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89篇
  免费   722篇
  国内免费   663篇
测绘学   1801篇
大气科学   437篇
地球物理   1013篇
地质学   1474篇
海洋学   694篇
天文学   154篇
综合类   385篇
自然地理   516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117篇
  2021年   130篇
  2020年   187篇
  2019年   212篇
  2018年   115篇
  2017年   287篇
  2016年   254篇
  2015年   225篇
  2014年   265篇
  2013年   421篇
  2012年   326篇
  2011年   317篇
  2010年   259篇
  2009年   238篇
  2008年   316篇
  2007年   365篇
  2006年   302篇
  2005年   252篇
  2004年   218篇
  2003年   192篇
  2002年   181篇
  2001年   155篇
  2000年   119篇
  1999年   135篇
  1998年   133篇
  1997年   110篇
  1996年   103篇
  1995年   80篇
  1994年   78篇
  1993年   62篇
  1992年   58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5篇
  1972年   4篇
  1971年   3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泥石流汇流槽可靠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汇流槽是泥石流治理工程中常用的工程措施之一。文章基于汇流槽的倾倒破坏、滑移破坏及地基破坏模式,通过对汇流槽设计影响强烈的岩土参数、几何特征、荷载因素等敏感因子的求解方法及分布特征分析,从汇流槽的抗倾稳定、抗滑稳定和基底应力要求三方面建立极限状态方程。对于每个极限状态方程,在泰勒级数对非线性极限状态方程线性化后,运用一次二阶矩的理论,先假定失效点P^*,求解出相应的均值和方差。然后根据可靠的定义,得到相应的可靠度指标,通过迭代法求解真正失效点的可靠度指标βi。最后根据3个状态方程相互独立的假定,得出整个结构的可靠度指标β。该方法在平川泥石流防治工程中得到了成功的运用。这对于可靠度设计方法在泥石流防治工程中的运用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2.
段莉 《四川测绘》2005,28(2):89-91
随着空间科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3S”技术为代表的测绘高新技术已普遍应用于测绘生产中。作为培养测绘实用型人才的测绘职业学校,测绘专业如何重新划分、测绘教育与教学内容如何改革,是测绘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从教学的角度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3.
本文通过对“十五”期间测绘情报工作的回顾,分析了目前测绘情报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讨论了今后测绘情报工作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14.
军事地理是谋兵布防的平台。明代被迫在南北两条战线作战:北部沿长城一线防御少数民族南下;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入侵。因此,明代格外重视军事地理的研究,研究成果丰硕,著述很多。概述明代军事地理研究成果,不仅是回顾历史,而是借鉴经验。一些著作中提出的御敌方略至今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5.
大气污染物SOx输送方程的尺度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文中用量纲分析方法分析了控制大气污染物输送方程的动力学特性。提出了 6种反映大气污染物输送过程中各种动力、物理和化学过程相对重要性的动力学参数。并以硫氧化物为例进行了各参数量级大小分析 ,尤其对 3种起汇作用 (去除机理 )的机理 (化学转化、干沉降和湿清除 )在不同尺度大气污染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 :在一般情况下 ,SO2 的气相化学作用小于干沉降和湿清除的作用 ;干沉降作用很依赖于模式最底层厚度的选取 ;在有降雨时湿清除作用一般较大。文中还对大气污染物SOx 输送方程各项特征量的量级作了分析对比 ,得出了控制不同尺度大气污染物输送过程的零级近似方程和一级近似方程 ,并指出了这些方程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16.
祁连山林区大气降水特征与森林对降水的截留作用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30  
通过对连山寺大隆林区定位站1975-2000年的降水特征与森林对降水的再分配分析,建立了祁连山大隆林区降水与温度,降水与湿度,林冠截留的关系式。该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33.5mm,年变幅在326.4-539.7mm;降水量最大出现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5.70%;海拔高度每升高100m,年了量平均递增4.55%,林区温度和湿度均与降水有较好的拟合关系。青海云杉林与祁连圆柏林林冠对大气降水的平均截留率分别为37.5%,31.7%,灌木林的截留率平均高达66.5%。青海云杉林林冠层平均截留率随着降雨量的增大逐渐减小,当降雨量为18.67mm时,林冠截留量达到最大,为14.72mm;青海云杉树干径流量占降水量的0.51%,当降雨量超过12.0mm时,才开始产生树干径流。青海云杉林枯枝落叶层对降雨的截留量随降雨量级增加而增大,截留率则随降雨量减小而增大,枯枝落叶层所具有的截留降雨和调蓄降雨作用使祁连山林区基本不发生地表径流。分析结果表明,祁连山林区对水源涵养和水流出山的时间调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7.
基于MAPGIS的掌上电子平板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文有  徐世武 《地球科学》2002,27(3):289-292
在测量单位,采用电子手簿进行野外测量是非常普遍的,但是电子手簿有个缺点就是只能记录点,无法查看所测图形。随着硬件的发展,使用掌上电脑,开发掌上电子平板,以其方便、灵活、图形可视性好、功能强大等优点可以取代传统的电子手簿。基于WINDOWS CE操作系统和MAPGIS平台,根据界面图形化、格式标准化、图形可视化等原则,设计了一个完整的集计算、采集、管理于一体的野外现场成图系统。该系统能够记录原始数据、图形以及属性,能够方便地注记文字;实现野外现场成图,无需内业进行编辑。同时,介绍了数据通讯、UNICODE编码、符号库设计、图形显示、修测等功能,以及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18.
基于MAPGIS的军事标图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剑波  陈宇等 《地球科学》2002,27(3):301-305
军事领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行业,信息的安全性和空间数据的多样性是应用开发的重要问题。在全球信息化日趋高速发展和逐步成熟的今天,军队信息化建设也必须与GIS技术紧密结合,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较系统地研究了GIS技术在军事标图绘制中的应用和集成问题,并提供了相应的理论方法和实现系统。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以MAPGIS为开发平台的军事标绘系统的实用功能和特点。首先分析了军事信息系统对地理信息数据的要求,并且评述了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然后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军事标图系统的总体设计,根据军事标绘对象的数据特征,设计符合要求的应用系统提出了面向对象和无缝交互工具等的设计思想。对军标对象数据模型和操作模型进行了详细地阐述和说明,并将这些模型在系统中进行了实现。最后介绍了军事标图系统的主要模块和功能,探讨了今后GIS研究和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9.
MAPGIS大比例尺数字测图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樊文有  谢琼 《地球科学》2002,27(3):319-322
随着城市信息化建设特别是GIS应用的发展,对大比例尺数字图的需求日益增加。以往的测图软件往往着重于制图的需要,很少考虑GIS应用的需求。在MAPGIS平台的基础上,根据系统性、兼容性、扩展性和开发性等原则,详细探讨了大比例尺数字测图系统的整体结构、数据组织、工作流程,设计了一个完整的数字测图系统。该系统具有野外数据采集、输入、处理、联接成图、编辑与修改及绘图等淡啤酒,在输入地物图形的同时,可以输入图形属性信息,输出符合国家标准图式的图形,并自动生成和维护拓扑关系。输出成果数据可以直接进入GIS系统,进行分析处理。  相似文献   
120.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applicability of ground‐shaking mapping techniques to a near‐field earthquake, a peak ground velocity map of the 1995 Hyogo‐ken Nanbu, Japan earthquake computed from seismic zoning methods that consider the effects of geological conditions is compared with the actual observed intensity map. When computing the ground‐shaking map, the site amplification at each site is calculated in terms of the average shear‐wave velocity of the ground estimated from the corresponding geomorphological conditions. This map shows a relatively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observed intensity map. However, the computations provide smaller values for certain disastrous areas of the earthquake, where the effects on ground motion of a deep, irregular underground structure have been reported. The effect of such structures on site response is examined implementing 2D FEM analyses, thereby being also incorporated into the method. Results 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the irregular underground structure show better agreement with the observed intensity map. Copyright © 200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