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2篇
  免费   274篇
  国内免费   559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112篇
地质学   1923篇
海洋学   187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68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134篇
  2011年   123篇
  2010年   108篇
  2009年   107篇
  2008年   147篇
  2007年   128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99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富钴结壳分布的分形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我国在西太平洋国际海底两个海山获得的富钴结壳资料进行分形研究后发现,富钴结壳的分布具有变维分形分布的特点,结壳丰度呈二阶累计和分形分布,结壳厚度呈多阶不定累计和分形分布,通过计算得到了它们各自的分维数,进而对两个海山的结壳资源进行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12.
曲良 《海洋通报》2020,39(3):335-341
于2009年12月、2010年5月、2011年9月、2013年5月和2014年10月,在黄河口附近海域进行了5个航次调查,研究了该海域的化学需氧量(COD)和石油烃的分布情况以及季节变化。结果表明,COD整体呈冬季低、春季高的趋势,而石油烃无明显季节变化趋势。平面分布上,春季和秋季COD高值主要分布在靠近黄河口海域。春季和冬季石油烃高值主要位于调查海域的东北部区域。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盐度、温度、pH、悬浮物、溶解氧及磷酸盐是影响COD的主要环境因素,而石油烃主要受盐度、温度、pH、无机氮、磷酸盐的影响。进一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p H、盐度和溶解氧是影响COD的关键因子,温度是影响石油烃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3.
深水钻井中浅水流灾害问题及其地球物理识别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深水钻井中,浅水流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中国正在进行深水油气勘探,十分有必要开展这方面的地质灾害研究。介绍了浅水流的形成机制及地球物理特性。目前用于识别和预测浅水流的手段有测井和反射地震两大类方法。主要介绍了几种用于参数提取的地震反演方法,如传统Dix反演、叠后振幅反演、层析反演、叠前振幅反演等。  相似文献   
14.
应用勘探层分析及石油资源专家系统对XH凹陷下第三系勘探目的层的三个勘探层烃资源量作出了综合预测,结果表明,凹陷内各勘探层,尤其是渐新统勘探层,烃资源量相当可观。提出在渐新统内的地层圈闭中可进一步作详细的勘探工作。  相似文献   
15.
大民屯凹陷地层水水文地质特征与油气聚集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大民屯凹陷前第三系潜山、下第三系沙河街组地层水化学场研究发现,本区油田水总矿化度及二价阳离子浓度偏低,地层水总矿化度具有明显的垂向分带性,水体主要为陆相成因并受地表水渗入的影响较大,变质程度高,油田水的演化与盐类的溶解有关。该区地层水的流动受断裂和沉积砂体的控制,在水头压力、浮力动力场控制下其流动样式和分布规律反映了凹陷内油气的运聚规律,可为本区自生自储、新生古储式油气藏的判别提供有利证据。  相似文献   
16.
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表层沉积物的酸解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表层沉积物的酸解烃分布特征,并佐以热释汞和蚀变碳酸盐的分析。从酸解烃中甲烷含量的低值和C1/(C2+C3)比值,以及乙烯的存在等判断,布兰斯菲尔德海峡沉积物的烃类气体来自于生物成因。  相似文献   
17.
18.
油田水动力系统与油气藏的形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油田水中存在“沉积承压水”和“地表渗入水”两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作用的水动力系统,前者由上覆地层重量所引起的地静压力以及地静压力等引起的异常孔隙流体压力所形成,具有内循环承压式水交替特征,后者为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向储集层的渗入而形成,以外循环渗入或水交替为特征。这两大系统(尤其是前者)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含油气盆地中油气的运移、聚集和保存,油气聚集区主要位于水文地质带中的交管阻滞一停滞带内,沉积交替强度的低值区是油气富集区,沉积水的离心流使凹陷中的油气围绕凹陷中心呈带状分布。  相似文献   
19.
黄海海域陆相中生界地震反射特征及靶区优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前人对黄海海域油气勘探成果,作者对北黄海盆地,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陆相中生界进行了研究。结果认为:黄海海域陆相中生界分布广、厚度大、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是该区下步油气战略性调查的首选目标。并提出北黄海陆相中生界油气勘探应以东部凹陷为主,同时兼顾中部凹陷。南黄海北部坳陷近期油气勘探重点应选择北部凹陷和加大东北凹陷的研究力度。南黄海南部坳陷陆相中生界油气勘探重点放在南五和南七凹陷。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1989年对宁波市水资源进行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东南港湾地区水资源的特点及利用现状,并由此而提出了解决水源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