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7篇
  免费   237篇
  国内免费   556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166篇
地质学   1625篇
海洋学   222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68篇
自然地理   37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109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遵义黄家湾镍钼多金属矿成矿特征与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贵州遵义地区黄家湾镍钼多金属矿是寒武系底部的黑色页岩型矿床。黑色岩系中微量元素特征显示镍钼多金属矿层的Ni,Mo,Cd,V,Cu,Zn明显富集,而高场强元素Nb,Th,Hf,Zr,Ti亏损。稀土元素显示多金属矿层的艿(Eu)呈正异常,中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结合镜下观察发现的有机质、红藻囊果与金属硫化物之间密切的共生关系和前人研究结果,分析了黑色岩系镍钼多金属矿的成因,认为镍、钼、铜、锌等金属元素的来源与热液有关,通过生物作用聚集并在缺氧的还原沉积环境下大量堆积,富集形成Ni—Mo金属硫化物矿床。  相似文献   
992.
470铀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470铀钼矿床产于华北地台北缘内蒙地轴之内的中生代红山子火山塌陷盆地中,由多个小矿床、矿点组成。各矿床(点)受火山盆地的环形断裂R、F2控制,铀钼矿体多为叠加矿体,少数独立存在。铀钼矿化与流纹斑岩的空间展布关系密切。热液蚀变从高温到低温均有发育,铀成矿温度为250~270℃,钼成矿温度为308-394℃。铀成矿年龄为150-160Ma,钼成矿年龄为120-130Ma。该矿床是在燕山早期岩浆期后热液铀矿化的基础上,经后期含钼热液叠加作用而形成的复成因铀钼矿床。  相似文献   
993.
滇西北衙金多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北衙金多金属矿是与滇西新生代富碱斑岩有关的典型代表之一。通过对矿区石英脉、富碱斑岩中的石英斑晶以及方解石脉中流体包裹体的类型、特征、温度、盐度、成矿压力以及流体包裹体中气液相成分分析和包裹体的激光拉曼探针分析,探讨了流体性质、来源。研究表明,该区存在高温高盐度流体、中高温高盐度流体、中低温低盐度流体3种流体。流体总体属于NaCl-H2O体系,均一温度范围在132~550℃(个别大于550℃),盐度范围在1.9%~61.1%(NaCleq)。高盐度流体不是由热水溶液的不混溶作用或沸腾作用形成的,而是由中酸性岩浆在深部岩浆房中通过结晶分异作用形成,和/或在浅成条件下于岩浆结晶的最后阶段从浅部岩浆中直接出溶形成的。红泥塘、南大坪两矿段石英斑晶中金属子矿物特别是黄铜矿的发现,暗示早期来自岩浆的热液流体金属含量较高,形成于大气降水与岩浆热液混合之前。上述特征表明北衙地区富碱斑岩具有巨大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994.
深海热液活动是当今科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近年有关热液活动的各种模型,系统分析比较了热液柱的上升高度与热通量等参数变化规律,并对现有的热液羽状流模型和考虑洋壳特性的经验模型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有:(1)热液柱上升高度与底部横向流和热源特性密切相关,单个热液喷口热通量和羽状热液柱中性浮力层模型热液热通量达109W/m2;(2)热液羽状流受多种因素影响,热液柱面积的轮廓,羽状热液柱各处的含盐量、潜在温度、速度可随深度改变发生变化;(3)考虑洋壳特性后,其浮力通量和热液柱最大的上升高度均有变化,上升高度可达1000多m,热通量达108W/m2。上述模型和参数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热液羽流运动机制和建立热液活动正演和反演模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5.
通过分析梁河盆地水文地质特征、古水文地质特征和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列举了对铀成矿有利和不利因素,认为盆地盖层南部诸多因素决定其不利成矿,盆地盖层北部地层剥蚀严重,构造发育,具有形成砂岩型铀矿床的潜力,但不利因素决定其成矿规模非常有限。北部地区地热丰富,有利于形成热液型铀矿床。  相似文献   
996.
Recent studies on mineralogy, geochronology, fluid inclusion and stable isotope (Pb, Os, S, C, O, Sr) characteristics were reviewed to determine constraints for genetic models of the Chilean manto‐type copper deposits. The Chilean manto‐type deposits are divided into the two geologic categories of the northern areas (Arica–Iquique, Tocopilla–Taltal) and the central areas (Copiapó, La Serena, Santiago). The former is distributed in the coastal range composed of Jurassic andesite‐dominated volcano‐sedimentary piles and younger plutonic intrusions, and yields chalcocite (‐digenite) and bornite as the principal hypogene copper sulfides. The latter is hosted mostly in Lower Cretaceous volcano‐sedimentary sequences, and has chalcopyrite‐rich mineral associations. The fluid inclusion data indicate that the primary copper mineralization was commonly generated in the temperature range 150–360°C under low‐pressure conditions near the boiling curve, mediated with relatively saline brines. Generally, homogeneous Pb and S isotope compositions for primary copper minerals imply direct magma source or leaching of igneous rocks. Pb and Os isotope data published for some deposits, however, suggest that ore‐forming metals were derived mainly from the volcano‐sedimentary host rocks. The noticeably negative isotope ratios of primary sulfide sulfur and hydrothermal calcite carbon of some central area deposits indicate influx of sedimentary rock components, and the high 87Sr/86Sr initial ratios of hydrothermal calcite from the Tocopilla–Taltal area deposits imply contribution of the contemporaneous seawater or marine carbonates. These isotopic constraints imply a formation mechanism in which the Chilean manto‐type copper deposits formed epigenetically in the process of hydrothermal interaction of non‐magmatic surface‐derived brine with the volcano‐sedimentary host rocks, which is inferred to have been induced by a deep‐seated plutonic complex as the possible heat source.  相似文献   
997.
在大湖塘北区钨矿找矿勘查过程中,在总结分析20世纪80年代初针对石英大脉型黑钨矿的普查资料基础上,通过地表填图和老窿编录,发现前人认为的混合黑云母花岗岩与混合白云母花岗岩之间为截然清楚的侵入接触关系,二者之间稳定地分布着一层似伟晶岩壳;由空间关系和区域成矿规律推断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为燕山期侵入于晋宁期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之中的成矿母岩。晋宁期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为成矿有利围岩,在云英岩化等蚀变过程中释放出形成白钨矿的钙离子。燕山期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岩株与晋宁期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岩基之间的侵入接触界面是最主要的成矿构造与成矿结构面,控制了主矿体的位置、形态与产状。在研究区内首次于新元古代花岗闪长岩中发现厚大的白钨矿工业矿体,并根据不同岩块混杂、被长英质充填物胶结等特征识别出热液隐爆角砾岩型矿体。基于对矿区成矿地质条件和矿床地质特征的新认识,修改了针对石英大脉型黑钨矿所做的详查设计,抓住细脉浸染型白钨矿这一主要矿床类型,及时调整了找矿目标和勘查手段,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赣北地区钨多金属找矿的重大突破。通过与石门寺矿段成矿地质条件类比,预测毗邻的苗尾矿段与太平洞矿区找矿潜力大。  相似文献   
998.
基于Landsat8 OLI数据,针对长白山地区综合使用比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提取水热蚀变信息,提取精度经野外验证为83.3%。利用等距分区加权叠加分析的统计方法对该地区水热蚀变分布和主要断裂带的空间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水热蚀变的强度与该区域距断裂带的距离呈现负相关。新形成的断裂带附近以及断裂带的交汇处水热蚀变强度较大。  相似文献   
999.
川中南部地区下二叠统栖霞组在钻探中发现栖二段细—中晶白云岩是良好的储层,并且多口井获得工业气流,展示出一定勘探潜力。为进一步预测川中南部地区白云岩的储层分布特征,加快研究区下一步勘探开发,应用储层岩性特征识别、碳氧同位素、包裹体测温、阴极发光以及稀土元素分析研究白云岩储层成因,结果表明栖霞组白云岩无石膏或其他蒸发盐岩伴生,储集岩以细—中晶白云岩和灰质白云岩为主,主要分布于栖二段;栖霞组白云岩C、O同位素测试δ13C为4.03‰~4.77‰、古盐度为131.74~133.39,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10~180℃,阴极发光较弱,基质白云岩发紫红色光,溶洞充填马鞍状白云岩不发光;稀土元素的轻稀土和重稀土分布趋势一致,保持了原岩的稀土配分趋势;综合分析认为栖二段白云岩为埋藏成因,其中裂缝和溶洞充填的马鞍状白云岩为热液成因。   相似文献   
1000.
广东长坑金、银矿床成矿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东省长坑金、银矿床共存于同一层间蚀变构造破碎带,上金、下银分别构成独立的金、银矿床.金矿床具有沉积岩围岩型金矿床的全部特征,银矿床则有石英-硫化物脉型矿床的特征.在系统归纳金、银矿石及围岩的化学组成,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同位素年代学,矿石矿物包裹体的温度、压力、成分,以及对三水裂谷盆地演化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金矿床是沉积盆地中的流体在大规模迁移过程中萃取地层中的金而形成的浅成低温热液交代型矿床,银矿床属于构造-岩浆叠加改造热液交代型矿床,金矿床形成在先,银矿床形成于后并改造了金矿床,金、银矿床均不是热水沉积型矿床或海底喷流-沉积型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