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9篇
  免费   447篇
  国内免费   919篇
测绘学   56篇
大气科学   43篇
地球物理   365篇
地质学   1752篇
海洋学   1009篇
天文学   16篇
综合类   269篇
自然地理   365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76篇
  2021年   100篇
  2020年   118篇
  2019年   110篇
  2018年   127篇
  2017年   147篇
  2016年   176篇
  2015年   148篇
  2014年   238篇
  2013年   259篇
  2012年   233篇
  2011年   220篇
  2010年   191篇
  2009年   164篇
  2008年   175篇
  2007年   146篇
  2006年   144篇
  2005年   137篇
  2004年   118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88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85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64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51.
基于矢耳石形态的平鲉属鱼类鉴别及研究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青岛胶州湾铠平鲉(Sebastes hubbsi)、花斑平鲉(Sebastes nigricans)和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 3种平鲉属鱼类的矢耳石形态特征,探究基于矢耳石形态鉴别3种鱼类的可行性.以8个耳石形状指标和37个椭圆傅里叶系数进行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显示铠平鲉与许氏平鲉的耳石形态差异最大,铠平鲉与花斑平鲉间差异最小.利用耳石形状指标、椭圆傅里叶系数、耳石形状指标与椭圆傅里叶系数相结合的方法,对3种鱼类的综合判别率均可达95%以上,判别分析散点图可明显将3种鱼类区分开.耳石长介于4~7 mm的3种鱼类小规格组与2龄及以上成鱼组耳石样本的判别结果一致,表明针对不同发育阶段平鲉属鱼类,基于耳石形态的种类鉴别均是可行的;仅使用椭圆傅里叶系数鉴别3种鱼类时综合判别率虽高达100%,但难以快速定位3种鱼类耳石形态间,在统计上差异显著而实际上微小的形状差异所在;而使用耳石形状指标和椭圆傅里叶系数联合判别,综合判别率亦高达99%,且能快速找出3种鱼类耳石在矩形趋近率、形态因子、面密度等的形态差异.研究表明,耳石形状指标和椭圆傅里叶分析联合判别是平鲉属鱼类种类鉴别及耳石形态差异分析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52.
Juncus bufonius L. (Juncaceae) is recognized by the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as a weed or invasive plant. Recently, we reported on J. bufonius L. var. bufonius associated with the native vascular p...  相似文献   
953.
A detailed investigation on 3D spatial distribution rules of Banded Iron-bearing Formation(BIF) with methods of gravity-magnetic inversion and 3D modeling of iron mine is presented based on the former analysis in the Anshan-Benxi area.Three dimens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types of BIF are concluded as hook-like,tabularlike and "W"-like.BIF was mainly developed in three types of space including(1) the syncline cores,(2)cover coverage area,and(3) the deeper buried area where the range of tectonic uplift is small.The influences of tectonism,magmatic intrusion and uplift-erosion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shapes of BIF are clarified.  相似文献   
954.
955.
黄河下游河滨湿地不同草本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暖温带河滨湿地植被以草本植物群落为主。以黄河下游河滨湿地的河漫滩和背河洼地的15个草本植物群落为调查对象,研究河滨湿地不同草本植物群落的组成及多样性。结果表明,15个草本植物群落中共有31科73属94种植物,包括2科蕨类植物门植物和29科被子植物门植物,其中,禾本科植物最多(12属17种);丰富度最高的是狗尾草(Setaria viridis)群落;15个草本植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介于0.22~2.07之间,人工群落荷花(Nelumbo nucifera)的Shannon-wiener指数最低,仅0.22,而另一人工群落水稻(Oryza sativa)的Shan-non-wiener指数却最大,达到2.07;典型湿地植物群落的Pielou均匀度指数较高,如扁秆藨草(Scirpus planiculmis)、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水烛(Typha angustifolia)群落的Pielou均匀度指数都大于0.6;Simpson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荷花群落,而最低的是水稻群落;15个群落中,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在各群落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河滨湿地自然草本植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物种丰富度、Pielou均匀度指数均高于人工草本植物群落,而Simpson多样性指数则是前者低于后者,但人工草本植物群落与自然草本植物群落间4个多样性指数的差异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956.
以杉木人工林为对照,分析三明陈大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形成的米槠次生林乔木层碳贮量及其随树种、径阶、高阶的分配特点.结果表明:米槠次生林乔木层物种丰富度高于杉木林,人促天然更新有利于保持乔木层的树种多样性.米槠次生林乔木层碳贮量为178.67t·hm^-2,高于杉木人工林(111.24t·hm^-2).米槠次生林和杉木人工林均以单优树种碳贮量占绝对优势,但米槠次生林中大个体林木(大径阶、大高阶)的碳贮量远大于杉木人工林.与杉木人工林相比,米槠次生林呈现出异龄的林分结构,这可能是其能够保持高碳吸存和高树种丰富度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57.
基于2016年8月(夏季)、11月(秋季)、2017年3月(冬季)、5月(春季)浙江南部近海的鱼类调查数据,利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聚类分析、方差比率法、卡方检验、联结系数以及种对共同出现百分率对主要鱼类种间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调查共采集鱼类169种,主要鱼类共有26种;(2)在空间维度上,日本鲭(Sco...  相似文献   
958.
应用有序样方聚类法,把普陀山旅游区32个样方分为5个群落类型,分别是马尾松-青冈+檵木群丛、马尾松-青冈+檵木+红楠+窄基红褐柃群丛、马尾松+枫香+檵木-青冈+檵木群丛、马尾松+青冈-青冈+檵木群丛、马尾松+青冈-青冈+檵木+石栎群丛,并运用TW INSPAN对上述样方进行聚类分析。两种分类方法的结果具有极显著的关联,说明有序样方聚类法很好地揭示了旅游干扰和群落类型之间的关系,它更适合于旅游干扰分析中的聚类研究,在旅游干扰的研究中是一个有益且有效的尝试。  相似文献   
959.
利用国际大气成分地基观测网络(NDACC)通用的德国BRUKER公司生产的傅立叶红外(FTIR)高分辨率地基光谱仪器IFS 120M,在国家卫星中心建立了地基高光谱观测平台,进行高光谱数据获取及其反演技术初步研究.阐述了地基高光谱观测平台的建设,高光谱仪器的调试和观测参数化研究结果,并且阐述了光谱的预处理和定标研究,利用地基高光谱在可见光波段的观测结果,进行了气溶胶光学厚度反演技术的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960.
国外前寒武纪铁建造的研究进展与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王长乐  张连昌  刘利  代堰锫 《矿床地质》2012,31(6):1311-1325
形成于早前寒武纪的铁建造,是一种富铁〔w(TFe)>15%〕的硅质化学沉积岩,其主要矿物组成是铁氧化物(磁铁矿和赤铁矿)及石英。根据铁建造的岩相学特征,将其划分为条带状铁建造和粒状铁建造;根据铁建造的沉积环境,将条带状铁建造划分为与火山岩有关的Algoma型和与细碎屑-碳酸盐岩有关的Superior型2种类型。铁建造的出现,起始于38亿年前,主要集中于28~18亿年,在18亿年之后有一个连续的缺失,但在8亿年左右因雪球事件而重新少量出现。Algoma型铁建造主要发育于中-新太古代,而Superior型则集中出现于古元古代;前者多形成于前寒武纪克拉通化之前,与海相火山活动和陆壳巨量增生密切相关,而后者多形成于克拉通化之后,与稳定发育的克拉通盆地和大气氧含量增加有关。Algoma型铁矿具有单个矿体规模较小、品位较低和多层发育等特征,而Superior型铁矿则具有单个矿体规模较大、品位较高、层位稳定等特征。由于铁建造在地质历史上大规模发育且不重复出现,所以,开展铁建造的研究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铁建造的研究趋势是,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深化地球早期构造(地幔柱与早期板块构造)演化、水圈及大气圈组成与演化、地球早期生物活动,以及铁建造成因和时空分布规律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