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9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62篇
测绘学   33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100篇
地质学   200篇
海洋学   27篇
综合类   32篇
自然地理   17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雅丹地貌因其多样形态类型长期以来吸引人们的关注,对其形态特征描述也成为研究热点。作为雅丹地貌形态最早命名地,罗布泊地区雅丹因其形态的独特性和复杂性闻名,然而对该地区雅丹形态特征和发育演化过程的深入研究较为缺乏。本文结合野外实测数据和UAV(小型无人机)所摄地景影像,采用地形数字化方法提取地貌原始数据,选定形态参数后识别测量得到雅丹形态参数数据,基于以上数据和前人研究成果尝试描述罗布泊地区雅丹形态特征并对该地区雅丹演化过程进行讨论。主要结论有:① 罗布泊地区雅丹长度集中分布在20 m以下,少有长度> 160 m,宽度集中分布在8 m以下,高度多2 m以下,表明区内雅丹个体规模总体较小,低矮雅丹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雅丹长宽比值呈现连续增加的变化过程,伴随高度的增加长宽比值迅速增大,由2∶1逐步增大到4∶1,并持续升至10∶1以上,走向分布集中于22.5°~67.5°,与主风向相类似,雅丹个体平面形态呈现连续变化过程;雅丹的相邻雅丹数值集中分布在3~4个,平均顶间距分布在< 20 m和40~80 m区间,显示罗布泊地区雅丹空间特征的多样性。在个体雅丹形态以外,初成雅丹和雅丹共基座现象是罗布泊地区主要存在的2种复杂化雅丹形态表现。② 罗布泊地区雅丹理想演化模式经历初成期、青年期、成熟期和衰亡期4个阶段,由于存在地层岩性、风力剥蚀、流水作用等控制因素影响,造就了类型复杂、变化多样的罗布泊地区雅丹形态现状。③ 罗布泊地区雅丹发育具有多期性,第四纪以来主要存在晚更新世、早全新世、晚全新世和小冰期等4个发育期,结合形态特征和环境演化情况推测龙城和白龙堆雅丹形成于晚更新世,楼兰北部高大雅丹形成于早全新世,楼兰中北部雅丹多数形成于晚全新世,而楼兰地区的低矮雅丹形成于小冰期;依据地层年代和雅丹高度数据,计算得到0.5 ka B.P.后楼兰遗址附近平均风蚀速率为6.2 mm a-1。精确描述罗布泊地区雅丹形态特征并探讨其演化过程,对于了解雅丹形态控制因素影响程度,深入分析区域风蚀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2.
江西省分布有123处丹霞地貌,丹霞地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简述了丹霞地貌的分布特征,对其地质成因进行了简要分析。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丹霞地貌旅游资源开发评价的目标评价体系结构,通过模糊赋分法对江西省丹霞地貌主要景区进行初步的定量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合理开发该省丹霞地貌旅游资源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3.
辽东山地老秃顶子古冰缘地貌植物种群生态位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伏捷  孙才志  张华  何红  祝业平  王颖 《地理研究》2018,37(4):731-741
基于48块样地的群落调查数据,以样地代表多种资源的综合状态,以物种重要值作为生态位计测的状态指标,采用Levins指数与Schoener指数,对辽东山地老秃顶子古冰缘地貌植物群落乔木层、灌木层及草本层植物的生态位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① 乔木层内臭冷杉(Abies nephrolepis)生态位宽度最大,为泛化乔木种;臭冷杉与长白鱼鳞云杉(Picea jezoensis var. komarovii)的生态位重叠值高达0.616,共优生存于暗针叶林中。② 灌木层内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狗枣猕猴桃(Actinidia kolomikta)、单花忍冬(Lonicera subhispida)、大翅卫矛(Euonymus macropterus)和关东丁香(Syringa velutina)为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下的泛化种;狗枣猕猴桃与单花忍冬的生态位重叠值高达0.610。③ 草本层内生态位宽度较大的东北羊角芹(Aegopodium alpestre)、荨麻叶龙头草(Meehania urticifolia)、酢浆草(Oxalis corniculata)为研究区泛化草本植物;东北羊角芹与荨麻叶龙头草的生态位重叠值高达0.702。  相似文献   
154.
基于Srtm-DEM与遥感的长白山基本地貌类型提取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中国1∶100万数字地貌制图工作,以吉林省长白山区为试验区,对基于Srtm-DEM与遥感提取基本地貌类型方法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基于Srtm-DEM派生的各种模型对基本地貌类型自动提取具有很大的实效性:其中坡度3.5°是实现该区平地和山地宏观地貌单元自动提取的最佳断点,高程模型及起伏度模型相结合,可初步实现基本地貌类型的自动提取,其结果可很好的反应区域地貌宏观规律;在此基础上,基于30 m空间分辨率的遥感影像,综合运用区域地质、土地利用、植被、土壤等多地理要素信息及制图综合知识,以及地貌单元的完整性特征,以山脊线、坡折线和山麓线为地貌单元的标志线,基于地貌知识的专家修正,可获得研究区完整的基本类型地貌单元,实现了基于Srtm-DEM与遥感的基本地貌类型的智能化提取;最后,以研究区内1∶50万地貌图为准,对提取结果进行定性、定量评价分析表明,其提取总体精度达76%,面积相差较小;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传统手工和野外调查为主的提取方法,实现了地貌信息的数字化、定位化及定量化,为全国1∶100万数字地貌信息提取与集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5.
理塘断裂带沙湾段展布于四川西南部的木里河流域,处于理塘断裂带的南东尾端,为左旋走滑运动性质。文章在航空照片判译的基础上,通过野外研究发现,该断裂段的断错地貌现象主要集中分布在绒龙沟-沙湾的木里河东岸坡麓地带,表现为断层陡坎、断塞塘、断错冲沟、河流阶地及洪积扇等。由5个地点的断裂位错值和位错开始的年代学(TL和14 C)测试结果,估计的该断裂段晚更新世以来的平均水平滑动速率为2.1±0.3mm/a。在该断裂上开挖的3个探槽资料表明,该断裂段存在史前强震的地质记录,最晚一次强震的发生时间介于1310±90~950±30aB.P.之间,强震所导致的垂直位错量约0.5m, 同震水平位错1.30~1.45m左右。根据同震位错量及断裂长度估计的地震震级为7.0级左右。  相似文献   
156.
日本的国土面积为38万km2,其中73%是山地与丘陵,可居住面积很小。日本近海的板块运动,使其成为世界上寥寥可数的地震及火山活动多发地带的自然灾区,同时还形成了地壳极为脆弱的日本列岛。这种自然环境及为有效利用狭窄的国土而进行的人类活动,导致了非常多的各种灾害。在滑坡调查方面,最近开发出以提高精度为目标的新的调查方法:①激光高程测量法。通过激光测量可以制作出反映微地形的平面图;②泡沫钻孔采取高质量岩心,实现对滑坡土块的地质构造的正确解释;③滑坡自动观测预警系统。在滑坡防治对策方面,最近开发出以作业的安全化、高效化为目的的施工方法:无人化施工及大口径钢管桩治理滑坡。  相似文献   
157.
浦庆余  郭克毅 《地质论评》2007,53(B08):229-232
三清山花岗岩体形成于燕山晚期,岩体侵位定位后又经历了大约50Ma的侵蚀和剥蚀,将上覆5000m的地层搬到南北两侧的断陷盆地中,形成白垩纪红色砂岩和砂砾岩地层,花岗岩体便出露地表。又经过大约50~60Ma的构造演化和地貌演变形成了目前海拔1000~1800m的玉京峰期壮年地面和1200~1300m的怀玉山期壮年地面。至距今2.4Ma以前的上新世,在这两期古地面上曾先后发育了红色风化壳。红色风化壳的底部形成了众多的石蛋。进入更新世,随着地壳的强列抬升和气候变冷,冰冻风化、块体运动和流水侵蚀,古地面上的沟谷迅速向下侵蚀,古地面受到切割、破坏,风化壳也被侵蚀掉,形成深切峡谷、悬崖峭壁和柱、峰林立的景观,在柱、峰顶部残存着一些花岗岩石蛋。这种海拔超过1500m,相对高差超过1000m的高山地貌巍为壮观,石柱、尖峰显得十分秀丽,这就是三清山式地貌——高山尖峰地貌的特色,是提供旅人欣赏的主要花岗岩景观地貌,也是需要人们切实保护的重要地质遗迹。  相似文献   
158.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dynamics of soil armouring as a result of fluvial erosion for a non‐cohesive sandy gravel spoil from the Ranger Mine, Australia, and a cohesive silt loam spoil from the Northparkes Mine, Australia, using a model for hillslope soil armouring. These long term predictions concentrate on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of the spoil grading and erosion over 100–200 years for the flat cap regions (1–2%) and steep batter edges (10–30%) typically encountered on waste rock dumps. The existence of a significant rock fragment fraction in the Ranger spoil means that it armours readily, while Northparkes does not. For Ranger the waste rock showed reductions in (1) cumulative erosion of up to 81% from that obtained by extrapolating the initial erosion rate out 100 years and (2) the erosion/year by more than 10‐fold. For Northparkes reductions were less marked, with the maximum reduction in erosion/year being 37% after 200 years. For Ranger the reductions were greatest and fastest for intermediate gradient hillslopes. For the steepest hillslopes the armouring decreased because the flow shear stresses were large enough to mobilize all material in the armour layer. Model uncertainty was assessed with probabilistic confidence limits demonstrating that these erodibility reduction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 commonly used hillslope erosion model (sediment flux = β1 discharge m1 slope n1) was fitted to these predictions. The erodibility, β1, and m1 decreased with time, which was consistent with our physical intuition about armouring. At Ranger the parameter m1 asymptoted to 1·5–1·6 while at Northparkes it asymptoted to 1·2–1·3. At Ranger transient spatial trends in armouring led to a short term (50–200 years in the future) reduction in n1, to below zero under certain circumstances, recovering to an asymptote of about 0·5–1. At Northparkes n1 asymptoted to about 0·6, with no negative transients predicted. The m1 and n1 parameters predicted for Ranger were shown to be consistent with field data from a 10‐year‐old armoured hillslope and consistent with published relationships between erodibility and rock content for natural hillslopes. Copyright © 200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59.
灾害地貌专家系统的结构设计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付炜 《地理科学》2000,20(1):33-38
灾害地貌专家系统采用压缩编码方式存贮各种地学专题图形和遥感图象数据,具有数据与图象的存贮更新、查询检索、分析处理、图象显示和自动制图功能。该系统可以对灾害地貌过程进行专家级的预测和评价,并对灾害地貌的综合治理与区域规划提出几种可行性方案供用户选择。用该系统对天山职拉沟流域泥石流灾害地貌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系统评价。  相似文献   
160.
四川玉农希断裂的全新世活动与1975年康定六巴6.2级地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农希断裂呈N20°~30°E方向展布于四川省西部高原,构成贡嘎山第四纪强烈隆起断块的西边界.在北西西-近东西向的区域主压应力作用下,玉农希断裂第四纪以来主要表现为挤压逆冲性质.断错地貌研究结果表明,该断裂为一条全新世弱活动断裂,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5~0.6 mm/a左右.1975年1月15日康定六巴6.2级地震发生于该断裂上,宏观震中位置位于六巴乡溯布-莫达村附近,极震区长轴方向与玉农希断裂走向一致,是该断裂最新活动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