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33篇
  免费   1274篇
  国内免费   1398篇
测绘学   248篇
大气科学   1573篇
地球物理   1708篇
地质学   2026篇
海洋学   1005篇
天文学   66篇
综合类   389篇
自然地理   1490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91篇
  2022年   224篇
  2021年   248篇
  2020年   278篇
  2019年   281篇
  2018年   240篇
  2017年   285篇
  2016年   276篇
  2015年   290篇
  2014年   369篇
  2013年   362篇
  2012年   382篇
  2011年   369篇
  2010年   300篇
  2009年   361篇
  2008年   370篇
  2007年   394篇
  2006年   402篇
  2005年   355篇
  2004年   345篇
  2003年   288篇
  2002年   228篇
  2001年   213篇
  2000年   227篇
  1999年   182篇
  1998年   193篇
  1997年   157篇
  1996年   121篇
  1995年   110篇
  1994年   110篇
  1993年   100篇
  1992年   93篇
  1991年   75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91.
Biological invasion poses a huge threat to ecological security.Spartina alterniflora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in 1979,and its arrival corresponded with negative effects on native ecosystems.To explore geographical variation of its expansion rate in coastal China,we selected 43 S.alterniflora sites from Tianjin Coastal New Area to Beihai.The area expansion rate,expansion rate paralleling and vertical to the shoreline were analysed based on Landsat images and field survey in 2015.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SODA)and climate data were collected to statistically analyse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expansion rate.Results showed tha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S.alterniflora area expansion rate among different latitude zones(P<0.01),increasing from 6.08%at southern(21°N–23°N)to 19.87% in Bohai Bay(37°N–39°N)along latitude gradient.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expansion rate vertical to shoreline in different latitude zones(P<0.01)with the largest occurring in Bohai Bay(256m/yr,37°N–39°N),and showed an decreasing tendency gradually from north to south.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nd latitudinal clines in expansion rate paralleling to shoreline were observed.Expansion rate had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mean seawater temperature,the lowest seawater temperature,current zonal velocity and meridional velocity and presented a reducing trend as these biotic factors increased;however,they were not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highest seawater temperature and mean seawater salinity.We identifie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n expansion rate and annual mean temperature,the lowest temperature in January and annual precipitation,but there was little correlation with annual diurnal difference in temperature and the highest temperature in July.The rapid expansion rate in high-latitude China demonstrated a higher risk of potential invasion in the north;dynamic monitoring and control management should be established as soon as possible.  相似文献   
992.
在全球变化背景下,湖泊水文的动态变化不仅是评估和预测气候与环境变化的重要指示剂,同时对社会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生态文明建设等产生重要影响。湖泊水文的动态变化受到湖滨及湖底地形的控制,数字高程模型(DEM)成为湖泊水文研究的重要数据源。随着遥测技术的发展,高分辨率、区域/全球大尺度DEM数据的获取手段快速发展、数据源不断丰富,DEM对推动湖泊水文动态研究进展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文首先基于Web of Science平台对DEM在湖泊水文动态研究中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分析,阐述了该主题现有研究在发文时间、发文数量增减态势、研究区域与热点地区、文献所涉及的DEM数据等方面的特点。接着,围绕着DEM在湖泊水文动态的研究中4个主要方向:湖泊水域变化、湖泊水位变化、湖泊水量变化、湖泊水文灾害情势,重点总结:DEM与其他遥感观测平台、实地观测及模型模拟等多源数据的融合策略,数字地形分析与水文学分析、遥感影像分析等方法的集成策略,以及DEM数据不确定性等对湖泊水文变化研究的影响。最后,本文论述了目前DEM在湖泊水文研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并结合技术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问题,提出了可能的解决路径和未来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993.
浮游植物物候能够反映浮游植物的生长变化与湖泊生态系统的变化,水温、营养盐浓度等因素对物候有重要影响。太湖富营养化程度较高,水温的影响作用日趋显著,物候与水温关系的研究对理解、控制和改善太湖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2003—2018年MODIS遥感数据计算浮游植物物候指标和湖泊水表温度(Temperature of Water Surface,LSWT),通过分析太湖浮游植物物候时空变化特点探究了不同区域的物候特征,并结合LSWT揭示了浮游植物物候对LSWT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① 不同浮游植物物候指标具有不同空间分布特点,水华发生次数、峰值叶绿素a(Chla)浓度和水华总持续时间呈现由西部沿岸向湖心区递减的趋势;浮游植物生长开始时间和峰值Chla发生时间分布复杂但在沿岸区域相对较早;② 太湖可被划分为4种具有不同物候特征的区域,Ⅰ类区域主要位于贡湖湾、东部沿岸以及太湖中部开阔水域,该区Chla浓度范围为50~60 μg/L,且波动平缓,水华发生次数最少、开始最晚、持续时间最短;Ⅱ类区域主要分布于太湖西部沿岸,Chla浓度范围为50~90 μg/L且变化剧烈,该区水华发生次数最多、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Ⅲ和Ⅳ类属于过渡区域,前者主要分布于梅梁湾、竺山湾及入湾口,后者主要位于南部沿岸以及太湖中部;③ 浮游植物物候对LSWT变化的响应受营养水平影响,当营养水平较高时,浮游植物的生长受LSWT的促进作用显著,LSWT年际变化的升高趋势对浮游植生长物候提前、生物量增加的影响明显,反之,则LSWT变化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减弱。  相似文献   
994.
The Bohai Sea is one of the southernmost areas for sea ice formation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Sea ice disasters in this body of water severely affect marine activities and the safety of coastal residents.In this study,we analyze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a ice in the Bohai Sea and establish an annual regression model based on predictable mode analysis method.The results show the following:1)From 1970 to 2018,the average ice grade is(2.6±0.8),with a maximum of 4.5 and a minimum of 1.0.Liaodong Bay(LDB)has the heaviest ice conditions in the Bohai Sea,followed by Bohai Bay(BHB)and Laizhou Bay(LZB).Interannual variation is obvious in all three bays,but the linear decreasing trend is significant only in BHB.2)Three modes are obtained from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analysis,namely,single polarity mode with the same sign of anomaly in all of the three bays and strong interannual variability(82.0%),the north–south dipole mode with BHB and LZB showing an opposite sign of anomalies to that in LDB and strong decadal variations(14.5%),and a linear trend mode(3.5%).Critical factors are analyzed and regression equations are established for all the principal components,and then an annual hindcast model is established by synthesizing the results of the three modes.This model provides an annual spatial prediction of the sea ice in the Bohai Sea for the first time,and meets the demand of operational sea ice forecasting.  相似文献   
995.
该文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构建产业生态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与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了山东半岛城市群产业生态化总体水平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4—2016年,山东半岛城市群产业生态化呈现上升趋势,山东半岛城市群产业生态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山东半岛城市群产业生态化空间分异现象显著,形成了以济南和青岛为核心的两极化发展特征;山东半岛城市群产业生态化发展水平的区域化现象愈加明显,呈现出NE—SW走向的不均衡发展;山东半岛城市群产业生态化发展影响因素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政府监管水平、外资利用差异以及区域科学技术差异。  相似文献   
996.
利用FY-4A卫星闪电成像仪LMI、TBB、地基闪电ADTD数据和NCEP-FNL再分析资料等,以2022年5月10日广东一次暴雨过程为例,对两个不同强降水区域对流云团发展演变的观测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北部清远至九连山南侧的强降水1区属于典型的锋面低槽型暴雨,发生在低槽前部冷暖交汇区,珠江口西侧沿海附近的强降水2区则是暖区西南和偏南气流辐合作用的结果。此个例强降水发生前TBB迅速下降,强降水主要位于对流云团TBB低值中心梯度大值区。对流发展初期TBB逐渐下降到230 K以下,TBB变率较前1 h下降幅度可达-15℃以上,局部可达-30℃,对流云团移动前方的闪电对下一时刻对流的发展移动有很好的指示意义,锋面降水中ADTD较LMI提前出现;成熟阶段TBB大范围下降到220 K以下,局部200 K以下,TBB变率减小,维持在0~-10℃,闪电达到峰值,密集闪电随着TBB≤220 K低值区移动。  相似文献   
997.
基于成都市1991至2020 年太阳总辐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气温、蒸发、日照时数等气象资料,采用线性趋势、Maan-KendaⅡ等方法研究太阳辐射的年、月、日变化特征,以及太阳总辐射的变化对气温、蒸发等气候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太阳总辐射、直接辐射逐年增多趋势明显,线性倾向率分别为29.69、20.25 MJ·m-2/a;太阳总辐射2010 年出现突变,突变年后较突变年前年平均太阳总辐射增多497.22 MJ·m-2。散射系数呈逐年减小趋势,线性倾向率为每10 年减少0.6。太阳总辐射与气温、蒸发、日照时数呈正相关,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太阳总辐射每增加10 MJ·m-2/a,年平均气温升高0.006℃,日照时数增加1.7 h,蒸发量增大1.2 mm。对太阳辐射增加的原因分析,人类活动造成的气溶胶含量减少可能是太阳辐射增加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998.
陈石  徐伟民  王谦身 《测绘学报》2017,46(8):952-960
根据经典的球谐函数方法,为满足正交化要求,观测数据需要覆盖整个球面,而对于地表局部测量数据,则无法应用球谐方法解算重力场模型。针对此问题,采用Slepian局部谱分析方法解算中国大陆范围内的实测重力场变化数据,并以GOCE卫星球谐函数解作为已知模型,评估由于实际陆地重力测点的非均匀分布对球谐函数解的误差影响。通过计算多个阶次中国大陆局部范围的Slepian基函数分布;采用GOCE卫星获得重力场模型的前72阶球谐系数作为已知结果,评价实际测点非均匀分布的解算有效性,并针对中国大陆地区采用Slepian基函数进行解算,通过模型对比选择最优截段项数;针对2005—2008年中国大陆地区流动重力测量获得的重力场变化信号进行解算,获得了72阶重力场变化模型。  相似文献   
999.
冯琎  廖宏 《大气科学》2017,41(2):251-262
本文使用戈达德对地观测系统(Goddard Earth Observing System,GEOS)全球三维大气化学传输模式GEOS-Chem模拟了气象场驱动下1986~2006年冬春季东亚到太平洋区域气溶胶的流出通量,分析了流出通量的年际变率及其相关的环流异常。结果表明,偏多(少)的东亚气溶胶流出对应东北亚-西太平洋区域(Northeast Asia-western Pacific,NAWP)500 hPa定常波负值中心强度变强(弱)。NAWP区域500 hPa位势高度场负(正)异常还可能造成气溶胶流出路径的变化,即更多(少)的气溶胶相对于气候态偏北5~10个纬度的路径向太平洋区域传输。这种位势高度场上的异常伴随着对流层中低层西风和大气斜压性异常,从而引起东亚到太平洋区域气溶胶流出通量及其路径的年际变化。  相似文献   
1000.
智协飞  田笑  朱丹  宋斌  侯美夷 《大气科学》2017,41(5):999-1009
根据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客观判定和追踪方法,研究了1948~2013年欧亚地区冬季温带反气旋的年代际气候变化的活动特征。结果发现,反气旋的高频分布区也是反气旋气候变化最大的区域,其中蒙古高原和伊朗高原的反气旋最活跃。反气旋的频数和强度既有长期趋势也有年代际变化。蒙古高原和伊朗高原的反气旋频数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反气旋频数具有2~6年和16~30年周期,且具有变频特征。EOF分解发现蒙古高原和伊朗高原的反气旋频数分布均在较高纬度和较低纬度地区呈现显著相反的偶子极态分布形式。蒙古高原的反气旋强度的变化基本可以体现欧亚大陆反气旋强度的变化。反气旋分布和强度的年代际变化可以用对流层低层经向温度梯度表示的斜压锋的位置和强度的年代际变化来解释,但斜压锋对欧亚反气旋的影响具有区域性。蒙古高原的反气旋在1960~1975年50°N以北较多,1990~2005年50°N以南较多的偶极子态变化与80°~120°E区域的斜压锋纬度位置自55°N南移到45°N有密切关系,30°~80°E区域的斜压锋纬度位置变化不能单独解释伊朗高原反气旋偶极子态年代际变化。自21世纪00年代中期斜压锋偏强对反气旋强度偏强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