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22篇
  免费   3227篇
  国内免费   3970篇
测绘学   3023篇
大气科学   1711篇
地球物理   3640篇
地质学   10597篇
海洋学   1765篇
天文学   85篇
综合类   1739篇
自然地理   3559篇
  2024年   77篇
  2023年   308篇
  2022年   794篇
  2021年   989篇
  2020年   931篇
  2019年   1161篇
  2018年   806篇
  2017年   901篇
  2016年   938篇
  2015年   989篇
  2014年   1222篇
  2013年   1208篇
  2012年   1326篇
  2011年   1314篇
  2010年   1071篇
  2009年   1114篇
  2008年   1152篇
  2007年   1256篇
  2006年   1214篇
  2005年   1012篇
  2004年   918篇
  2003年   799篇
  2002年   687篇
  2001年   662篇
  2000年   521篇
  1999年   445篇
  1998年   434篇
  1997年   347篇
  1996年   293篇
  1995年   265篇
  1994年   245篇
  1993年   191篇
  1992年   167篇
  1991年   107篇
  1990年   65篇
  1989年   52篇
  1988年   59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6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41.
通过对嫩江-黑河构造带内的岩石建造研究,在嫩江科洛地区识别出一套深熔花岗岩体,岩石宏观上为一套具非典型花岗岩结构的深熔型侵入岩,具交代结构、斑杂状构造和眼球状构造。对深熔花岗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年龄测试,获得了3组不谐和的U-Pb年龄: 390 Ma、157~163 Ma和113 Ma。其中,113 Ma年龄代表了岩石遭受后期变质热事件年龄; 157~163 Ma的年龄代表了原岩结晶年龄。综合分析深熔花岗岩成因,认为其主要与嫩江-黑河断裂深部韧性剪切热效应作用下发生的深熔有关,深熔花岗岩的划分和厘定为深入研究嫩江-黑河断裂带在中生代的活动提供了新的素材。  相似文献   
842.
为探讨湖南省益阳市岳家桥地质灾害现状,以区内典型岩溶发育区为研究对象,通过长剖面高密度电法、视电阻率联合剖面法等地球物理方法,研究了地层电性响应特点,利用钻孔数据和综合电法勘探数据建立了三维地层结构模型,揭示了典型区域近地表电性结构形态,构建了区内三维地层构造格架,圈定了岩溶发育范围,并评价了地质灾害程度。研究表明: 因地制宜地利用综合电法勘探,有助于在我国南方含水较多的岩溶发育区快速、有效地进行灾害范围的圈定和评价。  相似文献   
843.
吉林省永吉县头道沟地区出露许多与头道沟岩组相伴产出的镁铁—超镁铁质岩,鉴于其处于长春-延吉构造带附近而受到业内关注,但由于缺少高精度年代学资料,制约了对区域大地构造的深入研究。本文采用锆石U-Pb(LA-ICP-MS)方法,对镁铁—超镁铁质岩进行了年代学研究。变质辉绿岩年龄为270±5 Ma,变质橄榄岩中捕获锆石最小年龄为297 Ma,考虑岩石组合及二者紧密相伴产出,认为二者均形成于中二叠世。镁铁—超镁铁质岩中捕获的锆石记录了华北克拉通及其北缘多次重要的构造热事件。其中,变辉绿岩中获得446±6 Ma的年龄与变质橄榄岩中获得的不一致线下交点434±240 Ma年龄共同对应了华北克拉通北缘早古生代的重要构造岩浆热事件;大量的1.8~2.4Ga年龄对应古元古代辽吉造山带热事件;1377 Ma、1542 Ma与蓟县系建造时代对应;869~997 Ma与青白口系建造时代对应;在变质辉绿岩中还存在众多3.0~3.2Ga锆石年龄。分析上述年龄结构及龙岗陆块北缘古生代地质体分布特征,推测研究区深部可能存在古老的变质基底,同时也表明研究区出露的镁铁—超镁铁质岩形成于陆内构造环境,而非蛇绿岩的组成成分,这对深化区域大地构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44.
郑斌嵩  牟传龙  梁薇  陈超 《地质学报》2018,92(7):1524-1540
在扬子地台东南缘,下寒武统龙王庙阶清虚洞组主要由浅水碳酸盐岩组成。在野外露头剖面实测和室内镜下薄片观察的基础上,大量风暴沉积被发现于不同剖面清虚洞组的不同层位中,同时大量风暴诱发形成的沉积构造被识别出来,包括侵蚀基底、粗粒滞留沉积、粒序层理、平行层理、丘状交错层理(少见并且值得怀疑)以及沙纹层理,组成了多种类型的风暴沉积序列。结合更靠扬子东南缘的深水剖面中重力流沉积的缺乏,可以推断早寒武世龙王庙期扬子地台的沉积模式为碳酸盐缓坡。结合风暴的形成机制以及清虚洞组风暴沉积的发育特征(尤其是粗粒滞留砾屑的定向排列和典型丘状交错层理的缺乏),可以推断研究区风暴沉积形成于强烈的冬季风暴作用,并且早寒武世龙王庙期华南的古地理位置应当位于中纬度地区,这一结论对一些著名的全球古地理重建方案提出了质疑。同时中纬度地区大规模发育蒸发岩和碳酸盐岩还佐证了寒武纪地球处于热室(Hothouse)时期。  相似文献   
845.
We report new zircon U–Pb age, Hf isotopic, and major and trace element data for rhyolites from the Duolong Ore Concentration Area of the Southern Qiangtang Terrane. Building on previous studies, we constrain the tectonic setting and propose a model to explain the geodynamics and crustal growth during regional magmatism in the Early Cretaceous. The analysed rhyolites yield laser ablation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LA-ICP-MS) zircon U–Pb ages of 115 and 118 Ma. The rocks are K-rich (K2O = 6.66–9.93 wt.%; K2O/Na2O = 8.2–19.7 wt.%), alkaline and peraluminous (A/CNK = 1.02–1.46), and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SiO2 contents (72.8–78.8 wt.%) similar to highly fractionated I-type granites. Fractionation of Fe–Ti oxides, plagioclase, hornblende, Ti-bearing phases, apatite, monazite, allanite and zircon contributed to the variations in major and trace element chemistry. High K2O contents are likely due to partial melting of the continental crust. The samples have positive zircon εHf(t) values ranging from +7.1 to +11.2. These features, together with young zircon Hf crustal model ages of 489–721 Ma, indicate that the K-rich rhyolites were derived from juvenile lower crust with an input of a mantle-derived component. We suggest that the Early Cretaceous K-rich rhyolites formed in a continental arc setting during northward subduction of Bangong Co–Nujiang oceanic lithosphere. Basaltic magma underplating was responsible for vertical crustal growth, triggered by slab roll-back in the Duolong Ore Concentration Area in the Early Cretaceous.  相似文献   
846.
渝东北城口地区Y1井页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勘探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钻井资料,以总有机碳(TOC)、干酪根显微组分、等效镜质体反射率(Ro)及碳同位素等测试数据系统分析了渝东北城口地区Y1井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利用页岩流体包裹体的显微特征、均一温度及激光拉曼数据深入分析了Y1井页岩气成藏特征。结果表明:Y1井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炭质页岩发育,TOC含量2%的富含有机质页岩厚度达83 m,干酪根类型以Ⅰ型干酪根为主,处于湿气生烃阶段。页岩裂缝脉体中大量烃包裹体和富含甲烷气体的含烃盐水包裹体证实城口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发生了充足页岩气供给,具有高均一温度、高盐度的伴生盐水包裹体表明城口地区页岩气成藏时期的保存条件良好。这些Y1井页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成果揭示了城口地区下古生界具备良好的页岩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847.
王俊华 《地质与勘探》2018,54(4):781-790
本文依托项目《西藏多龙矿床技术经济与环境综合评价》,利用高分二号、资源三号及landsat8等多源遥感数据对西藏多龙矿区生态地质环境进行调查研究。通过遥感技术与实地调查结合,查明了矿区生态地质环境现状,取得了涵盖人类活动、矿山地质活动、河流湖泊现状、植被覆盖与荒漠化情况等内容的专题成果。研究结果表明,砂金矿开采及尾矿堆积物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破坏,同时探槽、钻孔及地表金属污染等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通过对目前中国矿储量第一的多龙铜多金属矿床进行开发前全面、综合的生态地质环境调查研究,能够为藏北矿山开发对生态地质环境的影响评估提供科学依据,为西藏多龙矿区建设绿色矿山和绿色开发提供建议及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48.
甘肃南部大水金矿集区找矿标志及找矿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文全 《地质与勘探》2018,54(3):490-500
甘肃南部大水金矿集区金资源丰富,已累计探明金资源量150余吨。本文通过地面高精度磁测、水系沉积物测量、土壤测量以及大比例尺地质剖面、构造蚀变填图等多元勘探手段,总结归纳大水金矿集区成矿特征与规律,并得到以下找矿信息:区内二叠系、三叠系碳酸盐岩与金矿关系密切,地层对金矿起赋存定位作用;断裂构造对成矿起主导地位;岩浆活动与金矿成矿作用之间存在成因联系;蚀变对金矿化起控制作用;土壤测量所圈定的金异常与矿体对应程度高,土壤次生晕是该区找金的直接标志;中酸性侵入体能引起磁异常,而金成矿与中酸性岩体有密切时空关系。根据上述找矿标志,在格尔托金矿矿区新增金资源量10t;在格尔珂金矿深部不仅控制已知矿体的延深,并且发现数条厚大盲矿体,新增金资源量3t。  相似文献   
849.
为探求塔里木盆地塔中II区奥陶系油气水分布规律,对现有勘探成果及断裂、不整合面、构造背景进行分析,应用常规测井、地震及地化等多种方法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塔中II区奥陶系油气分布在平面上呈现出"马鞍状"三分特征,东部塔中I号坡折带、西部塔中10号断裂带多分布气油比、干燥系数、硫化氢含量、含蜡量相对较高、密度相对较低的凝析气藏,两构造带之间的过渡带以挥发性油藏或油藏分布为主;油气在纵向上主要分布于层间不整合面以下300 m范围内。综合分析认为,不整合面纵向上控制了储层、油气藏的主体发育层位,平面上通过差异溶蚀作用造成的储层非均质性控制了油气的主要分布范围;断裂对储层物性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形成有效的输导通道,控制了油气的充注强度及油气藏类型;斜坡背景上的局部构造高点控制了油气的差异分布,越靠近高点,油气越易富集。  相似文献   
850.
川东南丁山地区是近年来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开发的热点区域,裂缝的发育对页岩含气性及保存条件有重要的影响。综合运用野外露头、岩心、测井资料,结合岩石脆性矿物含量、岩石力学参数等数据,深入分析龙马溪组页岩裂缝发育特征和控制因素,并探讨了裂缝发育对含气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丁山地区龙马溪组页岩裂缝主要以构造成因的剪切缝为主,裂缝优势方位共6组,主要包括4组平面剪切缝和2组剖面剪切缝,其发育主要受2个方向、3个阶段的构造应力场影响而成;裂缝延伸稳定,平均密度小,宽度小,充填程度高,主要被方解石和黄铁矿等充填。裂缝受控因素主要包括古构造应力场、构造部位、脆性矿物组分、岩石力学性质等;断层对裂缝发育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其中断层两盘均存在裂缝发育程度急剧下降的临界范围,临界范围内裂缝发育程度高,超过此临界范围,裂缝发育程度变差且变化趋于平缓;不同期次的裂缝中,形成时间晚、规模过大、充填程度不高、与现今地应力方向一致或呈低角度相交的裂缝易造成页岩气的散失,对提高页岩含气性不利;龙马溪组岩石脆性矿物含量高,脆性指数属中等偏上程度,有利于构造缝发育且可压性较好。随着距齐岳山断裂距离的适当增加,龙马溪组页岩埋藏深度适中,地层压力增大,抗压强度增强高,脆性指数适中,构造保存条件变好,有利于不同方位的裂缝发育和页岩含气量的增加,位于该区域的DY2井与DY4井均位于该有利区域,含气性良好。研究结果对下一步深化页岩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