进一步加剧。 摘要 计算了武汉市气象站、周边4县气象站平均的1960~2005年间以及前后两半时段四季和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倾向率,城市热岛强度倾向率和贡献率。结果表明:1)46年来,城区和郊区的平均气温均以增趋势为主,平均气温倾向率为正,最低气温增幅最大,最高气温增幅最小甚至下降,冬季增幅最快,夏季增幅最慢甚至下降,这是第一类非对称性;2)城市热岛效应也存在增趋势,以年平均、最低、最高气温表示的城市热岛强度倾向率分别为0.235、0.425、0.034 ℃/10a,热岛效应贡献率分别达到60.4%、67.7%、21.8%,这是第二类非对称性,3)46年来的增温和城市热岛强度加强主要是后23年快速增温所致,前23年气温变化不明显。武汉市气象站气温资料严重地保留着城市化影响,建议尽快迁站。 关键词 城市热岛强度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非对称性变化  相似文献   
993.
城市景观格局与热岛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概述了城市景观格局和城市热岛效应及城市景观格局对城市热岛效应影响等领域的研究现状,探讨了城市景观格局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作用,并结合城市景观格局研究中的新领域——景观格局优化,提出了解决城市热岛问题的新思路,即通过优化景观格局来达到缓解甚至消除热岛效应。展望了城市景观格局和城市热岛效应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任务。  相似文献   
994.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碎石护坡降温作用及效果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孙志忠  马巍  李东庆 《冰川冻土》2007,29(2):292-298
基于青藏高原北麓河多年冻土区碎石护坡路基与普通路基温度监测资料分析,结果表明:碎石层的铺设具有减小坡面年平均温度及坡面温度年较差的作用;与普通路基相比,碎石护坡在暖季主要起到隔热作用,但在冷季主要存在不利于路基散热的弊病.从路基人为冻土上限抬升状况、温度降低程度和路基变形量的差异来看,碎石护坡路基较普通路基有利于冻土路基的热稳定性.但碎石护坡调节路基内部温度场是一个长期过程,即坡面温度对多年冻土温度的影响具有滞后性,若作为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补强措施使用时应慎重.  相似文献   
995.
以卧龙湖湿地的基本概况和有关监测资料为基础,对卧龙湖湿地的历史演变规律以及1975~2004年湖水位观测数据和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近29年来卧龙湖水位的变化趋势和水位下降的成因.运用水量平衡计算方法,得出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是导致近30年来入湖水量减少和水位下降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96.
盘锦湿地芦苇生态系统长期通量观测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2004年5月26日-2005年10月15日盘锦湿地芦苇生态系统碳通量、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芦苇湿地具有较强的碳汇作用;2005年芦苇湿地固定二氧化碳为13.32 t/hm2,日平均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分别为2 464 kJ/m2和3 880 kJ/m2。2004年和2005年6~9月的日累积值波文比平均值均为0.15。芦苇湿地碳通量、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日动态呈单峰单谷型变化,极值出现在中午前后,夜间线形平直。芦苇生长季白天通量绝对值远较夜间大,白天碳吸收,夜间碳排放。CO2浓度年平均日变化曲线亦为单谷单峰型,夜间浓度较高且逐渐升高,直到日出前达到峰值;日出后急剧下降,傍晚又开始逐渐增加。芦苇湿地感热通量昼正夜负,潜热通量与林地不同,全天为正。各通量季节变化明显,冬季CO2通量日变化不明显,趋近于零;感热通量总体向上输送,春季数值较大,生长季数值较小;潜热通量冬季最小,接近0,春季开始显著增加,生长季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997.
黑河下游绿洲地表辐射平衡及小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额济纳绿洲2004年5~10月微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地表能量平衡及小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在绿洲内太阳总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净辐射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及日变化,日峰值及月总量在7月份达到最高.地表能量平衡季节变化显著,5、8、9、10月份,地面能量交换基本以感热通量为主,Bowen比值在日间>4;6、7月份,潜热蒸发是能量平衡的主要部分,Bowen比基本<1.5~10月土壤热通量值始终较小,约占净辐射的15%~20%.绿洲内近地层风速基本在0~5 m·s-1之间,夜间风速变化很小,日间风速较大.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温度变化趋势越来越缓慢,地表温度波动变化最大,而在40 cm深处土壤温度日变化很小.  相似文献   
998.
外壁恒温条件下冻结管壁热流密度变化规律数值计算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维好  黄家会 《冰川冻土》2006,28(3):401-405
应用相似理论将冻结温度场方程和参数无量纲化,然后建立无量纲的数值计算模型,研究了在外表面恒温情况下冻结管壁的无量纲热流密度与各无量纲影响参数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无量纲热流密度随未冻土与冻土的导热系数之比线性增加,与冻土与未冻土的容积比热之比成线性关系,随无量纲结冰潜热线性增长,与无量纲盐水温度成线性关系;可表示为无量纲时间的负三分之一次方的线性函数.最后对167706次数值计算结果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到具有较高精度的回归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999.
超轻油页岩渣陶粒的研制与生产工艺方案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吉林省桦甸市、农安县油页岩资源丰富。以桦甸市示范电厂油页岩渣为主要原料,用新的烧胀试验方法开展了超轻陶粒的研制,采用自制的新试验装置,烧制出的陶粒接近实际陶粒回转窑水平,并可专门烧制小颗粒陶砂,可比现有烧胀试验方法工作效率提高约50倍;并以国产陶粒设备,提出拟建年产20 万m3陶粒工厂工艺方案设计,对窑炉两端的余热利用提出了可行方案。油页岩渣SiO2,Al2O3,R2O含量适中,特别是含碳非常少,可以人为地调整发泡剂的用量而控制陶粒的密度,使在1 030~1 100℃范围内烧制出300~500 kg/m3级陶粒或陶砂。  相似文献   
1000.
A precise knowledge of methane exchange processes is required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recent rise of atmospheric methane concentration. Three of these processes take place at the lithosphere/atmosphere boundary: bacterial consumption of methane and emission of bacterial or thermogenic methane. This study was initiated to quantify these processes on a regional scale in the Ruhr Basin and the Lower Rhine Embayment. Since these areas are subject to bituminous coal and lignite mining,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ally-induced methane exchange processes could be studied. The methane emission and consumption rates and their carbon isotope signal were measured at the lithosphere/atmosphere boundary using flux chambers. On most of the soils studied, methane consumption by bacteria was identified. Thermogenic methane was released only at some of the natural faults examined. In active and abandoned bituminous coal mining areas methane emissions were restricted to small areas, where high emission rates were measured. The carbon isotope composition of methane at natural faults and in mining subsidence troughs was typical of thermogenic methane (−45 to −32 ‰ δ13C). Methane exchange balancing revealed that natural methane emissions from these two basins represent no source of atmospheric importance. However, methane release by upcast mining shafts dominates the methane exchange processes and is by about two orders of magnitude greater than methane consumption by bacterial oxidation in the soi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