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0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134篇
测绘学   119篇
大气科学   83篇
地球物理   46篇
地质学   277篇
海洋学   6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6篇
自然地理   13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81.
Human activities are the main and root cause of ecological problems, while human activity is socio-economic activity. Therefore, ecological problems must be examin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economy.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Anthropocene concept in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mmunity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IHDP and the Future Earth show the importance of socio-economic perspective on contemporary ecological problems. Ecological problem is essentially socio-economic issue, and it needs understanding from a socio-economic and political point of view. As a result, political ecology, theories of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and socio-ecosystem analysis have emerged. Examining the institutional factors of ecological problems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degraded ecosystems from a socio-economic perspective indicate that the research on the socio-economic aspects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so as to obtain the fundamental solutions. In this way,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will be promoted and the degraded ecosystems can go on the right track of natural recovery. For these purposes, the study of ecological problems should seek solutions at three levels: institutional and political reform, development model transformation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相似文献   
182.
183.
中国科学院自1998年实施国家知识创新试点工程以来,于2000年在固体地球科学领域启动的首批创新重要方向项目在执行3年多以后,一批颇具显示度的重大成果已经初现端倪。这些成果主要分布在地球环境研究、古生物及其对古环境的响应研究、青藏高原地球动力学研究、大陆动力学研究等方面。研究成果促进了院地合作,产生新的苗头,提升了固体地球科学研究水平。通过这批方向项目的支持及其由此衍生出的关联项目、成果、人才,使中国科学院在固体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在新的、更高层次上获得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184.
RTK技术的特点及提高成果精度的技术关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RTK技术以其实时、高效等优点,已在测绘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RTK测量缺少必要的检核条件,作业时如果操作失误或某些技术问题处理不当,都会给测量成果带来严重影响。在此,介绍了RTK的技术特点,并探讨了提高RTK测量成果精度的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185.
根据规范和实践工作经验,提出编发AB报农气部分应注意的问题,以利于台站编报人员正确编报,提高编报质量。  相似文献   
186.
金湖凹陷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成藏动力学系统是近几年在油气成藏研究中的一大热点,它以油气成藏的动力学机制和动力学过程为核心,探讨油气聚集和分布规律。本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将金湖凹陷划分为3个成藏动力学子系统和5种油气输导体系,并利用流体包裹体恢复了成藏流体充注时间;根据油气运移聚集特征,总结出“下生上储”和“自生自储”两种成藏模式;从成藏条件出发,探讨了油气成藏主控要素。  相似文献   
187.
塔中40油田东河砂岩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东河砂岩是塔中40油田的主要产层,根据岩性不同,由上至下可分含砾砂岩段和均质砂岩段,两段储层的储集物性相差很大,其中均质砂岩较好,通过岩心观察储层岩石学戚岩作用和孔隙演化等多种特征研究,认为含砾砂岩段为临滨亚相的产物,均质砂岩段为前滨亚相的产物,这是两段储层物性相差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岩石组份上,含砾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的含量比均质砂岩高得多,通过细致的微观特征分析,认为这种碳酸盐胶结物可能是埋藏过程中粘土矿物蒙脱石向伊利石转化,析出的钙、镁、铁等离子与碳酸根离子反应所产生;这些碳酸盐胶结物后被溶蚀形成现今的储层.含砾砂岩段储层较差可能是由于其沉积于临滨环境,源始孔隙度较低,成岩改造后相对更致密,在溶蚀过程中,溶蚀流体通过少,胶结物被溶蚀的少所形成.沉积相和成岩作用中的胶结作用、溶蚀作用是东河砂岩储层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88.
矿山防治水工作是矿山开发的基础性工作,对煤炭工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今后,煤矿防治水应引入新的观念,拓展新的领域,满足新的需求。文章对今后防治水领域中的一些关键性问题,如深部岩溶。弱合水层和隔水层的合理利用,延迟突水、环境、防治水工作的协调发展等问题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9.
青藏线冻土地球物理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青藏线冻土勘探综合物探资料的分析 ,建立了 2种有代表性的冻土地球物理模型 ,此模型的建立不仅有助于野外冻土资料的判释 ,而且对今后冻土物探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0.
With the OLR data,the landfall and activity of tropical cyclones(TC) in southern China over a 20-year period(1975~1994) are studied.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variation of the monthly anomalous OLR is somewhat teleconnected with the TC activity in southern China.The former is used to predict short-term climate for the latter over months with frequent or no TC influence.To some extern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C activity in southern China and the monthly mean OLR anomalies is dependent on the climatological location of the subtropical high in northwestern Pacific reg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