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6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66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51篇
地质学   332篇
海洋学   1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3 毫秒
51.
为保护地震作用下历史遗迹帕特农神庙多鼓石柱,提出将破损的石鼓替换为填充颗粒的空鼓,以减轻多鼓石柱动力响应。本文基于PFC3D与FLAC3D软件,实现了离散-有限耦合作用,模拟了附有颗粒阻尼器帕特农神庙多鼓型石柱,研究了颗粒阻尼器对帕特农神庙石柱的减震效果,并分析地震强度、频率、阻尼器位置等因素对减震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将颗粒阻尼器替换破损的空鼓,PFC3D与FLAC3D耦合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减震效果显著,说明耦合分析方法研究颗粒阻尼器抗震性能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地震强度不同时,分层颗粒阻尼器仍可较好地耗散能量;颗粒阻尼器对结构的减震性能受激励频率的影响显著,频率越高,减震效果越好;颗粒阻尼器布置在古柱中上部减震效果优于布置在古柱下部。  相似文献   
52.
本文在前人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多年奇石开发利用和实地考察经验,介绍了清江观赏石的分类与特点,归纳总结了其形成的地质背景及岩性特征,并从铁质来源与填充、浓度变化和气候周期影响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清江观赏石的颜色成因。  相似文献   
53.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通过高速激光扫描测量的方法,可高效地获取被测对象表面的三维坐标数据,具有速度快、高采样率、无接触性等优点,为快速建立不规则物体的三维重建模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技术手段。本文以GLS-1500三维激光扫描仪为基础,介绍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柳州市龙潭公园摩崖石刻数字化重建中的应用,实现了对摩崖石刻对象的数字化重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4.
吕尚顺  宋文廉 《福建地质》1996,15(2):107-110
本文通过在厦门地区大直径桩孔钻遇“孤石”的施工实践,总结了一套利用钢粒取心钻进“孤石”的技术方法,有效地解决了钻进“孤石”效率低,易偏斜,事故多的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55.
从乡规民约石刻看历史时期云南民间的环境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移刚  刘志伟 《地理研究》2012,31(8):1512-1522
基层民众的环境意识对环境变迁起着重大作用。云南乡规民约石刻中包含大量保护生态环境的条款,这些条款体现了人们对环境与审美、环境与风水的关系的理解以及对森林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的朴素认识。根据目前收集到的具有环保条款的乡规民约石刻,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将云南民间环境意识发展分为萌芽期、发展期、高潮期、低谷期、恢复期、下降期等6个阶段。民间乡规民约石刻的在时间轴上的分布规律和民间环境意识的变化是同步的。清代以前,云南地区植被覆盖率较高,自然环境良好,人口密度较小,对自然的破坏程度较小,环境问题尚不足以引起人们的注意。清代以后,随着人口压力的加大,经济开发对植被的不断破坏以及战争对正常社会生产生活秩序的打乱,云南民间环境意识也就不断增强。从空间方面看,云南环保型乡规民约石刻分布广泛、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经济开发历史最为悠久、人口最密集、工农业最发达、同时也是毁林开荒最严重的地区。  相似文献   
56.
Moisture in stone material is the key factor for all stone deterioration processes and also in weathering of cultural heritage. With additional presence of salts in the material the situation gets even more critical. While the properties of pure salts with moisture are well known, knowledge about the interaction of salt mixtures with moisture is still poor. In different approaches the reactions of salt-contaminated stone material on changing moisture were tested in the laboratory. Experiments with different solutions in the Na-Mg-SO4-NO3-H2O system revealed interesting new results on the moisture behaviour of salt-contaminated samples.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and computer simulations are helpful to interpret the data obtained, but are not yet sufficient to explain the real processes acting on site at the monuments. More encouraging to this fact are complementary studies on visible efflorescences in the same salt system. It is shown how by experimental approaches the understanding on salt-induced stone deterioration is strongly complemented.  相似文献   
57.
碎石桩复合地基的抗液化特性探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饱和砂土地震液化问题是岩土地震工程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在多种可行的防治液化措施中 ,最普遍的方法是采用碎石桩复合地基。本文结合目前国内外碎石桩复合地基的抗液化研究的最新进展 ,对碎石桩的密实、排水减压和减震作用做了较详细的评述 ,最后还提出碎石桩复合地基抗液化特性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58.
邹佑学  王睿  张建民 《岩土力学》2019,40(6):2443-2455
采用砂土液化大变形弹塑性本构模型分析可液化砂土,采用模量随应力与应变变化的等效非线性模型增量形式分析碎石桩,应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对地震动力作用下可液化场地碎石桩复合地基进行三维动力响应分析。模拟分析了在地震作用下碎石桩刚度效应和排水效应对加固处理可液化场地的抗液化效果,从初始小变形到液化后大变形的变形发展,超静孔压累积与消散,及桩与土的变形与应力分配变化等。结果表明,所用模型与方法可合理描述可液化场地碎石桩复合地基在地震作用下场地的动力响应特性和抗液化效果;在地震作用下可液化场地中桩周土体与碎石桩体的竖向应力与水平向剪切应力向碎石桩体集中,竖向有效应力比可降至约1/6~1/3;桩周土体与桩体为非协调变形,剪应变比可达7~10;碎石桩抗液化影响范围约为2.5~3倍桩径,对超过3.5倍桩径范围影响较小;碎石桩与砂土渗透系数比大于100时对降低砂土中超静孔隙水压影响明显;碎石桩对场地的加密效应可显著降低超静孔隙水压力,而碎石桩刚度则对超静孔隙水压力变动影响较小,但有助于减低地面加速度响应峰值。  相似文献   
59.
浅谈挤密碎石桩的施工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建忠 《海岸工程》2004,23(3):68-71
挤密碎石桩施工法是一种振动成桩法,即先用桩管振动成孔,然后填入足够数量的碎石,最后振动密实成桩体。通过振动、挤密的成桩过程,将原地基土振动夯实,桩体与桩间土形成复合地基,达到既处理可液化地基又增强地基的效果。介绍了挤密碎石柱的施工方法和质量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60.
Variations in the stone covers on desert surfaces have implications for the operation of hydrological processes. Some recent attention has been given to the difficulties of identifying and quantifying relevant characteristics of stone covers. Investigation of how such characteristics vary in relation to geological and topographical controls are limited. Results are presented of a field stud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one covers on four lithologies in the late Tertiary to Quaternary basalt plateau of northeast Jordan. Marked variations occur in clast dimension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rting between lithologies which are likely to affect hydrological response. A more subtle control, relating to slope conditions, is superimposed on the lithological differences. R- and Q-mode factor analysis identifies groupings within the data, which demonstrate the distinctiveness of different lithologie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one covers on sites affected by human occupation are markedly different from undisturbed sites on the same litholo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