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0篇
  免费   118篇
  国内免费   153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57篇
地球物理   70篇
地质学   449篇
海洋学   44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39篇
自然地理   6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1.
聊古1井井口装置改造及其观测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自流热水井断流情况下, 调整观测技术思路, 并通过井口装置改造, 实现人工连续自流条件下的地下流体综合观测。 改造后一年多的观测实践表明, 多数测项仍可继续观测, 观测产出的动态特征与断流前天然自流状态下的动态特征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12.
扬子板块东南大陆边缘晚前寒武纪热水沉积作用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晚前寒武纪在拨子板块东南大陆边缘发育厚度较大的层状硅质岩层,岩石化学成分较单一,硅质矿物含量90%以上,岩石富Fe、Mn,相对贫Al、Ti、Mg。岩石贫微量元素,但富Ba、As、Sb、Ag、U元素。稀土元素总量低,Ce呈明显的负异常,轻稀土含量大于重稀土含量。δ^30Si值变化范围为0.0‰ ̄0.7‰,δ^18O值变化范围为20.1‰ ̄23.6‰。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为热水沉积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713.
THE GEOTHERMAL PULSE OF HOT-SPOT AND ITS DISPERSION PROCESS OVER CHINA-INDIA-BURMA AND CHANGE OF SHORT-TERM CLIMATE  相似文献   
714.
长期以来,盆地中砂岩型铀矿的成矿与找矿仅关注表生低温氧化作用形成的铀矿化,忽视了复杂地质演化过程中多阶段、多模式的成矿作用.中国北方东部盆地自晚中生代以来经历了伸展-挤压-伸展的多阶段演化过程,铀成矿作用必将对这种多阶段构造演化密切响应.本研究通过中国北方东部巴音戈壁盆地塔木素矿床、二连盆地哈达图矿床、松辽盆地南部钱家店—白兴吐矿床等大型、巨型砂岩型铀矿床的精细解剖,分析矿床中矿体的变化特征和含矿目的层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的标记,探索矿床形成的构造、沉积、铀源、还原剂等成矿控制因素,尤其是(古)太平洋板块在不同阶段、以不同的方式俯冲给研究区盆地带来的深刻影响.以区域构造演化为主线,确定早白垩世至晚白垩世早期,盆地在古太平洋板块高角度俯冲下发生伸展裂陷和拗陷作用,厘定砂岩型铀矿含矿目的层巴音戈壁组(K1b)辫状三角洲、赛汉组(K1bs)辫状河、姚家组(K2y)辫状河及曲流河等沉积环境.晚白垩世晚期,由于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由高角度转变为低角度,盆地首次出现由伸展裂陷转变为挤压抬升的正反转演化,表生含铀含氧流体与砂岩相互作用,形成以赤铁矿、褐铁矿化等氧化作用为标志的早期氧化带型"卷状"铀矿化.始新世以来,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再次由低角度转变为高角度,盆地构造由挤压抬升转变为伸展张裂的负反转演化,导致正断层与基性岩浆活动,并伴随热流体与含矿目的层砂岩相互作用,出现大量的Fe、Mg碳酸盐、热液硫化物、绿泥石、绢云母等蚀变组合,铀矿体形态由原来的"卷状"变成了"透镜状"、"囊状"、"板状",并伴有高温钛铀矿的出现,形成晚期热液叠加铀矿化.两个成矿时期和两种不同方式的成矿作用被本文凝练为"双阶段双模式"铀成矿.结果表明,针对在中国北方东部提出的"双阶段双模式"铀成矿作用模型,下一步找矿上既要关注早期的氧化带型铀矿化,更要注重晚期的热流体叠加改造型铀矿化.  相似文献   
715.
稠油蒸气—泡沫驱不同油藏区域流体的流变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针对稠油蒸气-泡沫驱蒸气腔驱油区泡沫油体系、热水冷凝区热水油体系,通过模拟实际油藏温度压力条件,利用高温高压流变仪,在0~600s-1剪切速率范围内,研究蒸气相饱和度、泡沫剂质量分数、温度和蒸气干度对泡沫油体系流变特征的影响;在0~100s-1剪切速率范围内,研究热水相饱和度、泡沫剂质量分数和温度对热水油体系流变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泡沫油体系和热水油体系均为假塑性流体,可用幂律模型来描述,并且随着蒸气相饱和度和泡沫剂质量分数升高,泡沫油体系非牛顿性增强;随着温度和蒸气干度增大,泡沫油体系越接近为牛顿流体;随着热水相饱和度和温度升高,热水油体系越接近为牛顿流体;随着泡沫剂质量分数增加,热水油体系非牛顿性增强.  相似文献   
716.
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热点探测的MAUP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齐丽丽  柏延臣 《地理学报》2012,67(10):1317-1326
为探讨不同尺度下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热点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子, 本文基于2000 年全国县级农业统计数据和2008 年北京市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 按照一定的聚合规则得到不同尺度的数据, 计算不同尺度下的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标G 统计值并对其进行显著性检验得到热点分布, 分析不同聚合尺度下热点的变化规律。然后运用Logistic 回归分析探测了影响聚合前后热点变化的因素, 并根据探测结果建立了预测聚合前后热点变化的Logistic 模型。分析结果表明, 基于G 统计探测的热点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尺度效应, 聚合水平越高、空间尺度越大, 热点数目越少。Logistic 回归分析的显著性分析表明, 热点包含的面状单元数目和热点的平均G 统计值是影响热点探测尺度效应的主要因素。热点包含的面状单元越多, 热点的平均G 统计值越大, 热点探测结果受尺度效应的影响越小。研究建立的热点变化预测模型, 可以在细尺度热点分布状况已知时, 根据热点包含的面状单元数目和热点的平均G 统计值来预测聚合后热点的变化。对模型精度的交叉验证结果表明, 模型对全国县级农业统计数据热点变化预测精度可达到93.8%, 对北京市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热点变化预测精度达到94.2%。两套数据试验得到的结论一致, 说明热点探测的尺度效应变化规律和所选变量以及研究区域的大小无关。  相似文献   
717.
沉积学发展经历了萌芽与初步形成、沉积岩石学到沉积学、沉积学全面发展3个阶段.研究范畴从微观到宏观,从沉积岩的岩类学特征深入至成因探讨,从岩石观察到对沉积相的解释.层序地层学、地震沉积学是沉积学定性到定量化研究的开端,地球化学、数值模拟和实验技术是实现定量化的有效途径.总结了当前油气勘探领域中沉积学的热点问题,如地震沉积学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深水沉积的识别,白云岩的成因,浅水三角洲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发展前景,旋回地层学及全球变化沉积学的发展与挑战等,为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718.
地球系统动力学与取热减灾减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德威 《地学前缘》2014,21(6):243-253
在综合分析大量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以热能为驱动力的开放地球系统发生多级物质循环的地球系统动力学新模式,据此可以合理地解释洋陆系统及其相关的盆山体系的动力学机制,阐明地球系统资源灾害环境发展的内在关系。在地球系统动力学创新思想指导下,总结了活动地壳热构造系统的特征,初步研究了华北和西南热灾害链的结构和强震发展趋势,系统地分析了取热减灾减排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此基础上阐明了系统开发干热岩的思路和方法及其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从而为即将到来的新地学革命和能源革命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719.
在借鉴温泉旅游开发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并采用案例归纳研究方法,分析了山东省案例。研究表明:(1)山东温泉成因属隆起断裂型,分布既广泛而又集中,以中高温和中温温泉为主,多数温泉化学成分丰富,所处环境地貌类型多样;(2)山东温泉旅游发展迅速,按开发区位可分为都市近郊及小城镇周边两种类型,按温泉功能可分为休疗保健式、观光娱乐式和综合式3种开发模式,但目前开发利用程度较低,法律规范不健全,环境与资源管理有待加强。基于温泉资源和开发利用现状分析,提出构建"二心五区十二景"山东温泉旅游开发布局地域系统的设想。  相似文献   
720.
对安徽省庐江县东汤池地热田热水井开采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热水井开采对汤池1号井水位、井压、流量、气体总量、汞动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