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75篇
  免费   1694篇
  国内免费   2348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361篇
地质学   8534篇
海洋学   629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50篇
自然地理   219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133篇
  2022年   231篇
  2021年   331篇
  2020年   301篇
  2019年   319篇
  2018年   305篇
  2017年   284篇
  2016年   356篇
  2015年   368篇
  2014年   515篇
  2013年   405篇
  2012年   480篇
  2011年   477篇
  2010年   430篇
  2009年   466篇
  2008年   405篇
  2007年   404篇
  2006年   348篇
  2005年   378篇
  2004年   321篇
  2003年   305篇
  2002年   272篇
  2001年   289篇
  2000年   291篇
  1999年   258篇
  1998年   228篇
  1997年   213篇
  1996年   200篇
  1995年   141篇
  1994年   155篇
  1993年   124篇
  1992年   92篇
  1991年   79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45篇
  1988年   35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湖南省锰矿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沉积型锰矿是最重要的类型,主要沉积成锰期集中在早南华世大塘坡期、中奥陶世烟溪期及晚二叠世孤峰期。通过对三个主要成锰期代表性锰矿石电子探针分析显示,三个主要成锰期所成锰矿床,矿石组分类似,组成矿石的锰矿物主要为锰的碳酸盐,包括菱锰矿、钙菱锰矿、镁菱锰矿、锰白云石、锰方解石等。三个主要成锰期代表性锰矿石及地层稀土元素地球化学标准化参数与配分模式显示,各成矿期含锰地层与锰矿石之间无显著差异,暗示了它们是相似的沉积环境下形成的产物,为正常沉积与热水沉积的复合。一方面,各成矿期岩、矿石稀土元素总量中等偏高,表现为正常沉积物的稀土元素特征。另一方面,在北美页岩标准化配分曲线上,呈现出水平或重稀土相对富集的左倾配分曲线,Ce的负异常,又是典型热水沉积成因呈现出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δCe异常特征,指示了成锰作用处于波动的缺氧还原/氧化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992.
西藏煤系分布广泛,本文通过对西藏煤系的初步研究,主要从煤系地层、岩石组成以及煤系沉积特点三个方面对马查拉煤系、妥坝煤系、土门煤系、多尼煤系四个主要的西藏煤系进行初步探讨。认为马查拉煤系的沉积环境属浅海-海陆交互相沉积,妥坝煤系不仅具有海陆过渡相之滨岸三角洲带-碎屑潮坪-潮坪泻湖相沉积,还具有滨岸碳酸盐潮坪-碳酸盐台地的滨海-浅海清水沉积的特征,土门煤系则是下部以浅海相沉积为主,中部以海陆交互相沉积为主,上部以陆相沉积为主,多尼煤系则是滨海与海陆过渡相沉积。  相似文献   
993.
为编制1∶50万山东省大地构造相工作底图(沉积岩区)提供依据,按照沉积岩建造组合划分原则和大地构造相研究的有关要求,划分了山东省沉积岩区大地构造相和沉积岩建造组合,将山东省沉积岩区大地构造相划分为2个相系(Ⅰ级)、3个大相(Ⅱ级)、15个相(Ⅲ级)、27个亚相(Ⅳ级)及40个建造组合(Ⅴ级),并简要介绍了主要沉积岩建造组合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994.
本文对全球范围内23个典型的研究程度较高的晚长兴期露头进行了研究,逐一检查了晚长兴期白云岩前身沉积的沉积相,结果发现所有白云岩的前身都是浅水相的(除汉中梁山一个剖面外)。相反,目前已经研究的深水相上二叠统碳酸盐沉积物都没有发生白云岩化。这一结果表明,世界范围内上二叠统顶部白云岩的形成机制可能都与海平面下降有关,很可能是蒸发成因的浓缩卤水使沉积物发生白云岩化。据此推断,四川盆地东北部长兴组白云岩也应当是此种成因。  相似文献   
995.
综合利用钻井、测井资料,结合邻区露头调查,深入分析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天然气主要勘探层系石炭系本溪组沉积微相及其砂体分布特征,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本溪组主要发育障壁海岸沉积体系及陆棚沉积体系,并进一步划分出砂坪、混合坪、泥坪、泥灰坪、障壁砂坝、泻湖泥、泥质陆棚7种沉积微相;障壁砂坝及砂坪砂体是天然气储集的骨架砂体,其发育完全受控于沉积相带的展布;本溪组主要产气层"晋祠砂岩"为障壁砂坝及潮汐砂坪成因,障壁主砂坝呈北北东—南南西展布;小砂坝则零星分布,砂坪呈北北西—南南东展布,2类砂体发育区是本溪组天然气勘探有利目标区。  相似文献   
996.
刘品德 《西北地质》2014,(4):227-236
老并石膏磁铁矿位于塔阿西大断裂西侧,为一种新的矿床类型。笔者依据最新大调查、详查及勘探成果,通过矿区地质、矿床地质等方面综合分析研究,认为老并石膏磁铁矿成矿过程为海底火山活动带来了大量的炽热含盐和金属溶液,形成含矿溶液;含矿溶液在Eh、pH值差异的驱动下运移,并在特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导致铁质的卸载沉淀,形成磁铁矿;同时由于炽热的含矿溶液与海水相互作用,为硬石膏的形成提供了S的物质来源,从而出现石膏、磁铁共生的现象。对于深化西昆仑地区磁铁矿成矿带成矿认识,总结区域成矿规律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97.
根据钻井岩心、薄片、物性等数据资料,对四川盆地东部马槽坝-黑楼门地区白云岩储层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沉积相及成岩作用对储层形成的控制作用。研究区白云岩储层的岩石类型主要为颗粒白云岩、微晶白云岩、粉-细晶白云岩。储集空间以次生粒间及粒内溶孔为主,并伴生有超大溶孔。研究区黄龙组储层总体上属于低孔低渗储层,以小孔-中细喉组合为主。白云石化作用、重结晶作用、破裂作用、古岩溶作用是有利于储层发育的成岩作用,其中白云石化作用是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成岩作用。粒屑浅滩、潮道是有利于储层发育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998.
本文初步研究了扎吉斯坦北部砂体的发育特征与铀成矿的关系。通过对研究区单井剖面、联井剖面以及平面上砂体发育情况的研究与分析,探讨砂体对铀矿体的控制与影响。研究表明,铀矿化发生、发育于砂体厚度相对稳定,粒度较粗,孔隙度、渗透率较好的地段。砂体构形变化的部位是成矿的有利部位,即砂体厚度由厚变薄的过渡地段有利于铀矿的富集。  相似文献   
999.
天山地质构造演化复杂,多阶段演化中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规模并不均衡。而石炭-二叠纪却是天山成矿带大规模岩浆活动和金属成矿作用的"爆发"期。本研究紧紧围绕岩浆铜镍矿床、斑岩型铜(钼)矿床及火山岩型磁铁矿矿床,从含矿岩体的岩浆起源、岩浆演化及成矿特点,系统研究地球深部相应岩浆活动的地质过程。通过典型矿床的深入剖析,建立相应矿床类型的成矿模式,破解制约找矿突破的控制因素,系统阐述了板块构造与地幔柱体制叠加并存的地质特征与成矿表现。联系塔里木地幔柱的活动特点和成矿表现,将其与天山造山带三类主要矿床类型建立关联,对比岩石学、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发现天山成矿带成矿类型与塔里木地幔柱及板块构造存有密切关系,可能是两种构造体制叠加并存的结果。塔里木克拉通深部熔融的地幔物质,围绕刚性塔里木克拉通边缘不断上涌,并与表壳物质发生交换,随着板块俯冲的持续和减弱,深部上涌的地幔物质不断加强,先后形成因深部地幔物质多寡而金属聚集的不同矿床类型。该地幔柱形成时深部过程与成矿作用认识模型的建立,极大地推进了板块构造、地幔柱与岩浆成矿作用的研究,同时可为天山及邻区找矿突破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000.
The Khut copper skarn deposit is located at about 50 km northwest of Taft City in Yazd province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Urumieh‐Dokhtar magmatic arc. Intrusion of granitoid of Oligocene–Miocene age into carbonate rocks of the Triassic Nayband Formation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marble and a calcic skarn. The marble contains high grade Cu mineralization that occurs mainly as open space filling and replacement. Cu‐rich sulfide samples from the mineralized marble are also anomalous in Au, Zn, and Pb. In contrast, the calcic skarn is only weakly anomalous in Cu and W. The calcic skarn is divided into garnet skarn and garnet–pyroxene skarn zones. Paragenetic relationships and microthermometric data from fluid inclusions in garnet and calcite indicate that the compositional evolution of skarn minerals occurred in three main stages as follows. (i) The early prograde stage,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Mg‐rich hedenbergite (Hd53.7Di42.3–Hd86.1Di9.5) with Al‐bearing andradite (69.8–99.5 mol% andradite). The temperature in the early prograde skarn varies from 400 to 500°C at 500 bar. (ii) The late prograde stage is manifested by almost pure andradite (96.2–98.4 mol% andradite). Based on the fluid inclusion data from garnet, fluid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in this stage is estimated to vary from 267 to 361°C and from 10.1 to 21.1 wt% NaCl equivalent, respectively. Pyrrhotite precipitation started during this stage. (iii) The retrograde stage occurs in an exoskarn, which consists of an assemblage of ferro‐actinolite, quartz, calcite, epidote, chlorite, sphalerite, pyrite, and chalcopyrite that partially replaces earlier mineral assemblages under hydrostatic conditions during fracturing of the early skarn. Fluids in calcite yielded lower temperatures (T < 260°C) and fluid salinity declined to ~8 wt% NaCl equivalent. The last stage mineralization in the deposit is supergene weathering/alteration represented by the formation of iron hydroxide, Cu‐carbonate, clay minerals, and calcite. Sulfur isotope data of chalcopyrite (δ34S of +1.4 to +5.2‰) show an igneous sulfur source. Mineralogy and mineral compositions of the prograde assemblage of the Khut skarn are consistent with deposition under intermediately oxidized and slightly lower fS2 conditions at shallow crustal levels compared with those of other typical Fe‐bearing Cu–Au skarn syst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