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6篇
  免费   233篇
  国内免费   522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33篇
地质学   1597篇
海洋学   209篇
综合类   59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01.
湘西北寒武系沉积型镍钼矿成矿物质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友谊 《江苏地质》2016,40(4):560-566
湘西北寒武系含矿丰富,在寒武系下统牛蹄塘组黑色岩系中赋存有磷矿、石煤、钒矿、铀矿,并有有色金属钼、镍矿及铂族元素矿物聚集。通过分析总结前人成果资料,探究镍钼矿成矿地质环境条件是在低温环境、有微生物参与及强还原环境中同生沉积,对寒武系沉积型镍钼矿成矿物质来源提出了明确的看法,即成矿物质来源于海底喷流-热水。  相似文献   
102.
利用广东厚婆坳整装勘查区内的典型矿床、重点工作区、其他矿床的潜力评价成果,建立了8个定量预测模型区;然后通过综合信息分析,按热液型、斑岩型2种矿床类型在厚婆坳整装勘查区分别圈定并优选了最小预测区,进行资源量估算;最后对最小预测区进行归并整理,形成综合预测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勘查部署建议。  相似文献   
103.
李玉松  黄博  耿顺高 《江苏地质》2016,40(2):213-219
也金嘎波金矿位于冈底斯成矿带上。该矿是在区域化探发现Au、As、Ag等多元素组合异常的基础上,通过矿点检查、异常查证和地质普查等工作新发现的、具较大规模的热液型金矿床。Au元素为区域、矿区成矿指示元素,伴生元素有W、As、Sb、Ag、Bi、Pb、Hg、Mo等。金矿体受构造—岩浆岩带控制,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高岭土化。该金矿床的发现对在高寒山区应用地球化学方法寻找新的金矿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4.
小常山铁矿位于新疆北山裂谷带西段,矿体赋存于辉长岩、辉长岩和大理岩接触带中,部分赋存于花岗闪长岩和大理岩接触带。前人研究辉长岩年龄为276±1.2Ma,与坡北铜镍硫化物岩浆矿床形成年龄一致,同属早二叠世。小常山铁矿中可见有明显的岩浆贯入现象。矿体主要呈透镜状、块状、脉状、薄层状。金属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含极少量的褐铁矿和黄铁矿;近矿围岩蚀变较弱,主要有石榴子石化、绿帘石化、大理岩化。电子探针研究表明,磁铁矿FeOT含量范围较大,主要分布在85%范围以上,Al_2O_3含量相对较高,TiO_2-Al_2O_3-(MgO+MnO)图解、TiO_2-Al_2O_3-MgO图解均显示热液接触交代成因特点,表明小常山铁矿的形成和岩浆热液的交代作用有关。石榴子石属于钙铝榴石-钙铁榴石系列,与典型矽卡岩矿床的石榴子石端员组分组成有一定差别。结合小常山铁矿体地质特征以及电子探针分析测试等研究,认为小常山铁矿是多成因的复合型矿床,具有岩浆成因和热液成因特征,但后者是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105.
The gastropod superfamily Lepetelloidea represents an extremely diverse lineage in terms of their utilization of different deep‐sea organic substrates that include sunken wood, leaves, whale and fish bones, egg cases of sharks and rays, annelid tubes and detrital cephalopod beaks among others. They also inhabit cold seeps and hydrothermal vents, thus presenting an interesting case for the evaluation of such organic substrates as ‘stepping stones’ into these chemosynthetically nourished environments. Here we show the first molecular phylogeny of the Pseudococculinidae, a primarily wood‐dwelling family and the most speciose in Lepetelloidea. Special emphasis is placed on the genus Caymanabyssia, for which the only subfamily Caymanabyssiinae has been established, and a new species Caymanabyssia solis is described herein and compared with previously known taxa in order to reconsider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epetelloids on wood. Bayesian and likelihood trees reconstructed using four‐gene sequences reveal that Pseudococculinidae sensu auctt. is a polyphyletic taxon that is grouped by shared plesiomorphic conditions of characters including the radula, a digestive organ, the morphology of which is often governed strongly by diet and feeding ecology. The newly reinterpreted families Pseudococculinidae and Caymanabyssiidae represent reciprocal sister clades as a basal radiation in Lepetelloidea. Sunken wood might thus have served as an ancestral habitat from which species on other substrates and vent and seep taxa were derived.  相似文献   
106.
张家口市崇礼区北部完成了1∶5万地球化学测量,小西湾侵入岩位置恰与化探工作圈定的AS33,即小西湾综合异常高度套合。利用区域资料及异常查证所获得的大比例尺地质、物化探数据,对该区成矿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推测了矿化蚀变的形成机制及其矿化蚀变体主要赋存位置。通过推断该区矿化机制并建立模型,认为该区具有寻找中高温热液型多金属矿床的潜力,并对下一步的勘查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7.
以固体废弃物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为基本骨架,通过水热合成法将其原位转化为自支撑Na P型沸石分子筛型体,并研究了水热过程中碱液浓度、碱液体积、水热温度和水热时间对NaP型沸石分子筛结晶程度、形貌和机械强度的影响,得到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原位转化Na P型沸石分子筛型体的适宜条件为水热温度100℃、NaOH浓度2.0mol/L、NaOH体积50 m L、水热时间24 h。所得Na P型沸石分子筛型体的抗压强度为23.21 MPa,BET比表面积为50.46 m~2/g,已达到工业生产P型沸石的水平。该法工艺简单,环境友好,可控成型。在此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原料配比和反应条件,可以合成其他类型的沸石分子筛型体。  相似文献   
108.
全国地热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示范工程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热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在我国经济发展与能源转型过程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国地热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示范工程”自实施以来,主要开展了京津冀地区地热资源评价以及东南沿海和青藏高原东部干热岩的勘查等工作。这些工作的开展在获得一系列科研突破成果的同时,也解决了大量地热开发的工程问题,积累了大量成果和经验。该文对工程取得的进展及成果进行了总结,对工作开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可用于指导我国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工作。  相似文献   
109.
狮吼山硫铁-钨多金属矿床位于银坑-青塘整装勘查区北部,是赣南地区唯一大型硫铁矿床。磁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白钨矿)矿体赋存于石炭系梓山组上段地层中含铁、含钙层位,主要形成于石英-硫化物阶段。本文通过分析原生矿石矿物中H-O-S同位素组成特征,结合Pb同位素和成矿年代测试结果,探讨成矿流体来源及成矿演化过程。矿石硫化物中δ~(34)S组成特征(-5. 50‰~-0. 20‰,集中于-3. 0‰~0. 0‰)显示,硫源以岩浆硫为主,较宽的变化范围预示成矿流体遭受了叠加和改造作用。δD-δ~(18)O同位素组成主要集中于岩浆水与变质水重叠区域(δD=-74. 4‰~-48. 0‰,δ~(18)O_(H_2O)=3. 76‰~10. 86‰),说明成矿流体以岩浆水和变质水为主,后期有少量的天水混入。综合分析认为,该矿床成矿流体主要来自深部岩浆水,岩浆热液与含钙地层的接触交代作用形成大规模变质流体,再加上少量的天水混入,流体间的不混溶作用使成矿物质在岩体与含钙层位接触部位富集沉淀,形成热液充填交代型矿床。  相似文献   
110.
产出于不同地质背景下的热液成因黏土矿物组成、晶体结构及化学成分等信息,可指示与海底热液作用有关的水-岩反应过程和流体的物理化学条件变化。但目前对于以西南印度洋脊为代表的超慢速扩张脊热液区的黏土矿物研究程度较低,尚未了解其经历的热液蚀变作用及形成过程。本文综合应用SEM-EDS、XRD、FT-IR、EPMA和LA-ICP-MS等多种分析测试手段对采自龙旂热液区矿化蚀变角砾的形貌结构、矿物组成及其化学成分进行系统表征。研究表明:该蚀变角砾中的共生矿物相主要由具二八面体结构、富Al端元的蒙皂石族矿物贝得石与蛋白石组成,角砾中可见呈细粒浸染状的TiO_2。蚀变黏土矿物的化学成分较为单一,具有富Al、贫Mg和贫Fe的特征;其稀土元素总量普遍不高(2. 43~43. 45μg/g),配分模式呈负Eu异常(0. 31~0. 53)而未显示Ce异常(1. 09~1. 16)。推断产出于硫化物堆积丘体边部的矿化角砾长期受酸性、相对还原的、低温热液流体持续叠加和淋滤改造,除Al和Ti以外大部分元素被活化迁移,形成矿物组成简单的富铝黏土矿物相。本研究查明了龙旂热液区新的蚀变黏土矿物类型及其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反映该区广泛发育低温热液蚀变作用,为进一步探讨西南印度洋超慢速扩张脊热液成矿系统的水-岩反应过程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