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2篇
  免费   434篇
  国内免费   1118篇
测绘学   209篇
大气科学   236篇
地球物理   373篇
地质学   1976篇
海洋学   144篇
天文学   30篇
综合类   92篇
自然地理   13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93篇
  2020年   105篇
  2019年   114篇
  2018年   104篇
  2017年   81篇
  2016年   119篇
  2015年   120篇
  2014年   145篇
  2013年   122篇
  2012年   184篇
  2011年   205篇
  2010年   169篇
  2009年   203篇
  2008年   174篇
  2007年   174篇
  2006年   193篇
  2005年   124篇
  2004年   139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During tunnel excavation, the deformation of surrounding rock due to the unloading of rock mass will vary with time. However, the measured displacement of surrounding rock is only a part of the actual longitudinal deformation profile. There is a need to analyze the longitudinal deformation profile to identify the deformation state and evaluate the stability of surrounding rock mass. In the present article, the variation of pre-deformation of surrounding rock due to excavation was analyzed, and the release coefficient was obtained from the measured results. For the Qingdao subsea tunnel, the measured crown settlement of surrounding rock was analyzed using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method, and the longitudinal deformation profile of rock mass was simulated using the numerical calculation method. Moreover, based on the conditions of the subsea tunnel, a solid-fluid coupling model test was carried out to check the reliability of the numerical calculation results. The results of the model test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numerical calculation results.  相似文献   
102.
The north trending rifts in southern Tibet represent the E–W extension of the plateau and confirming the initial rifting age is key to the study of mechanics of these rifts. Pagri–Duoqing Co graben is located at southern end of Yadong–Gulu rift, where the late Cenozoic sediments is predominately composed of fluvio-lacustrine and moraine. Based on the sedimentary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s, the fluvio-lacustrine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facies, namely, lacustrine, lacustrine fan delta and alluvial fan. The presence of paleo-currents and conglomerate components and the provenance of the strata around the graben indicate that it was Tethys Himalaya and High Himalaya. Electron spin resonance (ESR) dating and paleo-magnetic dating suggest that the age of the strata ranges from ca. 1.2 Ma to ca. 8 Ma.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OSL) dating showed that moraine in the graben mainly developed from around 181–109 ka (late Middle Pleistocene). Combining previous data about the Late Cenozoic strata in other basins, it is suggested that 8–15 Ma may be the initial rifting time. Together with sediment distribution and drainage system, the sedimentary evolution of Pagri could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The graben rifted at around 15–8 Ma due to the eastern graben-boundary fault resulting in the appearance of a paleolake. Following by a geologically quiet period about 8–2.5 Ma, the paleolake expanded from east to west at around 8–6 Ma reaching its maximum at ca. 6 Ma. Then, the graben was broken at about 2.5 Ma. At las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lacier separated the graben into two parts that were Pagri and Duoqing Co since the later stages of the Middle Pleistocene. The evolution process suggested that the former three stages were related to the tectonic movement, which determined the basement of the graben, while the last stage may have been influenced by glacial activity caused by climate change.  相似文献   
103.
姚正源 《探矿工程》2018,45(7):73-76
两水隧道穿越的地层主要岩性为炭质千枚岩,地质情况较差,围岩破碎度高,节理发育。自2009年两水隧道开工建设以来,隧道工程问题层出不穷,出现了初期支护开裂、破坏,甚至出现二衬开裂、掉块,仰拱隆起等严重的隧道结构破坏现象,施工进度缓慢。在进口桩号为DK359+712~ DK359+742段采用双层初期支护和单层二次衬砌的支护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应力情况分析为炭质千枚岩隧道的支护选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4.
1981-2015年西藏全区气候季节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1-2015年西藏全区39个气象观测站的观测资料,采用修订气候季节划分方法,分析了39站季节起始日与季节长度,代表站的季节极端日期、极端长度、季节早晚、季节长短等级变化趋势及其对农牧业、旅游业的影响。结果表明:西藏近35年来,春、夏、秋、冬季平均起始日分别为2月25日、5月31日、9月15日和11月28日,平均长度分别为99 d、106 d、73 d和87 d,且区域差异比较明显。波密、加查、尼木、狮泉河、申扎站春季的起始日在提前,分别为-5.8、-1.2、-3.3、-2.5、-2.3 d·(10a)-1;秋冬季的开始日在推迟,分别为1.4(1.5)、2.1(4.2)、1.9(4.4)、1.0(2.5)、1.2(4.0)d·(10a)-1。春(夏、秋)季持续时间在延长,分别为7.0(1.3、0.1)、0.04(3.3、2.1)、1.0(4.6、2.5)、0.1(3.4、1.6)、1.7(1.8、2.8)d·(10a)-1;冬季持续时间在缩短,分别为-8.5、-5.4、-7.8、-5.1、-6.2 d·(10a)-1。春季的提前与季节长度的延长,使作物播种期与牧草返青期提早;秋季的推迟与季节长度的缩短使得作物复种机会大;同时对农作物的种植结构、作物品种熟性布局以及旅游业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5.
史猛  康凤新  张杰  高松  于晓静 《地质学报》2021,95(5):1594-1605
中生代、新生代时期地壳剧烈运动将胶东半岛划分为胶北隆起、胶莱凹陷、胶南-威海隆起三大构造单元,其中隆起山地区广泛分布花岗岩、变质岩,凹陷盆地区主要分布砂岩沉积地层,胶北隆起区与威海隆起区相对于胶莱凹陷盆地区具有更高的大地热流值.为系统分析胶东半岛大地热流值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理,本文在分析胶东半岛构造-热发展史、地热地质背景、地温场分布、岩石热导率、钻孔岩性与测温数据、地热流体化学成分等基础上,发现胶东半岛地热资源均为断裂构造控制类型的中低温对流型,其热源主要为三元聚热:导热断裂带水热对流、大地热流传导、地下水运移传导-对流;构造分布、岩石热物性、地热热储分布、地下水活动等是影响地温场分布的主要因素.针对胶东半岛地温场特征及其控制因素,提出了适合该地区的隆起-凹陷分流聚热模式与概念模型,即隆起山地区岩性以导热率、渗透率相对较高的侵入岩、变质岩为主,凹陷盆地区岩性以导热率、渗透率相对较低的砂岩为主,低导热率、低渗透率的凹陷区底部更像是一个相对隔热、隔水的顶板,使得来自地壳深部的大地热流及携带热量的流体、气体等在上涌的过程中在凹陷区的底部发生折射与再分配,从而导致热流在隆起山地区的底部形成一个温度相对更高的聚热区,反映在地表即是隆起山地区相对凹陷盆地区具有更高的大地热流值,特别隆起山地区轴部位置为热流值最高的区域,高热流值区域分布形态呈NE、NNE向分布,基本与胶东半岛NE、NNE向的深大断裂走向一致,该模式的提出可以更好地为胶东地区的地热资源勘探提供指导方向.  相似文献   
106.
沈世伟  吴飞  甘霖  姜满 《探矿工程》2021,48(1):120-128
对不同初始饱和度红砂岩冻融循环前后进行物理及力学试验研究,探讨初始饱和度对红砂岩冻融损伤的影响。本文设定红砂岩试样初始饱和度为20%、40%、60%、80%、100%,冻融次数设定为20次,对冻融前后试样分别测定质量、纵波波速以及进行单轴压缩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冻融后不同初始饱和度红砂岩的物理性质发生变化,纵波波速降低、质量减小,但变化程度不同;2)随饱和度的增大,试样经冻融后峰值强度和弹性模量均呈降低趋势,但只有饱和度大于60%时,降低趋势较明显。本文研究为寒区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以及岩土地质灾害监测与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107.
西南高山峡谷区是我国重大铁路交通工程规划建设的重点区域,如川藏铁路建设等,深埋、长大隧道数量多,常规垂直孔勘察方法无法满足精细化地质勘察的需求。采用水平定向勘察技术沿隧道设计轴线施工水平定向孔为隧道勘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水平定向勘察技术的核心包括钻进技术、取心技术、钻孔轨迹控制技术、随钻测量/随钻测井技术、综合测井技术等。结合国内外水平定向勘察技术的发展应用现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开展单次钻探长度超3000 m的水平定向多工艺钻进关键技术与装备攻关,构建安全、高效、经济合理的水平定向勘察技术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8.
邵晨晨 《探矿工程》2021,48(6):102-108
上海某国际金融大厦深大基坑项目北侧紧邻运营轨道交通8号线区间隧道,最近处仅7.87 m,南侧与现有世博共同管沟净距2.0~3.0 m,基坑变形控制要求高,周边环境敏感。同时,本项目位于黄浦江畔,场地浅层为典型的淤泥质软土地层,下部为富含承压水粉(砂)土层,且微承压水层与第一、第二承压水层互为连通,止水帷幕无法隔断承压水层,地质条件复杂。设计采用分坑施工、被动区加固、预应力伺服钢支撑系统、抽灌一体化降水方案、超深地下连续墙、跟踪注浆、型钢垫层等技术方案。实测结果表明,区间隧道的最大变形6.52 mm,共同管沟的最大变形15.3 mm,其最大变形均满足变形控制要求,确保了运营区间隧道和共同管沟的安全。  相似文献   
109.
为探究冻融循环条件下初始含水率对膨胀土偏应力-应变关系和剪切特性的影响,本文对不同初始含水率的非饱和膨胀土进行了不固结不排水三轴剪切试验。结果表明:1)非饱和膨胀土的偏应力-应变曲线的形式随含水率增大由应变软化逐渐转变为应变硬化,偏应力峰值随含水率增大而降低;2)非饱和膨胀土的抗剪强度随初始含水率的增加呈线性下降趋势;3)非饱和膨胀土在第1次冻融循环后偏应力及抗剪强度大幅度下降,在3~7次冻融循环后达到稳定。初始含水率是影响非饱和膨胀土力学性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0.
基于理想点-可拓云模型的隧道围岩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隧道围岩稳定性进行准确评价并解决研究过程中存在的模糊性和随机性以及评价指标不相容的问题,减少单一的主客观赋权法所带来的误差,将云模型引入可拓理论中,利用可拓理论能够实现矛盾问题向相容问题转化的特点和云模型具有处理事物双重不确定性的优势并结合理想点组合赋权法对隧道围岩进行稳定性评价研究。通过文献调研、数据统计的方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6个指标组成隧道围岩评价指标体系,用理想点法赋予评价指标组合权重,并构建可拓云模型对隧道围岩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将此方法应用于工程实例并与其他方法对比,结果表明:基于理想点-可拓云模型的隧道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能够减少评价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问题,克服单一赋权方法的不足,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可以应用于实际工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