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54篇
  免费   1453篇
  国内免费   1403篇
测绘学   3449篇
大气科学   851篇
地球物理   1691篇
地质学   3579篇
海洋学   722篇
天文学   36篇
综合类   1424篇
自然地理   3858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102篇
  2022年   406篇
  2021年   571篇
  2020年   576篇
  2019年   522篇
  2018年   462篇
  2017年   657篇
  2016年   674篇
  2015年   687篇
  2014年   812篇
  2013年   944篇
  2012年   896篇
  2011年   888篇
  2010年   751篇
  2009年   675篇
  2008年   747篇
  2007年   752篇
  2006年   709篇
  2005年   631篇
  2004年   535篇
  2003年   452篇
  2002年   407篇
  2001年   356篇
  2000年   272篇
  1999年   209篇
  1998年   202篇
  1997年   164篇
  1996年   99篇
  1995年   88篇
  1994年   78篇
  1993年   68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71.
1980-2000年中国耕作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分析我国1980年来耕作土壤有机质的实测数据,对比研究了9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两个时段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变化特征,并对变化的原因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总体上我国实测点位(或区域)耕作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在此期间略有增加。其中,华北黄淮海潮土和褐土区、下辽河平原棕壤农业区和长江以南的水稻土区增幅分别达19%(0.24 kg/m2)、14%(0.29 kg/m2)和16%(0.29 kg/m2);相反,云南砖红壤区、东北和内蒙的黑土和黑钙土区有机碳损失,下降幅度分别达27%(1.01 kg/m2)和3%(0.11 kg/m2)。黄土高原的黑垆土和黄绵土区,山西北部的褐土区、新疆西北部的灌耕土区没有明显变化。两时段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分布与气候带总体一致,但20年间有机碳含量变化与80年代初的初始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有机碳含量在低值区增加与近年来农田轮作、施肥和灌溉面积增加等农作措施的改善有关,而高值区的下降则与耕作时间短、强度大和初始含量高有关。根据现有耕作土壤与未耕作状态的碳损失状况估算,如果能在未来30~50年通过合理的农业措施使土壤有机碳损失量恢复50%,则华北、西北、华中南、西南和东北地区分别可能具有约51%、26%、7%、17%和30%的增长空间,指示我国耕作土壤具有较大的碳汇潜力。  相似文献   
72.
动态基准实时测量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动态基准实时测量系统的硬件组成、站点上全站仪棱镜组合安装与检测方法、系统软件的开发及特点,最后对系统在广州地铁某地铁站结构变形自动监测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阐述。通过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能应用在自动化、高精度的变形监测领域。  相似文献   
73.
船舶机舱自动集中监测报警系统结构与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峰 《海岸工程》2001,20(2):52-56
船舶机舱集中监测与报警系统目前已在船舶设计制造中得以广泛应用。对其组成、工作流程及功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为船舶使用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4.
水下自航式海洋观测平台技术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水下自航式海洋观测平台是一种新型海洋观测平台,主要用于无人、大范围、长时间水下环境监测,包括物理学参数、海洋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参数,海洋化学参数、海洋生物学参数及海洋工程方面的现场接近观测。其特点是:成本低,环境适应性强,可冲破人工潜水极限而进入现场进行接近观测,免除了ROV需要水面支援母船的累赘,减少作业经费,体积小,使用方便,便于布放回收;可根据水声信号摇控或预置程序控制,按要求进行相关项目观测;有自主动力,水下运行时间相对较长,有源噪声低,可进行隐弊观测,正是基于以上的优点,近几年颇得海洋环境监测和海军方面的青睐,本文介绍了国际上水下自动观测平台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提出了我国开展研究水下自动观测平台的重要性及研究的面容。  相似文献   
75.
本文从地质地层结构、新构造运动和人为(过量抽取地下热水)两方面因素探讨地面沉降的形成机理,并提出控制地面沉降的对策。  相似文献   
76.
田丰  文鸿雁  张静 《海洋测绘》2007,27(4):23-27
使用多项式和切比雪夫(Tchebyshev)多项式分别对沉降监测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以预测未来沉降值,其中切比雪夫多项式的外推效果较好;应用前向BP神经网络对两种不同的单因子输入模式进行非线性函数逼近,并进行了不同采样步长的比较,实例表明将时间点作为网络的输入对沉降进行预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7.
提出将基于动态特性的检测方法与局部物理检测手段相结合的探伤思路。利用动力学方法进行实时监测及损伤区域的粗略定位,再由物理探测方法实现损伤程度和位置的精确判断,从而降低对动态检测方法的精度要求。此外,文中尝试直接由结构的动力响应信号构建能量指标识别结构损伤的方法,不需要进行模态参数识别,算法简单,有望应用于海洋平台、高层建筑等可简化为串联多自由度体系的结构的实时监测和损伤初步定位。  相似文献   
78.
The accuracy of the manufacturer’s fall-rate equation for the T-5 Model of expendable bathythermograph (XBT) has been investigated based on about 300 collocated pairs of XBT-CTD (Conductivity-Temperature-Depth profiler) measurements in various climatological regions. We found that the equation systematically overestimates depth by about 5% for the T-5 produced by Tsurumi Seiki, Co. Ltd. (TSK), but almost no bias is associated with the T-5 produced by Sippican, Inc., in USA. The cause of this difference is not clear, because the two manufacturers’ T-5 probes are reported to have identical shape and weight in water. We propose a new fall-rate equation for the TSK T-5: z(t) = 6.54071t - 0.0018691t 2, where z(t) is depth in meters at time, t, in seconds.  相似文献   
79.
胶州湾东岸滩涂环境的遥感监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低潮位陆地卫星TM影像对胶州湾东岸碱厂白水分布与扩散进行监测。对研究区的子区影像在ENVI中进行增强、变换处理,提取白水、白泥分布与扩散信息,制作大比例尺影像地图,在GIS软件中计算其面积。结合实地验证和历史数据,分析表明,该污染源10多年来面积扩大了4倍,  相似文献   
80.
The accuracy of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by the expendable bathythermograph (XBT) is examined for five types of recorders by comparison with co-located CTD measurements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emperature profiles including an isothermal layer. A positive temperature error increasing downward is occasionally detected for two types of Japanese recorder which have been commonly used among Japanes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s and marine observatories. This error resembles to that reported by Bailey et al. (1989) and Wright (1991) for a different type of recorders, although its cause is not clearly understood. The irregular occurrence of the error suggests that the problem is not solely due to the recorders but rather by some inconsistency of the whole measuring system including them, an XBT probe and sea water. The error is estimated to increase at a rate of O (0.1°C/100 m), and it could be close to 1°C at the deepest part of the profiles (760 m for Tsurumi T-7).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