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9篇
  免费   469篇
  国内免费   165篇
测绘学   33篇
大气科学   17篇
地球物理   94篇
地质学   869篇
海洋学   53篇
天文学   687篇
综合类   53篇
自然地理   4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130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107篇
  2006年   134篇
  2005年   103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92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Yo-Ichiro  Otofuji 《Island Arc》1996,5(3):229-249
Abstract Paleomagnetic studies facilitate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Japan Arc in Cenozoic tim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ctonic movement. The Japan Arc rifted from the Asian continent in the middle Miocene, while East Asia, including the Japan Arc, moved northward at the same time. The rifting phenomenon of the Japan Arc is described by differential rotation of Southwest and Northeast Japan. Southwest Japan was rotated clockwise through about 45° and Northeast Japan was rotated counter-clockwise through about 40°. This differential rotation occurred concurrently at about 15 Ma. Eighty percent of the rotation was completed during a period of 1.8 million years. These factors lead us to propose a'double door'opening mode with a fast spreading rate of 21 cm/yr for the evolution of the Japan Sea, suggesting that the asthenosphere with a low viscosity was injected beneath the Japan Sea area. The large northward motion of East Asia in relation to Europe is expected from the apparent polar wander path constructed from the paleomagnetic data of the Japan Arc. East Asia may have moved northward by more than 1700 km between 20 Ma and 10 Ma accompanied by a slightly clockwise rotation of 10°.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Eurasian plate was subjected to extreme geodynamic conditions in late Cenozoic times.  相似文献   
82.
中美INDEPTH项目第一阶段先导性试验,提供了高分辨率、高信噪比和反射信息非常丰富的近垂直反射剖面。其中主喜马拉雅滑脱界面(MHT)和深达70—80km的Moho,清晰可见;Moho以下仍有反射信息。事实证明.采用井深50m、药量50kg和50s超长记录长度3个技术措施后,近垂直反射技术可以取得深部反射信息。在工作中井深和激发岩性是影响记录质量的两个互相依赖的重要因素。资料分析表明.井深大于25m的单孔爆炸,其记录质量较好,而井深大于25m组合的炮记录,几乎接收不到深反射信息。钻井所采用的泥浆固井和装炸药后填井等技术措施,对提高记录质量有较大帮助。在地震数据处理工作中,针对激发岩性沿线变化剧烈,我们做了地表子波一致性处理和去噪处理,极大地提高了深反射叠加剖面的质量。  相似文献   
83.
黄土孔隙性分类判别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蔡煜东  宫家文 《地质科学》1993,28(4):378-382
运用人工神经网络的一典型模型——“反向传播”神经网络,对洛川黄土孔隙性的实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建立了洛川黄土孔隙性预测的计算机智能专家系统。结果表明,神经网络方法性能良好,可望成为黄土孔隙性分类、判别的有效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84.
频繁的超新星爆发可用以解释活动星系核与类星体的超高金属丰度。星团中的恒星与吸积盘相互作用导致致密天体中子星和黑洞的形成率很高,这些致密天体与红巨星很容易形成双星系统,而后形成(NS/BH,NS/BH) 双星由于引力辐射最终导致并合而形成伽玛射线爆发。我们估计了伽玛射线爆的爆发频率,发现与观测相符。  相似文献   
85.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有大量的超镁铁岩体,对这些岩体的成因的研究一直是一个热点。为了鉴别这个地区有无在俯冲进变质前经历过地壳浅部地质过程的超镁铁岩,本文利用BrF5气氛中用CO2红外激光熔样和质谱测试分析方法对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主孔内603.20-683.53m深度的三个石榴单辉橄榄岩样品的单矿物橄榄石、石榴石、单斜辉石的氧同位素进行了分析。橄榄石的δ^18O值为+3.31‰+3.82‰;石榴石的为+4.03‰+4.10‰;单斜辉石的δ^18O值误差较大,平均值为+2.10‰。这些矿物的氧同位素组成总地低于典型的地幔值。研究表明,岩石单矿物低δ^18O值是侵入到地壳浅部的超镁铁岩体与寒冷大气降水热液之间的氧同位素交换反应所造成,之后发生了与地壳围岩一齐的俯冲、超高压变质、折返退变质等过程。这是苏鲁地区首次发现的低δ^18O值的岩浆侵入型超镁铁岩体,具有重要的大陆动力学意义,从超镁铁岩方面证明了苏鲁地体可能是大别地体的东延部分。  相似文献   
86.
王娟玲  王振福  唐胜利 《陕西地质》2006,24(1):77-80,100
本文就影响挤密处理效果的因素如场地含水量、桩体材料含水量、击实功、施工工艺等进行综合分析与研究,提出施工质量控制建议,以保证处理效果的有效性和处理方案的合理性与经济性。  相似文献   
87.
INTRODUCTIONFuzhou basin is a faulted basin developed during the mid-late Quaternary,filled with marine ,terrestrial and alternating marine-terrestrial facies sediments (Lin,1979 ;Lan,et al .,1986 ; Han,etal .,1992 ;Ding,et al .,1992 ; Wang,et al .,2000 ; Wang,et al .,2002) .Inthe basin,concealedfaults are distributed. With the support of a project entitled“Testing exploration of active fault inurban area”of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Commission,two drill holes (SZK1 and S…  相似文献   
88.
主要介绍了冲击反循环钻进工艺原理、适用范围、特点以及在工作中的应用效果等.  相似文献   
89.
郑玉辉 《探矿工程》2007,34(8):4-5,12
在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观测孔工程中,采用气动潜孔锤跟管钻进结合双动力头钻机成功地解决了普通气动潜孔锤及常规钻进工艺在厚度达50 m渣石层成孔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90.
王宏坤 《探矿工程》2007,34(2):10-12
针对在卵石及基岩地层中桩孔施工时成孔难、渗漏大的问题,以液压抓斗为成孔设备,采用合理的机械结构、钻进方法、泥浆配方进行矩形截面桩的施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