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86篇
  免费   904篇
  国内免费   1362篇
测绘学   644篇
大气科学   459篇
地球物理   918篇
地质学   3340篇
海洋学   729篇
天文学   25篇
综合类   474篇
自然地理   563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179篇
  2021年   197篇
  2020年   227篇
  2019年   224篇
  2018年   212篇
  2017年   211篇
  2016年   265篇
  2015年   289篇
  2014年   346篇
  2013年   377篇
  2012年   350篇
  2011年   376篇
  2010年   317篇
  2009年   358篇
  2008年   349篇
  2007年   340篇
  2006年   336篇
  2005年   260篇
  2004年   284篇
  2003年   195篇
  2002年   165篇
  2001年   178篇
  2000年   135篇
  1999年   134篇
  1998年   127篇
  1997年   96篇
  1996年   77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67篇
  1993年   75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61.
冯啸  李术才  刘人太  张乐文  王健  王慧涛  郑卓 《岩土力学》2015,36(11):3171-3179
深层渗滤效应普遍存在于多孔介质的渗透注浆过程中,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质量守恒方程、线性滤过定律、渗流连续性方程及Darcy定律,建立了水泥浆三维锋面的理论模型;通过现场试验,研究了水泥浆三维锋面扩散运移及沉积层渗透系数的变化规律,并将试验值与模型理论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沉积层渗透系数随水泥浆锋面的扩散运移动态变化;当注浆压力恒定时,水灰比越小,深层渗滤效应越显著,浆液扩散距离相应越短;相同扩散距离时,受重力效应的影响,注浆点源之上的沉积层渗透系数大于注浆点源之下的沉积层渗透系数;浆液扩散距离及固定位置处的沉积层渗透系数均与水灰比呈正相关。研究成果可指导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62.
青海木里三露天天然气水合物钻孔岩心构造裂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三露天井田天然气水合物钻孔岩心观察与统计分析,从线密度、倾角、充填程度等方面对裂隙的特征进行讨论,明确研究区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类型以及构造裂隙的基本特征,最后讨论了裂隙对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作用。结果表明:井田内 天然气水合物绝大多数赋存于粉砂岩、暗色泥岩、油页岩中,其中62.5%赋存于构造裂隙中;研究区构造裂隙以低倾角(占50.37%)、未被充填裂隙为主(占73.68%),且水合物上覆地层裂隙 密度均不同程度减小。研究区裂隙的发育特征对天然气水合物成藏起到重要的作用:研究区73.68%的裂隙为未充填,为烃类气体的运移和聚集提供了空间;50.37%的裂隙为低倾角,垂直方 向上的渗透率值较小,不同层位的连通性差,极大地限制了烃类气体向上扩散,使其得以聚集保存;最后,裂隙发育程度的降低,同样抑制了烃类气体向上扩散,起到了相对“盖层”的作用 。  相似文献   
963.
为了研究潞安矿区煤储层压裂人工裂缝与天然裂隙的关系,井下实测了矿区煤储层宏观裂隙,扫描电镜观测了煤储层显微裂隙;探讨了矿区含裂缝非均质煤岩破裂规律。对原位煤储层条件下人工裂缝沿天然裂隙扩展的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与天然裂隙走向夹角的临界值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矿区的漳村、司马、屯留、常村和五阳5个区块临界值分别为12.00°、9.22°、9.16°、8.56°和7.42°,当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与天然裂隙走向的夹角小于此临界角时,人工裂缝沿天然裂隙扩展,反之沿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扩展。据此,探讨了潞安矿区原位煤储层压裂裂缝沿天然裂隙扩展的3种模式。   相似文献   
964.
王明  吕建永  李刚 《地球物理学报》2014,57(11):3804-3811
利用全球磁流体力学(MHD)的模拟结果,研究了太阳风压力系数与上游太阳风参数和日下点磁层顶张角的相关性.在识别出日下点附近磁层顶位置后,通过拟合得到日下点附近的磁层顶张角.在考虑上游太阳风中的磁压和热压以及磁层顶外侧的太阳风动压的情况下,计算了太阳风压力系数.通过分析行星际磁场不同方向时太阳风动压在日地连线上与磁压和热压的转化关系,详细研究了太阳风参数和日下点磁层顶张角对太阳风压力系数的影响,得到以下相关结论:(1) 在北向行星际磁场较大(Bz≥5 nT)时,磁层顶外侧磁压占主导,南向行星际磁场时磁层顶外侧热压占主导;(2) 太阳风压力系数随着行星际磁场的增大而增大,随着行星际磁场时钟角的增大而减小;并且在行星际磁场大小和其他太阳风条件相同时,北向行星际磁场时的太阳风压力系数要大于南向行星际磁场时的;北向行星际磁场时,太阳风压力系数随着太阳风动压的增大而减小,南向行星际磁场时,太阳风压力系数随着太阳风动压的增大而增大;以上结论是对观测结果的扩展;(3) 最后,我们还发现太阳风压力系数随着日下点磁层顶张角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965.
南水北调总干渠中线工程豫北段受矿区开采沉陷、区域地质构造活动及城市地下水开采沉降等多种威胁,区域地质结构稳定性较差。为了评估干渠沿线基础稳定性,为引水工程提供安全评价保障,以南水北调中线豫北段为例,利用2009年全年共9期ENVISAT ASAR雷达数据,采用二通加外部DEM的D-InSAR数据处理算法和"相位累积式"干涉测量甄别大气影响,采用"相邻重访周期式"干涉测量减小时间退相干影响,获得了沿线126km渠段、33个监测点在2009年8个时间段的时序差分形变相位图像;提取了不同时期采矿、地下水开采造成的地面沉降区及沉降幅度信息;评价了区域活动构造及稳定性。研究表明:研究渠段全线有不均匀下沉,350d累积最小下沉量为-33mm,最大下沉量为-73mm。年下沉速率0.34~0.76m/a,年平均下沉速率0.53m/a。监测点下沉总体符合指数分布,平均相关系数R2=0.741 8。根据监测点下沉拟合曲线预测,调水干渠多数段落基础下沉趋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豫北段受多种因素叠加影响,总体基础稳定性较差,地质构造活动、城市地表沉降为主要影响因素,基础施工为次要影响,矿区开采沉陷对基础失稳未见直接相关性。  相似文献   
966.
Frequent human activities and climate change in the karst region of southwest China since the 1950s have led to the investigation of response of runoff to climate and catchment properties. Runoff coefficient (Rc) as an expression variable of the catchment response to rainfall is important to describe runoff dynamics and to estimate available streamflow for utilization. In this study, the equations of Rc associated with its attributors of climate condition and catchment property were derived using the Budyko framework. The equations were used to estim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c and the attributors in the karst catchments in Guizhou province of southwest China. Analysis in the selected 23 karst catchments demonstrates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c is dominated by the catchment properties, such as the catchment properties of geology, slope and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rather than climate condition of drought index. Correlation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catchment with a large slope usually has a high value of Rc, and a large proportion of carbonate rock in a catchment reduces Rc in the study area. Temporal increasing trend of Rc during 1961–2000 was found for most catchments in the study area. This increasing trend was primarily resulted from changes of catchment properties, e.g. deforestation in large areas of Guizhou province during the 1950s–1980s. Copyright © 201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67.
针对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发生在新疆北天山西段的地震事件,分析新源、温泉和巴仑台3个台站记录到的波形资料,采取尾波归一化方法,计算出P、S波在多个频率点f的衰减系数Q-1P、Q-1S,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Q-1=Q0fη,得到该区域P波衰减系数和S波衰减系数。结果表明,新源研究区关于P波、S波的衰减指数为-0.982 1、-0.978 1;温泉研究区关于P波、S波的衰减指数为-1.049 7、-0.773 8;巴仑台研究区关于P波、S波的衰减指数为-0.870 0、-0.956 8。与中国云南地区关于P波、S波衰减结果相比,新源研究区域与云南的禄劝研究区地下介质衰减特性比较一致。  相似文献   
968.
选取已有钢筋混凝土柱—钢梁组合结构(RCS)框架的低周期反复试验数据,采用地震工程开源模拟软件OpenSees对其进行有限元模拟,对比骨架曲线与滞回曲线,试验结果与有限元结果吻合较好。随后考察弯矩放大系数(Mc/Mb=0.86、1.48、2.04)、柱轴压比(n=0.06、0.2、0.3、0.6、0.8)对抗震性能的影响,得到了各参数下框架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和各特征阶段的荷载与位移值。分析了框架的破化过程、延性与强度退化。结果表明:RCS组合框架滞回曲线饱满,具有良好的变形及耗能能力;随着弯矩放大系数的减小、柱轴压比的增大,框架的水平极限承载力降低、屈服状态提前、位移延性降低。分析结果可供有关研究或工程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969.
油页岩勘探开发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页岩是当今世界热门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受石油危机的影响,全球寻找替代能源的脚步不断加快。继美国凭借页岩气革命逆转其天然气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之后,多个国家包括中国越来越重视油页岩这一清洁型的接替能源。本文对油页岩勘探开发现状及进展进行了详细阐述:1油页岩是一种高灰分、有机质含量丰富的未成熟烃源岩,沉积环境有陆相、湖相以及海相三种,其矿床类型可分为近海型和内陆湖泊型;2油页岩在世界范围内储量丰富,美国是油页岩储量最多的国家,中国的油页岩资源也十分丰富,但可采储量明显低于探明储量;3在测井响应方面,油页岩具有低密度、高电阻率、高声波时差及高自然伽玛的特点,主要识别方法有log R重叠法、电阻率法、密度测井法等;4油页岩地震识别方法主要包括甜点属性预测法以及基于岩石物理模型的正反演有机质含量预测法;5油页岩主要对含油率进行评价,可使用的方法包括干馏法、测井评价法和岩石热解法;6页岩油开采是油页岩勘探开发的难点,主要技术包括干馏、原位开采和热转换加工技术等。研究结果对了解油页岩的特征、发展动态、关键技术以及进一步推动油页岩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70.
Using data on wind stress, significant height of combined wind waves and swell, potential temperature, salinity and seawater velocity, as well as objectively-analyzed in situ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we established a global ocean dataset of calculated wind- and tide-induced vertical turbulent mixing coefficients. We then examined energy conservation of ocean vertical mixing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ocean wind energy inputs, gravitational potential energy change due to mixing (with and without artificially limiting themixing coefficient), and K-theory vertical turbulent parameterization schemes regardless of energy inputs. Our research showed that calculating the mixing coefficient with average data and artificial limiting the mixing coefficient can cause a remarkable lack of energy conservation, with energy losses of up to 90% and changes in the energy oscillation period. The data also show that wind can introduce a huge amount of energy into the upper layers of the Southern Ocean, and that tidesdo so in regions around underwater mountains. We argue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wind and tidal energy inputs into account forlong-term ocean climate numerical simulations. We believe that using this ocean vertical turbulent mixing coefficient climatic dataset is a fast and efficient method to maintain the ocean energy balance in ocean modeling resear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