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49篇
  免费   2948篇
  国内免费   3086篇
测绘学   613篇
大气科学   986篇
地球物理   4346篇
地质学   8070篇
海洋学   1967篇
天文学   2086篇
综合类   753篇
自然地理   2662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175篇
  2022年   432篇
  2021年   481篇
  2020年   523篇
  2019年   626篇
  2018年   518篇
  2017年   526篇
  2016年   558篇
  2015年   608篇
  2014年   715篇
  2013年   694篇
  2012年   854篇
  2011年   878篇
  2010年   711篇
  2009年   1031篇
  2008年   985篇
  2007年   1139篇
  2006年   1110篇
  2005年   968篇
  2004年   968篇
  2003年   931篇
  2002年   757篇
  2001年   713篇
  2000年   673篇
  1999年   608篇
  1998年   650篇
  1997年   400篇
  1996年   381篇
  1995年   347篇
  1994年   304篇
  1993年   276篇
  1992年   219篇
  1991年   148篇
  1990年   104篇
  1989年   104篇
  1988年   80篇
  1987年   87篇
  1986年   52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5篇
  1954年   1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四川盆地基底及深部地质结构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根据对近年来区域地质、多种地球物理资料和深钻井资料的综合研究,认为四川盆地属扬子板块,岩石圈巨厚,最厚可达200km。川西高原属青藏板块的东缘,同时位于中国南北构造带中段,软流圈呈北东向上隆,岩石圈减薄,其最薄处厚度约70km左右。四川盆地的基底由结晶基底与沉积岩变质基底组成,上震旦统为该地区在扬子古板块形成后的第一套沉积盖层。基底的性质、厚度、埋深在不同地区各不相同,从而决定了盆地内部构造区的划分。基底深断裂对盆地的形成与盖层构造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92.
微量元素在矿源岩(层)中迁移遵循严格的级序路径,并且存在两种迁移倾向。迁移的结果图象是一分维结构。两种共轭地球化学异常出现的有利环境是温度高度反差地区和大断裂系及其附近。  相似文献   
993.
对有代表性的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的Sr、Nd和Ce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合系统的微量元素研究结果,进一步阐明其地幔源区同位素组成的不均一性;利用Ce、Nd同位素地球化学给出的信息,探讨富集Ⅰ型(EMⅠ)地幔端元的成因。  相似文献   
994.
由深源远震体波记录反演华北北部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重点研究的地区为河北省北部包括京津地区,以及山西、内蒙的部分地区,在此区选取了29个台站;在向东延伸的背景区,选取了6个台站。利用这些台站的深源远震体波记录资料,通过选取介质结构模型,计算理论地震图,与观测图进行拟合,以确定地震台下介质结构的可接受模型。在拟合时,对每个地震台站都选择若干次深源远震的体波记录作为观测图。对每个地震台站一般都算出60个不同模型的理论图。实际上做出的结果比地壳深,为大约80km(即大致相当于岩石层或称岩石圈)厚度内的地壳上地幔介质结构,它们大都由10层左右的介质组成。通过波形拟合共给出了上述35个台站下的壳幔介质分层结构。并由此给出了Moho面的轮廓。  相似文献   
995.
In this paper, the theory and method, obtaining the tomographic determin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crust by use of the joint inversion of explosion and earthquake data, are given. The velocity distribution of the crust is regarded as a continuous function of the spatial coordinates without parametrization of the velocity model ahead, so that the inversion solution would not be influenced by different parametrization procedures. The expressions of integration kernels, which relates the two kinds of data sets, are also given. The authors have processed the observed data in Tangshan earthquake region by the method proposed in this paper, and obtained the tomographic results of the middle and upper crust structures in this region. The comparison of these results with the result obtained only by the explosion data, has also been made.  相似文献   
996.
In order to develop capabilities for predicting earthquake processes on the basis of known fault zone structures and stress conditions, we need to find relations between seismogenic structures and processes. In the present paper we search for the scale dependence in various earthquake phenomena with the hope to find some structures in the earth that may control the earthquake processes. Among these phenomena, we shall focus on (1) geologic structures which play some role in nucleation and stopping of earthquake fault rupture, (2) depth ranges of the brittle seismogenic zone, (3) asperities and barriers distributed over a fault plane, (4) source-controlledf max effect, (5) nonfractal behavior of creep events, and (6) temporal correlation between codaQ –1 and seismicity of earthquakes with magnitude characteristic to a given area. Our review of various scale-dependent phenomena leads us to propose a working hypothesis that the temporal change in codaQ –1 may reflect the activity of creep fractures near the brittle-ductile transition zone.  相似文献   
997.
本文包括:(1)通过拟合区内断层错动方式确定区域边界上作用的远场构造应力;(2)根据发震前震中所在断层段要进入塑性状态,确定1911年红海湾地震前区内构造应力场.两个应力场均采用正交设计法与弹塑性有限元方法快捷地得到.结果表明:该区远场最大主压应力σ3的方向为N68°W,σ3=-200MPa,最小主压应力σ1=-80MPa;算得的红海湾地震前区内应力场的特点是除滨海断裂的红海湾段已进入屈服状态外,其余断裂均处于弹性状态.  相似文献   
998.
华北地区人工地震测深震相与地壳结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嘉世旭  刘昌铨 《地震地质》1995,17(2):97-105
主要讨论了华北地区人工地震测深中的4个(P_g,P_c,P_m,P_n)常规震相以及它所反映的构造和物性特征,这些震相反映了地壳上地幔不同层位的构造形态以及速度和速度梯度结构在纵横向的变化。还重点研究了华北地区的奇异震相以及反映在构造上的特殊性和重要意义,一些剖面局部区域的某些震相显示在视速度、振幅和出现区间等方面的异常,反映了该区域在构造上的特殊性,而这些特殊性往往与地震的孕育、发生以及矿产资源的潜在构造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99.
伊通地堑上地幔剪切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研究糜棱岩型幔源包体的变形显微构造、位错亚构造及组构特征,确定它是上地幔剪切带的代表物质。该带形成温度为729~828℃、压力为1.10~1.38GPa、差异应力为97~150MPa、应变速率为IO ̄(-14)~1O ̄(-12)s ̄(-1)、等效粘滞度为10~1000EPa·s和深度为37~45km。这是一种与地幔底辟作用有关的规模较小的缓倾斜剪切带,也是应变集中带,能导致上地幔地震波速各向异性,并与地震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000.
渭河断陷及邻近地区莫霍界面速度图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志祥  薛广盈 《地震地质》1995,17(4):446-452
根据陕西省及邻省地震台网的地震记录,利用地震及工矿爆破的首波走时,采用地震层析技术,重建了渭河断陷及邻近地区的莫霍界面速度图象。并对速度横向不均匀性及其与地质构造、地震活动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