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69篇
  免费   805篇
  国内免费   1339篇
测绘学   273篇
大气科学   648篇
地球物理   1041篇
地质学   2746篇
海洋学   895篇
天文学   37篇
综合类   354篇
自然地理   819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180篇
  2021年   226篇
  2020年   226篇
  2019年   264篇
  2018年   216篇
  2017年   215篇
  2016年   241篇
  2015年   254篇
  2014年   345篇
  2013年   335篇
  2012年   360篇
  2011年   337篇
  2010年   314篇
  2009年   338篇
  2008年   313篇
  2007年   351篇
  2006年   328篇
  2005年   259篇
  2004年   226篇
  2003年   202篇
  2002年   154篇
  2001年   132篇
  2000年   118篇
  1999年   124篇
  1998年   106篇
  1997年   85篇
  1996年   80篇
  1995年   68篇
  1994年   62篇
  1993年   57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4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3篇
  197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利用历史资料和Landsat TM卫星遥感图像,研究了唐山市沿海地区湿地结构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演变特征,着重对1987~2004年陡河——滦河之间的湿地结构类型进行了识别,绘制了不同时期的湿地面积解译图。利用Mapinfo制图软件计算出两个时期的面积转化矩阵,对该区主要湿地类型浅海水域、滩涂、芦苇沼泽、水稻田、养殖场、盐田等湿地的面积进行了年份比较,从而分析得出唐山市沿海湿地结构从80年代至今以来破碎化加重,应该加强湿地结构的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42.
大亚湾微表层和次表层海水营养盐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1998年秋季(10、11月)、1999年春、秋季(4、5、10月)5个航次对大亚湾海区微、次表层的调查结果,分析了微表层海水对氮、磷、硅营养盐的富集概况,讨论了营养盐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大亚湾海区微表层海水对氮、磷、硅营养盐均有富集作用,因海况及季节不同,富集因数(EF)与其他海区的有所差别;无论夏季或秋季,大亚湾海区微表层海水中无机氮都以NH4-N为主要存在形态;其余水层则以NO3-N为主要存在形态。结果还表明,微表层、次表层海水中NH4-N与BOD5、COD测值都呈高度显著正相关,与PO4-P和SiO3-Si含量均无相关,说明大亚湾海区水中含氮有机物较含磷有机物丰富。  相似文献   
43.
本文提出河流携带入海的沉积物或沿岸剥蚀物中矿物的分布及再组合是受多种因素控制的。为了确定控制鲁南两城河至白马河沉积物样品中矿物分布及再组合的主要因素,作者对该区109个沉积物样品的重矿物资料进行了Q型和R型因子分析。研究指出,在诸多的河流中,白马河和两城河是控制该区沉积物分布的最上要的河流;矿物的化学稳定性是决定该区矿物再组合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4.
前人在讨论水深对内潮能通量影响的时候得出结论:有限深海洋中海面对内潮的反射使得正压潮向内潮的能量转化相比较无限深海的情况显著降低,对于选定的地形,在无限深海假定下得到的能通量是该地形上内潮能通量的上限。鉴于前人所研究的基本上都是平滑的地形,而实际的海洋地形总是比较粗糙的,本文探讨了粗糙地形上内潮能通量随水深的变化。选取了弦函数地形、随机白噪声地形、弦函数地形叠加在高斯地形之上、随机白噪声地形叠加在高斯地形之上和随机白噪声地形与弦函数地形同时叠加在高斯地形之上5种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对于这5种情况,都存在海洋有限深时的能通量大于无限深假定时的能通量,这说明前人得出的"有限深海洋中海面对内潮的反射使得正压潮向内潮的能量转化相比较无限深海的情况显著降低"的结论对于粗糙地形并不适用。  相似文献   
45.
The effects of scattering and resonance on the energy dissipation of an internal tide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a two-dimensional model which is a reassembled version of the theoretical generation model devised by Rattray et al. (1969) for internal tide. The basic character of the scattering process at the step bottom was first investigated with a wide shelf model. When the internal wave incited from a deep region (Region II) into the shallow shelf region (Region I), a passing wave into the shallow region, a reflected wave into the deep region, and a beam-like wave, i.e. a scattered wave (SW), emanated at the step bottom. The SW, which consists of the superposition of numerous internal modes, propagated upward/downward into both regions. The general properties of the SW were well expressed around the shelf edge, even in the present model with viscosity effect. The amplitude of the SW decreased dramatically when the depth of the velocity maximum of the incident internal wave in Region II corresponded with the depth of the shelf edge. In the narrow shelf model, where the decay distance of the internal wave in Region I is longer than the shelf width, the incident internal wave reflected at the coast to form a standing wave. When the internal wave in Region I is enhanced by the resonance, the energy of the SW in Region II is also intensified. Furthermore, the energy of the modes in Region II predominated when the velocity maximum is identical to that of the dominant mode in Region I.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spatial scale of shelf region is a very important factor governing the energy dissipation of the internal tide through reflection and scattering in a narrow shelf.  相似文献   
46.
龙口的海风及其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运用龙口气象站近5年自记风资料及实测探空资料,分析了龙口海风的生消规律、海风强度、空间结构及海风生成后对温、湿度的影响。同时为分析海风环流对大气污染物的影响。本文提出了一个简单地计算热内边界层的方法。  相似文献   
47.
本文对用于模式分类、函数逼近、参数估计的多层感知器 (MLPs)给出 1个清晰的关于内部行为的解释。作者以单隐层的 MLP为例 ,论述了关于 MLP的内部行为的半线性分析理论。对受训的MLP,将隐层单元的输出分别定义为网络输出的正、负“内部分量”;定义内部分量的连接权重集为给定问题的“内部判别模式”;建立了 MLP和模糊集相结合的新模型 ;分析了 MLP的结构为 N- 2 - 1和N- H- 1 ,给出权重初始化的方法 ;提出了 1种从受训神经 -模糊模型 (NFMs)中提取知识的全新的具有实用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48.
运用GC—MS的方法和荧光分光光度法,研究鲈鱼分别暴露于0.1、1.0和10.0μg/dm^3质量浓度芘溶液中7d,水体中芘及其鲈鱼胆汁中芘和1-羟基芘含量的变化,实验结果显示:(1)鲈鱼对水体中的芘具有非常显著的去除作用。(2)随着芘暴露浓度的增大,鲈鱼对芘的代谢去除作用增强。(3)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和芘暴露浓度的增大,胆汁的1-羟基芘浓度递增。(4)鲈鱼胆汁具有较高的芘浓度,对海水中的芘具有较强的富集作用。(5)鲈鱼胆汁的1-羟基芘及芘的浓度与水体芘浓度均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对于指示水体的芘污染程度具有一致性;可作为指示水体芘污染程度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49.
通过对南海4个岩心的74个样品进行Q型因子分析,求得4个浮游有孔虫组合:亚热带-热带组合,温凉组合,热带易溶组合和亚热带组合。亚热带-热带组合为优势组合,它的发育状况反映了晚第四纪西太平洋热带海水对南海的影响程度,其因子载荷作为古海流特征的参数。温凉组合的发育与南海存在冷涡有关。利用转换函数FP-12E计算了南海南部表层古水温,冰期与间冰期的表层水温平均变化冬季为4.7℃和2.9℃,夏季为3.0℃和2.1℃,季节性温差冰期最大可达8.6℃,间冰期最大可达5.0℃,均比太平洋同一纬度海区的大。冬季表层古水温波动比夏季的大。全新世的表层水温呈上升趋势,但在NS86-43柱中有一变冷现象,这可能和the younger Younger Dryas有关。  相似文献   
50.
南海北部—观测点内潮特征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功率谱分析、调和分析等方法,对南海北部-观测点连续9d(1988年5月8—16日)的温度。盐度和海流及跨越该期间较长的(1988年4月24日-7月22日)潮位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观测点存在着一种内潮现象,其波动的周期在24h左右,它传播的方向大体是偏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