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41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125篇
海洋学   15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21.
2008年初湖北省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温度平流配置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1月11日-2月1日湖北省低温雨雪冰冻过程进行温度平流空间分布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低温雨雪冰冻期间,湖北省近地层不断有弱冷空气补充和渗透;中层暖平流、低层冷垫和南方沿冷垫向上爬升的暖空气是湖北省降雪最基本的条件,而湖北省东部出现强降雪的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低层偏东回流带来的暖平流;当冷空气充斥湖北省上空整层大气时,则预示雨雪将减弱停止。  相似文献   
22.
2008年初贵州低温雨雪凝冻灾害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利用NECP 2.5°×2.5°的日平均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08年1月12日-2月13日期间贵州省历史罕见的持续低温雨雪凝冻天气过程的环流特征及物理量进行了分析,并对中东部凝冻严重的前期和西部凝冻严重的后期做了对比.揭示了此次灾害天气的几个主要天气特征:(1)地面静止锋的位置关系着我省低温雨雪凝冻灾害的区域.(2)500 hPa环流前期和后期影响系统明显不同.过程期间欧亚大陆500 hPa高度场距平呈"北高南低"分布,亚洲区极涡南掉,面积偏大.(3)过程前期850 hPa冷舌明显,等温线密集;后期700 hPa 温降低,有冷舌活动,850 hPa冷舌明显减弱,低温维持.中东部和西部地区冷暖平流垂直方向上的配制不同.强盛的700 hPa暖湿气流是此次过程的主要水汽来源.  相似文献   
23.
基于静态体积法的低温氮气吸附实验已广泛用于分析致密储集层的孔隙结构。本文探索了脱气温度和样品粒径对松辽盆地高台子致密砂岩低温氮气吸附实验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110℃的脱气条件并不能清除束缚水而使得孔隙体积、比表面积均偏低,300℃的脱气条件容易破坏样品中黏土矿物的结构令孔隙体积、比表面积减小,200℃是比较合适的脱气温度,既能去除束缚水又不破坏黏土矿物结构。样品粒径从5~10目减小至10~30目,氮气探测的孔隙数量增多使比表面积、孔体积增大。从10~30目减小至180~200目,黏土矿物相对含量降低令比表面积、孔体积显著减小;小于200目的样品中减少的黏土矿物主要集中在大于200目的岩样中,因此大于200目岩样的测定结果最高。因此,10~30目是利用低温氮气吸附实验寻求分析致密砂岩储集层特征的最佳粒径范围。  相似文献   
24.
For the purpose of 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sediments dredged from harbor, a new method was proposed in this study. Marine silt bricks were made by mixing sediments with cement and gypsum, placing it in a cubic mold with 240 mm in length, 115 mm in width, and 53 mm in height, and curing for certain day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cement and initial water content of soil on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marine silt bricks, unconfined compressive and flexural strength tests were carried out. Given the same curing time and cement content, the higher the initial water content, the lower the compressive and flexural strength. After 60 days of curing,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marine silt bricks with cement content = 20% and water content = LL (liquid limit) reached approximately 5 MPa. The flexural strength was relatively low. The flexural strength of marine silt bricks with 20% cement and water content = LL was around 1.5 MPa. The compressive and flexural strength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water/cement ratio. As for the curing time, longer curing time had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The ratio of flexural to compressive strength varied slightly in the range of 0.4–0.5.  相似文献   
25.
松辽盆地东南部油气、煤层气后生蚀变硫同位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松辽盆地东南部上白垩统泉头组、姚家组和嫩江组岩石中黄铁矿及硫同位素特征研究表明,泉头组、姚家组中后生还原褪色作用形成的灰色、灰绿色砂岩中的黄铁矿及硫同位素均显示出了深部来源的油气、煤层气有机流体作用成分特征。该区原生沉积成岩岩石及黄铁矿中硫同位素的δ^34SV-CDT为正值,油气、煤层气有机流体还原作用岩石及黄铁矿中δ^34SV-CDT为负值。油气、煤层气还原作用不仅使杂色、紫红色原生氧化砂岩还原为灰色、灰绿色还原性砂岩,还使岩石还原容量大大增强,而且油气、煤层气在有机流体与岩石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有铀的叠加富集,岩石铀含量普遍增加,局部可形成铀异常、铀矿化。首次在门达地区姚家组含矿砂岩中发现网脉状水云母化,显示铀成矿具有低温热液蚀变特征,铀矿化与低温热流体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6.
杜玉霞  马巍  赵淑萍  张泽  明姣 《冰川冻土》2016,38(6):1583-1591
在使用激光位移传感器测试冻土位移中,由于测试现场环境条件恶劣,厂家给出的传感器线性度会降低,因此,需要对所有传感器在使用前应模拟使用时的环境条件重新进行标定。为验证激光位移传感器在冻土测试中的适用性,依据德国森萨帕特FT-50RLA220型激光位移传感器的结构、使用特点、技术指标,设计了由控温箱、标定支架、激光位移传感器、量块及数据采集装置组成的标定的装置,进行了不同负温条件下对激光位移传感器标定,并依据标定试验结果进行拟合参数修正,得到不同环境温度下的试验结果的线性度和迟滞特性。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环境温度下,两个激光位移传感器与标准厂家测试曲线存在差异,不同负温条件下标定的两个激光位移传感器的拟合优度R2分别为0.999和1;线性度最大值分别为0.88%FS和0.32%FS。  相似文献   
27.
西南大面积低温成矿域:研究意义、历史及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西南大面积低温成矿域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2个大面积低温成矿域之一,其面积之大(约100万km^2)、包含的矿种之多(Au、Hg、sb、As、P、Pb—Zn、Ag以及萤石、冰洲石、水晶、分散元素等)、矿床组成和组合之复杂全球罕见,是我国重要的Au、Hg、sb、As、Pb—zn、Ag以及多种分散元素生产基地。国内外学者对该成矿域进行了近30年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大量高水平研究成果,同时也存在许多有待深人研究的科学问题。本文回顾了我国西南大面积低温成矿域的研究历史,总结了各研究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主要研究成果和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同时介绍了近年来我国西南大面积低温成矿域研究新进展。  相似文献   
28.
一株低温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池塘环境中驯化分离筛选到1株低温有机物和氨氮降解菌株DB11。根据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将该菌株鉴定为马氏副球菌(Paracoccus marcusii)。经驯化,该菌株以刺参饵料为唯一营养源,低温(15℃)、低接种量(<5×10-3)条件下能同时高效降解饵料中的有机物和氨态氮,5 d时间内对富集培养基中COD和NH4+-N的降解率分别达50%和98%。进一步研究其降解特性表明,菌株生长适温15~30℃,生长适宜pH值为7~10,降解刺参饵料中COD和NH4+-N的最适温度条件为15~20℃、最适pH条件为8.0~8.5;在最适降解条件下、接种量为5×10-3时,对10~20 g/L高质量浓度的刺参饵料液中COD降解效果显著,3 d时间去除率达56.9%~65.7%,对1~20 g/L质量浓度的刺参饵料液中NH4+-N 3 d时间的去除率达91.7%~99.9%。  相似文献   
29.
金刚石-cBN-硬质合金复合柱齿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保松  张祖培 《地球科学》2000,25(3):329-332
通过多种分析手段对所研制的金刚石-立方氮化硼(cBN) -硬质合金超硬复合柱齿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 得出了由于B的烧结促进和强化作用、Ni-P的活化烧结作用以及cBN加入, 大大提高了超硬复合柱齿的性能, 同时还分析指出, 在金刚石与基体合金之间存在过渡区, 该过渡区能有效地保护金刚石免受高温损伤, 另外, 该过渡区还大大增强了基体与金刚石之间的结合强度.   相似文献   
30.
In this paper, the mechanisms of low-temperature demagnetization of remanence in multidomain magnetite are considered. New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s of the behaviour of the saturation isothermal remanence, thermoremanence and partial thermoremanence at low temperatures are presen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two main contributions to this low-temperature demagnetization. The first and predominant contribution (type-1 demagnetization) is due to 'kinematic' domain state reorganization and occurs throughout cooling from room temperature to the Verwey transition, T v , at 120–124  K. The second contribution arises from the change in anisotropy from cubic to monoclinic at T v , which changes the overall domain structure of the grain. On warming in zero field, some domain walls will not return to their original positions but will take up a position that leads to a lower net remanence (type-2 demagnetization). In stoichiometric magnetite, demagnetization does not occur at 130  K at the isotropic point, T k , contrary to some previous predictions. In non-stoichiometric magnetite, the influence of the Verwey transition is greatly reduced, and anomalous behaviour is observed at T k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