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05篇
  免费   1587篇
  国内免费   2448篇
测绘学   194篇
大气科学   1307篇
地球物理   1145篇
地质学   5448篇
海洋学   974篇
天文学   2174篇
综合类   485篇
自然地理   1513篇
  2024年   55篇
  2023年   148篇
  2022年   399篇
  2021年   413篇
  2020年   402篇
  2019年   459篇
  2018年   380篇
  2017年   370篇
  2016年   362篇
  2015年   412篇
  2014年   454篇
  2013年   512篇
  2012年   488篇
  2011年   518篇
  2010年   423篇
  2009年   708篇
  2008年   585篇
  2007年   646篇
  2006年   687篇
  2005年   526篇
  2004年   523篇
  2003年   552篇
  2002年   457篇
  2001年   399篇
  2000年   370篇
  1999年   312篇
  1998年   341篇
  1997年   251篇
  1996年   197篇
  1995年   171篇
  1994年   182篇
  1993年   123篇
  1992年   112篇
  1991年   71篇
  1990年   64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45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numerical results on the decay of small stellar systems under different initial conditions (multiplicity 3 ≤  N  ≤ 10, and various mass spectra, initial velocities and initial configurations). The numerical treatment uses the CHAIN1 code (Mikkola &38; Aarseth). Particular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distribution of high-velocity escapers: we define these as stars with velocity above 30 km s−1. These numerical experiments confirm that small N -body systems are dynamically unstable and produce cascades of escapers in the process of their decay. It is shown that the fraction of stars that escape from small dense stellar systems with an escape velocity greater than 30 km s−1 is ∼1 per cent for all systems treated here. This relatively small fraction must be considered in relation to the rate of star formation in the Galaxy in small groups: this could explain some moderately high-velocity stars observed in the Galactic disc and possibly some young stars with relatively high metallicity in the thick disc.  相似文献   
922.
We present very low-mass stellar models as computed using non-grey model atmospheres for selected assumptions about the stellar metallicities. The role of atmospheres is discussed and the models are compared with models based on the Eddington approximation, and with similar models that have appeared in the recent literature. Theoretical predictions concerning both the HR diagram location and the mass–luminosity relation are presented and discussed in terms of expectations in selected photometric bands. Comparison with available observational data concerning both galactic globular clusters and dwarfs in the solar neighbourhood reveals a satisfactory agreement together with the existence of some residual mismatches.  相似文献   
923.
924.
作者对滩间山金矿田成矿作用的演化及其成矿模式进行了概括;同时对其成因类型归属和成矿时代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925.
通过对伊犁盆地石炭纪裂谷火山岩的地层学、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论述,分析了裂谷的形成与演化,探讨了裂谷形成的区域动力学背景。认为裂谷期火山活动具幕式喷发的特点;随着时代的演替,裂谷由初始裂陷的察布查尔-伊什基里克一带扩展到整个伊犁地块;裂谷的形成主要与中天山南北两侧古洋壳的相向俯冲所导致的地幔物质上涌、中上地壳的背向伸展有关。  相似文献   
926.
胶南造山带榴辉岩中的高压、超高压变质矿物主要有绿辉石、镁铝榴石、柯石英、金刚石、金红石等。柯石英、金刚石均呈微晶状包裹于石榴子石、绿辉石中。柯石英多已转化为石英聚晶,并使包裹它的矿物产生放射状胀裂纹;金刚石呈近等轴八面体等,其形成压力达3.5GPa以上。榴辉岩围岩中的高压、超高压变质矿物主要有辉石类(透辉石、霓石、暗硬玉)、钠钙质钠质角闪石(钠闪石、镁钠闪石)、多硅白云母(3T型)、钠长石、绿帘石等。高压、超高压变质矿物的广泛出现指示区内存在两期高压变质作用:早期为超高压榴辉岩相变质作用;晚期为高压绿片岩相榴辉岩相变质作用。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的多次碰撞是区内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27.
0.8MaB.P.以来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沙地演化和气候变化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靳鹤龄  董光荣 《中国沙漠》1998,18(2):97-104
根据地表沉积相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反映,着重讨论了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沙地形成时代、演化过程和气候变化。沙地早在中更新世中期的0.8MaB.P.就已出现,经历了强烈发展、缓慢发展槿相对稳定和缩小与固定的多次迭覆更替,并呈不断扩大趋势。与此同时,气候也经历了冷干和暖湿的多次变化,并表现出不断向干冷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928.
腐殖煤气态产物演化特征的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岗 《沉积学报》1998,16(2):30-41
本文较详细地探讨了成熟阶段腐殖煤在加水热模拟过程中气态产物的演化特征。成熟阶段的煤仍具有相当的生烃潜力,其主要生烃阶段仍以生油为主,生气相对较少。生油高峰之后由于液态产物的大量热裂解才开始进入气态烃的大量生成阶段。由于地质条件下煤中的可溶有机质十分丰富,在高演化阶段由可溶有机质进一步裂解是煤成气的重要来源。非烃主要形成于早期阶段。成熟煤生成的气态烃中甲烷为之主要成分,非烃中H2为主,其次为CO2,甲烷的碳同位素值明显低于乙烷,而乙烷和丙烷的碳同位素值差别较小,并且随演化程度的增加各气态组分的碳同位素值差别愈来愈小。  相似文献   
929.
西太平洋地区二叠纪海洋生物地理区系的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作者近年来分布在西太平洋地区二叠纪5个不同时间带的腕足动物群的多维统计分析成果,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二叠纪海相生物地理分区性受古气候带和古地理两大因素的明显控制,早二叠世早期和晚二叠世晚期,生物地理分区界线明显,易于识别,但“中二叠世”(相当于栖霞期和茅口期)由于南北出现了两个过渡生物省,即北边的中蒙生物省和南边的基墨利生物省(Cimmerian)生物区之间的界线变得模糊,中蒙生物省的出现表  相似文献   
930.
中国石炭纪生物礁造礁群落演化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巩恩普  关广岳 《地质论评》1998,44(2):160-164
中国石炭纪造礁群落是弗拉斯期—法门期生物绝灭事件后新兴起的。该群落在早期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形成、发展、完善和衰落的过程,构成一个群落演化旋回。晚期又开始新一轮的旋回,群落的二分性十分显著。显然,石炭纪造礁群落代表一个不连续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