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0篇
  免费   354篇
  国内免费   546篇
测绘学   309篇
大气科学   113篇
地球物理   365篇
地质学   1133篇
海洋学   185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109篇
自然地理   22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92篇
  2018年   81篇
  2017年   84篇
  2016年   97篇
  2015年   105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126篇
  2012年   111篇
  2011年   137篇
  2010年   122篇
  2009年   124篇
  2008年   113篇
  2007年   138篇
  2006年   111篇
  2005年   115篇
  2004年   92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81.
姚正源 《探矿工程》2018,45(7):73-76
两水隧道穿越的地层主要岩性为炭质千枚岩,地质情况较差,围岩破碎度高,节理发育。自2009年两水隧道开工建设以来,隧道工程问题层出不穷,出现了初期支护开裂、破坏,甚至出现二衬开裂、掉块,仰拱隆起等严重的隧道结构破坏现象,施工进度缓慢。在进口桩号为DK359+712~ DK359+742段采用双层初期支护和单层二次衬砌的支护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应力情况分析为炭质千枚岩隧道的支护选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2.
岸滩侧蚀崩塌现象普遍存在于冲积河流演变过程中,是河道治理需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岸滩侧蚀崩塌速率的准确量测则是崩岸机理及其治理措施研究的关键基础。基于图像处理技术,建立了河岸侧蚀崩塌速率试验量测系统,通过图像追踪河岸模型上边缘示踪网格位置变迁,提出了一种河岸侧蚀崩塌速率测量方法。以试验水槽为例,对河岸侧蚀崩塌速率进行了量测,并与经验公式计算值进行了比对,两者基本吻合,可较好地反映流速、土体级配等岸滩侧蚀崩塌速率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研究成果可为江河崩岸机理的深入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3.
目前资料对柳江盆地上石盒子组沉积特征的描述比较简略,针对这种情况,本团队详细考察了柳江村小北山露头,以期揭示上石盒子组更多的沉积特征。通过对3条剖面进行分层,并详细描述岩层的岩性特征和沉积构造,认为该露头发育有侧积体和典型的牛轭湖,为曲流河沉积体系。根据河相经验公式算出其弯曲度大于1. 7,为高弯度曲流河。在演化过程中,曲流河的规模逐渐变小,同时经历了频繁改道和迁移。此项研究对于实习教学和河流构型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4.
蒋太平  李果民  肖华  沈林江 《探矿工程》2021,48(S1):269-274
为了获取参数井压裂设计的相关参数,需要对井眼进行阵列声波测井和微侧向电阻率测井,需要采取大直径岩心进行力学实验。采用固体岩心钻探取心工艺,钻孔口径难以达到物探测井仪器入井要求,岩心直径也不能满足实验要求,必须采用大口径取心工艺才能满足设计要求。同时,常规取心工艺难以满足页岩气勘探对岩心(页岩或者煤心)提升时间的要求,绳索取心工艺在这方面优势明显。本篇介绍了大口径绳索取心工艺在页岩气地质调查井川蔺参1井的成功应用,根据大口径绳索取心钻具的结构特点,结合目的层岩性特征,总结了合理的取心钻进工艺参数和技术保障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5.
孙剑  范民浩  李鑫 《探矿工程》2021,48(10):116-124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联合支护体系——护坡桩+微型钢管桩复合土钉墙支护体系,成功解决了基坑周边无放坡空间需垂直开挖、基坑深度大、要求位移小、支护费用高等技术难题,做到了施工便利,对控制边坡位移变形、增强边坡整体稳定性、保证在基坑开挖工程中不发生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具有良好的作用。采用这种支护方式对北京一工程进行设计施工探讨,经工后监测效果良好,大大地提高了边坡的安全稳定性,从而验证了这一支护形式的可行性,其在深基坑支护中具有常规土钉墙和护坡桩无法相比的技术与经济优势,可供其他类似工程参考,具有较高的适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6.
针对三峡库区"阶跃式"滑坡的变形特征,提出了一种新的滑坡位移预测方法。以白水河滑坡ZG118和XD-01监测点位移数据为例,采用基于软筛分停止准则的经验模态分解(SSSC-EMD)将累计位移-时间曲线和影响因子时间序列自适应地分解为多个固有模态函数(IMF),并采用K均值(K-Means)聚类法对其进行聚类累加,得到有物理含义的位移分量(趋势性位移、周期性位移以及随机性位移)和影响因子分量(高频影响因子和低频影响因子)。使用最小二乘法对趋势性位移进行拟合预测;采用果蝇优化-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FOA-LSSVM)模型对周期性位移和随机性位移进行预测。将各位移分量预测值进行叠加处理,实现滑坡累计位移的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SSSC-EMD)-K-Means-(FOA-LSSVM)模型能够预测"阶跃式"滑坡的位移变化规律,且预测精度高于传统的支持向量机回归(SVR)、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模型;并通过改变训练集长度,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其与预测精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7.
夜光遥感影像记录的城市灯光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已广泛应用于城市信息提取。珞珈一号作为新一代夜光遥感数据源,比以往的夜光数据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可以更清晰地表达城市建成区范围和内部结构。本文利用珞珈一号夜光遥感影像,通过人类居住指数(human settlement index, HSI)、植被覆盖和建筑共同校正的城市夜光指数(vegetation and build adjusted nighttime light urban index, VBANUI)及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监督分类3种方法对长春市城市建成区进行提取,并与利用NPP/VIIRS(suomi national polar-orbiting partnership/visible infrared imaging radiometer suite)夜光遥感影像、采用同样方法得到的结果对比。结果显示:本文提出的VBANUI提高了传统植被覆盖校正的城市夜光指数(vegetation adjusted nighttime light urban index, VANUI)的提取精度,使用珞珈一号夜光遥感影像通过VBANUI提取的城市建成区结果最优,其Kappa系数为0.80,总体分类精度为90.74%;使用珞珈一号和NPP/VIIRS夜光遥感影像通过HSI按最佳阈值提取城市建成区的Kappa系数分别为0.75和0.72,总体分类精度分别为88.27%和86.54%;复合数据的SVM监督分类法中Landsat-NDBI、Landsat-NDBI-VIIRS、Landsat-NDBI-LJ和Landsat-NDBI-LJlog的Kappa系数分别为0.602、0.627、0.643和0.681,总体分类精度分别为81.11%、81.52%、82.25%和84.48%。研究结果表明:3种提取方法下,均为使用珞珈一号夜光遥感影像的结果优于使用NPP/VIIRS夜光遥感影像的结果,证明相比于NPP/VIIRS夜光遥感影像,珞珈一号夜光遥感影像更适用于城市尺度的建成区范围提取。  相似文献   
88.
While carbon pricing is widely seen as a crucial element of climate policy and has been implemented in many countries, it also has met with strong resistance. We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public perceptions of the fairness of carbon pricing and how these affect policy acceptability. To this end, we review evidence from empirical studies on how individuals judge personal, distributional and procedural aspects of carbon taxes and cap-and-trade. In addition, we examine preferences for particular redistributive and other uses of revenues generated by carbon pricing and their role in instrument acceptability. Our results indicate a high concern over distributional effects, particularly in relation to policy impacts on poor people, in turn reducing policy acceptability. In addition, people show little trust in the capacities of governments to put the revenues of carbon pricing to good use. Somewhat surprisingly, most studies do not indicate clear public preferences for using revenues to ensure fairer policy outcomes, notably by reducing its regressive effects. Instead, many people prefer using revenues for ‘environmental projects’ of various kinds. We end by providing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ing public acceptability of carbon pricing. One suggestion to increase policy acceptability is combining the redistribution of revenue to vulnerable groups with the funding for environmental projects, such as on renewable energy.

Key policy insights

  • If people perceive carbon pricing instruments as fair, this increases policy acceptability and support.

  • People’s satisfaction with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the government about the policy instrument increases acceptability.

  • While people express high concern over uneven distribution of the policy burden, they often prefer using carbon pricing revenues for environmental projects instead of compensation for inequitable outcomes.

  • Recent studies find that people’s preferences shift to using revenues for making policy fairer if they better understand the functioning of carbon pricing, notably that relatively high prices of CO2-intensive goods and services reduce their consumption.

  • Combining the redistribution of revenue to support both vulnerable groups and environmental projects, such as on renewable energy, seems to most increase policy acceptability.

  相似文献   
89.
为了解决带电作业时手臂末端输出力的准确控制,提出一种基于表面肌电信号(sEMG信号)和支持向量机回归(SVR)实现对手臂末端施力的评估方法.通过手握机械手臂末端的手柄,做往复推拉运动,记录此时手柄处的力传感器的数据F,同时利用3组肌电信号传感器同步采集手臂的肌电信号.将肌电信号提取特征后,与力F组合成样本集合S,在样本集合中随机抽取50%的样本数据作为训练集,分别训练BP神经网络、GRNN神经网络以及SVR神经网络.最后用训练好的神经网络对整个样本集中的力F进行预测,并用均方根误差和相关系数评估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显示,SVR神经网络的预测效果较好,其均方根误差为3.074 0,相关系数为0.951 7.  相似文献   
90.
范宇恩  陈静  邓国  陈法敬  刘雪晴  徐致真 《气象》2019,45(12):1629-1641
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中心自2014年建立了区域集合预报业务系统,其使用的侧边界扰动由全球集合预报系统动力降尺度得到。为深入了解侧边界扰动对区域集合预报的影响,基于15 km水平分辨率的区域集合预报模式,使用动力降尺度方法和尺度化滞后平均法(scaled lagged average forecasting,SLAF)设计构造了两种侧边界扰动方案,并开展了2015年7月共6天的集合预报试验,利用集合均方根误差、集合离散度、连续分级概率评分、离群值、Brier Score及相对作用特征曲线面积等概率预报检验方法进行了多方面检验,分析了两种侧边界扰动方案对区域集合预报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动力降尺度侧边界扰动方案(DOWN)的扰动总能量在各垂直层次均大于SLAF方案,使得边界上前者的离散度大于后者,集合扰动增长更为合理;对于等压面要素和地面要素,DOWN方案的离散度、Outlier、CRPS等评分优于SLAF方案,反映了DOWN方案构造的侧边界扰动更加合理;在降水概率预报技巧方面,SLAF方案在评分上具有一定优势,但评分的提高没有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因此认为两种方案对降水预报的改进基本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