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2篇
  免费   573篇
  国内免费   400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110篇
地质学   2365篇
海洋学   150篇
综合类   79篇
自然地理   11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78篇
  2016年   100篇
  2015年   94篇
  2014年   132篇
  2013年   113篇
  2012年   127篇
  2011年   155篇
  2010年   131篇
  2009年   133篇
  2008年   118篇
  2007年   113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111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90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90篇
  1999年   83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58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4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成都洛带上沙溪庙组气藏地层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成都洛带沙溪庙组气藏普遍含水,气藏不同位置地层水含量对于天然气的产量及产出时间有很大的影响。地层水矿化度较高,属CaCl2型,具混合水的水化学特征。地层水与天然气共同赋存同一储层中,属于同一压力系统,与天然气伴生产出,无边、底水存在,缺乏有效补给。含水层往往分布于有利的沉积微相一分流河道及河口坝中,厚度大、物性好的砂体含水特征更为明显。通过对该气藏水水化学特征及气水关系的研究,初步明确了该地层水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32.
柴达木盆地西南部砂6井第三系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运用野外地质剖面、测井相标志的研究方法,对柴达木盆地西南第三系沉积相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研究,描述了柴达木盆地砂6井第三系主要发育的三种沉积相及发育的主要类型,指出了研究区内有利于油气生成和储集的沉积相类型。  相似文献   
33.
34.
通过岩心观察和单井相分析,结合沉积背景资料,认为留西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上亚段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相和湖泊相,以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和滨浅湖亚相为主,主要发育辫状分流河道、越岸沉积、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等微相。根据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本区沙三上亚段为一完整的三级层序,可划分为低位、湖侵和高位3个体系域,分别对应于沙三上亚段沉积时期的早期、中期和晚期,绘制了每个沉积阶段的沉积相图,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沉积体系的平面展布特征。沙三上亚段沉积时期形成的北高南低的构造背景与辫状河三角洲近东西向展布的砂体形态相互配置,加之良好的油源供给,为后期成藏创造了条件。沙三上亚段沉积早期发育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砂体是主要的储集体,与沉积中期发育的烃源岩形成了十分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具有优越的隐蔽油藏发育条件。总结了该区隐蔽油藏成藏的4种模式,确定留西地区中南部沙三上亚段沉积早期发育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是下一步隐蔽油藏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35.
藏东吉塘地区冈瓦纳相冰海杂砾岩的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察雅县吉塘镇澜沧江以西的酉西和泄巴发现冰海杂砾岩,是藏东地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以东首次发现的冈瓦纳相沉积岩,基本特征与青藏高原南部的冈瓦纳相冰海杂砾岩相同,而吉塘镇澜沧江以东的石炭纪—二叠纪地层与古生物则是典型扬子型的。冰海杂砾岩的分布范围大致代表冈瓦纳大陆塔尔切尔冰期影响的空间,并具有时代对比价值。这些资料可能说明一个事实,藏东地区石炭纪—二叠纪冈瓦纳大陆的东部边界为北澜沧江断裂带。  相似文献   
36.
伊舒地堑方正断陷新安村组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依据岩心、地震、测井和录井资料,应用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的原理和方法,查明了伊舒地堑方正断陷新安村组沉积微相特征.结果表明,方正断陷新安村组发育的沉积微相类型主要为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滨浅湖砂质滩坝、泥质滩坝.在平面上沿北西部断裂向断陷中间依次过渡为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湖泊相,部分区域发育湖底扇;沿南东部断裂向断裂中间依次发育扇三角洲前缘和湖泊相.扇三角洲相在北部发育,湖泊相在南部和中部发育。  相似文献   
37.
赣东北鹅湖岭组的再认识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巫建华 《地层学杂志》1996,20(2):153-160
在分析赣东北鹅湖岭组及有关地层的地质特征、地层划分现状及产生分岐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以岩性、岩相为划分依据,将鹅湖岭组与喷发相相对应,将其下界、上界分别置于沉积喷发相与喷发相、喷发相与喷发沉积相的相变界面上。从而将北京地质学院指定的打鼓顶组建组剖面上的"打鼓顶组"并入鹅湖岭组;将赣东北其它地区的鹅湖岭组下界由安山岩层顶界处上移至安山岩层之上灰绿色砂岩层的顶界处,将铅山一上饶一带鹅湖岭组上界下移至原鹅湖岭组上部的底界处。  相似文献   
38.
Contents of 13C in kerogens and carbonates in 21 samples from a core of the MAX borehole, Mulhouse Evaporite Basin, range from -27.3 to -23.5 and -3.7 to -1.8% vs PDB, respectively. Organic nitrogen in the same samples is enriched in 15N relative to atmospheric N2 by 12.2-15.7%. Hydrogen indices and delta values for kerogens vary systematically with facies, averaging 493 mg HC/g Corg and -25.7% in the most saline facies (dominated by inputs from aquatic sources) and 267 mg HC/g Corg and -23.7% in the least saline facies (50/50 aquatic/terrigenous). Values of delta were measured for individual aliphatic hydrocarbons from three samples representing three different organic facies. For all samples, terrigenous inputs were unusually rich in 13C, the estimated delta value for bulk terrigenous debris, apparently derived partly from CAM plants, being -22.5%. In the most saline facies, isotopic evidence indicates the mixing of 13C-depleted products of photosynthetic bacteria with 13C-enriched products of halotolerant eukaryotic algae. At lower salinities, a change in the producer community is marked by a decrease in the 13C content of algal lipids. The content of 13C in algal lipids increases in the least saline facies, due either to succession of different organisms or to decreased concentrations of dissolved CO2.  相似文献   
39.
福建石炭纪岩相古地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吴岐  郑云钦 《福建地质》1993,12(4):300-319
笔者总结了福建省石炭纪生物地层与岩石地层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生物地层与岩石地层的划分对比。在详尽的相分析基础上对该纪地层进行了相系、相、亚相及微相的划分,并按“优势相”的原则分期编制了林地期、黄龙期及船山期的岩相古地理图。笔者采用“相、层、位”控矿观点对石炭纪的矿产成因及成矿规律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40.
本文报道了新近发现于河北宣化地区土城子组的恐龙足迹化石及沉积环境。为确定足迹化石的地质年代、土城子组的沉积环境及足迹化石属种,本文在对恐龙足迹化石层及其上、下地层进行剖面测制、沉积相划分和沉积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对化石层上覆凝灰岩层进行了LA- ICPMS锆石U- Pb测年,并对保存较好的足迹化石进行了测量和对比研究工作。研究结果表明,土城子组底部为冲积扇扇中沉积环境,足迹化石上、下地层则表现为河流相沉积环境,而足迹化石的赋存层位形成于滨湖相沉积环境,发育暴露构造并含有大量裸子植物碎屑化石。凝灰岩锆石U- Pb加权平均年龄为152. 3±0. 3 Ma(MSWD=0. 00106),说明化石层位于土城子组一段,时代属于晚侏罗世钦莫利期(Kimmeridgian)中晚期。已发现的足迹化石以兽脚类三趾型足迹为主,包括跷脚龙足迹属(Grallator)、安琪龙足迹属(Anchisauripus)和实雷龙足迹属(Eubrontes),其次为一些疑似蜥脚类恐龙足迹,是华北北缘土城子组中群落丰富度最高的恐龙足迹点,其中一处或许为中国北方面积最大的恐龙足迹点。因此,我们认为宣化- 下花园盆地土城子组一段以河流、湖泊相沉积环境为主,当时裸子植物繁茂,恐龙动物群庞大,偶尔存在火山喷发活动。新发现的宣化恐龙足迹不仅填补了宣化- 下花园地区恐龙足迹化石的空白,也丰富了燕辽地区土城子组生物群的组合面貌,为土城子组内年代地层划分及陆相J/K界线的确定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