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3篇
  免费   101篇
  国内免费   176篇
测绘学   103篇
大气科学   227篇
地球物理   106篇
地质学   260篇
海洋学   70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66篇
自然地理   9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地震断层气监测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断层气测量是地震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断层气测量具有实用、轻便、快便、价廉等优点,在地震监测预报和减灾活动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潜力。本文对断层气测量在地震科学中的应用和现状作了简要的介绍,同时探讨了我国地震断层气监测系统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对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最后简单介绍了几种断层气监测新技术及新型气敏传感器。  相似文献   
42.
Although organic compounds typically constitute a substantial fraction of the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PM) in the atmosphere, their molecular composition remains poorly characterized. This is largely because atmospheric particles contain a myriad of diverse organic compounds, not all of which extract in a single solvent or elute through a gas chromatograph; therefore, a substantial portion typically remains unanalyzed. Most often the chemical analysis is performed on a fraction that extracts in organic solvents such as benzene, ether or hexane; consequently, information on the molecular composition of the water-soluble fraction is particularly sparse and incomplete.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oreticall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ater-soluble fraction by splicing together various strands of information from the literature. We identify specific compounds that are likely to contribute to the water-soluble fraction by juxtaposing observations regarding the extrac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molecular composition of atmospheric particulate organics with compound-specific solubility and condensibility for a wide variety of organics. The results show that water-soluble organics, which constitute a substantial fraction of the total organic mass, include C2 to C7 multifunctional compounds (e.g., diacids, polyols, amino acids). The importance of diacids is already recognized; our results provide an impetus for new experiments to establish the atmospheric concentrations and sources of polyols, amino acids and other oxygenated multifunctional compounds.  相似文献   
43.
分析了1986年运城震群活动前的宏观异常现象,得出异常现象在时间空间分布上有定规律,与震级、震中分布、地震烈度、地质构造等有一定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44.
45.
豫西南矽线石物相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以豫西南地区4个矿区的矿物组合为依据,建立了铝量法测定矽线石含量的物相分析方法。对比了不同方法制备的矽线石及其不同存在条件下溶解率的差异,确定了接近矿区实际的、准确合理的分析结果校正办法。  相似文献   
46.
为了提高农业干旱的监测预测服务能力,减少农业干旱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对干旱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处理和干旱产品的制作发布等环节进行梳理与完善,构建辽宁省农业干旱监测预报业务系统,实现了对农业干旱的一体化、精细化和定量化监测和预测,实现了干旱产品的标准化、自动化制作和发布。该系统依托农业干旱监测技术、遥感干旱监测技术、农业干旱预报技术等手段,实现了观测数据的收集存储、干旱信息的展示分析和干旱产品的制作发布等功能,并形成了省、市、县一体化干旱服务体系。最终实现对干旱的全方位监测、立体化服务模式,从而提高应对干旱灾害的防灾减灾能力。该系统的业务化应用提高了农业干旱监测预测的定量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提升了地面和卫星遥感干旱监测预测的业务能力。该系统构建的省市县一体化服务模式,形成了省级农业气象业务中心统一制作干旱产品,省、市、县3级同时开展精细化干旱指导服务的体系。  相似文献   
47.
区域降水数值预报产品人工神经网络释用预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T213、日本细网格降水预报等数值预报产品,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进行预报释用。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对广西自治区测站进行分类,简化预报对象,对数量众多的T213数值预报产品采用自然正交分解(EOF)方法,浓缩大量因子的有效信息,并结合日本降水预报因子建立广西5~6月区域降水量级的逐日人工神经网络预报模型。运用与实际业务预报相同的方法进行逐日预报试验。结果表明,用这种数值预报产品释用方法建立广西3个预报区域的B-P人工神经网络预报模型对中雨以上降水量级预报的TS评分分别为0.55、0.5和0.26,比目前业务预报中参考使用的T213和日本数值预报产品降水预报具有更好的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48.
2005年4月6~10日,和田地区出现了大降水、强降温、沙尘天气过程。利用常规天气资料、ECMWF和T213数值预报产品,对此次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有关物理量场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这次天气过程是冷空气从南疆西北翻山入侵南疆盆地,天气系统相互叠加而造成的,ECMWF和T213数值预报产品对和田地区这次强天气有很好的预报能力和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49.
针对浙江省主要粮食、油料大宗作物以及蔬菜、茶叶等各类典型经济作物,选择典型种植区开展了农产品及根系土壤调查,根系土壤样测定了土壤有机质、酸碱度及十多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农产品样测定了十多种重金属元素含量。采用分类统计、相关分析、含量分布散点图等方法,研究了农产品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关系。结果表明,作物种类是决定农产品重金属含量的最主要因素;农产品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总体上具有共消长的趋势;土壤有机质、pH值是影响作物对土壤重金属吸收累积的重要环境因素;作物样品采集、加工和分析过程中沾污问题可能会对土壤-农产品重金属含量的相关性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50.
This paper reports the results of a comparison of the qualitative physicochemical simulations (by the Winsel program complex) of the composition of the reacting fluid with experimental data on the water-electrolyte (NaCl, HCl, NaOH, and KOH)-mineral (quartz, corundum, microcline, and plagioclase) system and the water-electrolyte-rock (granite and pelite) system at 400–800°C and 1–10 kbar. Constraints are proposed for the temperature, pressure, and the composition of the electrolyte at which the simulation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