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79篇
  免费   1308篇
  国内免费   1842篇
测绘学   198篇
大气科学   773篇
地球物理   1679篇
地质学   4131篇
海洋学   512篇
天文学   90篇
综合类   437篇
自然地理   1209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139篇
  2022年   325篇
  2021年   338篇
  2020年   287篇
  2019年   356篇
  2018年   316篇
  2017年   252篇
  2016年   289篇
  2015年   359篇
  2014年   363篇
  2013年   369篇
  2012年   415篇
  2011年   413篇
  2010年   374篇
  2009年   394篇
  2008年   362篇
  2007年   413篇
  2006年   404篇
  2005年   343篇
  2004年   352篇
  2003年   279篇
  2002年   263篇
  2001年   228篇
  2000年   217篇
  1999年   211篇
  1998年   172篇
  1997年   158篇
  1996年   110篇
  1995年   88篇
  1994年   97篇
  1993年   86篇
  1992年   76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81.
Modal synthesis of high-frequency waves in Scotland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82.
关于积云增雨和实施方案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综合雷雨云式的积云降水特点和归纳观测及理论结果的基础上,用数值模拟研究了阵雨形成机制,发现雷雨云式的积云结构类似于雹云,也存在着水平风“零域”和成雨“穴道”,大粒子群向这里集中并累积,然后再下泻成阵雨。据此提出了积云人工增雨的动力学根据和设计实施方案的要领,并给出了积云人工增雨作业部位、时机的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883.
海河平原东部地区地面沉降机理与趋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海河平原东部地区是中国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之一。地下水开采量占该地区供水总水量的60%以上。深、浅层地下水超采量均超过500亿m^3。该区也是山前拦蓄地表径流最高的地区,大小水库达1820多座,拦蓄能力320亿m^3,控制山区流域面积近90%。在地下水补给源减少与大规模超采地下水的综合作用下,造成平原区河流干涸、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含水层疏干及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问题。同时诱发了含水层之间强越流渗透以求动力场平衡问题,第四系松散地层出现垂向压密而导致地层塑性变形。在滨海平原区,区域性地层垂向压密变形存在缓慢发展趋势。研究表明,地面沉降致灾过程至少存在3个阶段,即自然沉降机制阶段、缓变劣变质变阶段以及快速衰变破坏阶段。缓变劣变质变阶段是采取措施减灾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884.
建平地区太古宙变质岩石发育,地质构造复杂。近年研究表明:区内太古宙变质杂岩是由多期变质、变形的中酸性深成侵入岩和少量上壳岩组成,可划分出变质上壳岩组合、叶柏寿片麻岩、斜长片麻岩和二长片麻岩4个岩石单位。本文主要对区内太古宙变质杂岩的构造变形及构造演化进行讨论,初步确定了早期韧性变形阶段(鞍山期划分4个变形幕)和晚期脆性变形阶段(印支—燕山期)。构造层次由早期深部层次向晚期浅层演化;其变形由流动机制—压扁机制—弯曲机制—韧性剪切机制到剪切破裂机制的演化。  相似文献   
885.
通过野外对三座庙序列侵入岩的岩体平面与剖面形态、岩体的内部构造、岩石与围岩的构造型式、接触带的度形特征等宏观地质特征的研究,推测岩体侵入位机制为强力挤入方式定位,即气球膨张式。笔者运用岩石的有限应变测量原理和方法,结合岩组分析及流变学、现代变形理论,对三座庙序列的侵入岩岩石做了有限应变测量和岩组分析工作,所得定量资料为确定岩体的浸位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三种岩石有限应变测量,即:算术平均法、长短轴法、Rf/φ曲线法的富林指数k值均在0相似文献   
886.
887.
花江喀斯特峡谷地区石漠化成因初探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花江喀斯特峡谷区地下水埋藏深,地表干旱,存在显著的人为加速土壤侵蚀过程,植被次生性明显,生境干热特征显著,是已石漠化和半石漠化的生态系统。其中地质构造、地貌演化、岩溶形态、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植被群落可能是石漠化过程的主要自然成因,以土地利用为表现形式的强烈人类活动是石漠化的驱动力。基于此,提出了石漠化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生态恢复过程的建议,旨在为石漠化的演化研究及生态重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88.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布达特群凝灰质泥岩中发育大量凝灰质泥岩角砾。岩芯及透射光显微镜观察发现,这是一种水力破裂体系中流体和岩石作用的产物一水压碎屑岩。水压碎屑岩的岩石学特征表现为:角砾之间具有可拼合性、岩芯横切面上发育大量“T”型垂直裂缝、微细纤维状铁白云石脉对壁生长。水力破裂作用的成因主要与布达特群岩性组合特征、构造-流体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89.
加强高土石坝抗震研究的现实意义及工作展望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围绕西部大开发和南水北调战略的需要,对高土石坝抗震研究的现实意义和若干关键问题及研究现状进行了论述。并针对高土石坝震害资料获取与整理、坝料动力特性研究、多耦合非线性动力分析理论和方法、动力破损特征与地震灾害机理、地震安全评价与震害预测的基本理论、抗震设计及抗震措施、震灾机理和抗震理论的动力模型试验等研究提出了工作设想和展望,并提出了建立土石坝地震安全评价及防灾对策专家系统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890.
Detailed electron microscope and microstructural analysis of two ultrahigh temperature felsic granulites from Tonagh Island, Napier Complex, Antarctica show deformation microstructures produced at  1000 °C at 8–10 kbar. High temperature orthopyroxene (Al 7 wt.% and  11 wt.%), exhibits crystallographic preferred orientation (CPO) and frequent subgrain boundaries which point to dislocation creep as the dominating deformation mechanism within opx. Two different main slip systems are observed: in opx bands with exclusively opx grains containing subgrain boundaries with traces parallel to [010] and a strong coupling of low angle misorientations (2.5°–5°) with rotation axes parallel to [010] the dominating slip system is (100)[001]. Isolated opx grains and grain clusters of 2–5 grains embedded in a qtz–fsp matrix show an additional slip system of (010)[001]. The latter slip system is harder to activate. We suggest that differences in the activation of these slip systems is a result of higher differential stresses imposed onto the isolated opx grains and grain clusters. In contrast to opx, large qtz grains (up to 200 μm) show random crystallographic orientation. This together with their elongate and cuspate shape and the lack of systematic in the rotation axes associated with the subgrain boundaries is consistent with diffusion creep as the primary deformation mechanism in quartz.Our first time detailed microstructural observations of ultrahigh temperature and medium to high pressure granulites and their interpretation in terms of active deformation mechanisms give some insight into the type of rheology that can be expect at lower crustal conditions. If qtz is the mineral phase governing the rock rheology, Newtonian flow behaviour is expected and only low differential stress can be supported. However, if the stress supporting mineral phase is opx, the flow law resulting from dislocation creep will govern the rheology of the rock unit; hence, an exponen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ess and strain rate is to be expec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