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7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45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42篇
地球物理   34篇
地质学   168篇
海洋学   9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1篇
自然地理   25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兰州市区地质灾害与暴雨强度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对兰州市区地质灾害的分布、成因、特点进行了分析,着重研究了兰州市区山洪灾害和强度暴雨的时空分布、产生强度暴雨的天气系统以及山洪灾害和暴雨强度之间的关系,确定了临界降雨量指标,提出了防治对策,这对我市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2.
随着西部公路建设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等级公路必须穿越山区丘陵地带,这样必然导致大量的公路滑坡的出现,危及公路的正常运行及安全。本文以云南元(江)磨(黑)高速公路为例,在分析公路沿线自然环境条件及地质构造条件等的基础上,研究公路沿线的地质灾害的特点及危害,重点研究公路沿线所发育的滑坡的分布特征、危害、形成机制及整治对策和措施。研究表明,山区公路滑坡不仅与滑坡发育的工程地质条件有关,而且与工程设计方案及公路建设过程施工方案等人为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73.
贵州乌蒙山区资源相对承载力的时空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旭东 《地理研究》2013,32(2):233-244
贵州乌蒙山区是国家划定的18片贫困区之一,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加速,山区人地资源矛盾日趋突出,已严重阻碍了乌蒙山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运用并改进了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和计算方法,研究了1995~2006年贵州乌蒙山区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生活水平的相对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的时空动态变化过程。对于认清和把握乌蒙山区资源承载力变化规律,完善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成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研究表明:贵州乌蒙山区人口严重超载,而承载人口的主要资源为土地资源,经济资源和生活水平承载力偏低;相对资源承载力空间差异显著,绝大多数县域综合承载力均处于超载状态。  相似文献   
74.
中国天山山区235 a气候变化及降水趋势预测   总被引:27,自引:18,他引:9  
  利用4个降水重建序列与天山山区10个气象站降水变化的响应关系,重建了天山山区近235 a来气候变化的年降水序列,重建序列的方差解释量达到47.7%。对过去235 a天山山区气候变化中降水变化的特征分析发现:降水大致经历了7干7湿的变化阶段,其中偏湿年份为124 a,多于偏干年份;天山山区的降水量以2.1 a、3.0 a、5.8 a、6.0 a的高频变化和24~25 a的低频变化周期最为显著。研究表明,近百年天山山区气候变化中的降水变化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初到80年代,降水量逐渐减少,导致冰川退缩、河流径流量减少、湖泊萎缩、沙漠面积增大、植被覆盖率减少;80年代后期至今,降水量迅速增加,导致河川径流量增加、湖泊面积增大和沙尘暴日数减少,生态环境趋于好转,但同时造成洪水和地质灾害频繁。采用基于方差分析的周期叠加方法对天山山区未来23 a气候变化中降水的演变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未来23 a气候变化中天山山区以湿润为主,期间有部分年份可能较常年干旱。  相似文献   
75.
黔桂岩溶山区土地利用冲突强度演变及其空间分异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宇鸾  张颖  李秀彬 《中国岩溶》2017,36(4):492-500
采用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ress-State-Response,PSR)的土地利用冲突强度模型,评估了1990-2010年黔桂岩溶山区土地利用冲突强度演变过程,并运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 ESDA)对黔桂岩溶山区县域土地利用冲突强度变化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1990-2010年间黔桂岩溶山区土地利用冲突呈增强趋势,综合指数从0.09增长到0.30;(2)从全局空间自相关看,该区1990-2010年土地利用冲突强度存在显著空间集聚特征,且集聚态势进一步增强,时段Ⅲ压力指数、响应指数和综合指数变化量的Global Moran’s I指数为0.317 9、0.473 3和0.185 9,时段Ⅱ的Global Moran’s I值均大于时段Ⅰ的值;(3)就局域空间自相关而言,热点区、次热区趋向集聚于以贵阳市为龙头的黔中城市群、黔西南州、南宁市及其周边区域,冷点区、次冷区连片分布于黔桂峰丛洼地及其周边偏远山区。因而,建议在黔桂岩溶山区城镇化、工业化加速阶段,应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缓解土地利用冲突,以提高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76.
近500年来长江上游亚热带山地中低山植被的演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蓝勇 《地理研究》2010,29(7):1182-1192
从人口分布变迁入手探讨植被变迁,发现距今500年以前,长江上游亚热带山地海拔3000~1500m的中低山地区多是乔木林为主而间与草甸混交景观,而非现在的以草甸、灌草坡为主的景观。人类主要居住在海拔1500m以下的平坝、台地和丘陵地区,人类活动对海拔1500m以上的山地地区影响甚小。现代地理学界静态描述的长江上游地区海拔1500~3000m的中低山湿地草坡带,在500多年前仍多是以冷杉、云杉为主的针阔叶林与草甸混交景观。近500年来人类垦殖、商业砍伐、皇木采办等活动是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皇木采办、商业采办影响了长江上游中低山的森林资源的品质,主要对高大的楠杉的砍伐,较明显地影响了森林的郁闭度,但并不给森林资源带来不可回归的影响。人类垦殖活动,特别是固定的农耕活动,大量砍挖树根,使森林资源的自我恢复失去了可能。气候变化的影响可能在其中,一时还难以区分,需继续关注。  相似文献   
77.
Land pressure and adaptation are the main factors determining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in most of China’s mountainous regions. Little attention so far has been paid to the adaptation strategies based on evaluation of land pressure in these regions. We evaluated the grain production press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pressure for 21 small watersheds undergoing soil conservation measures in the northern mountainous region of China, compared the evaluation results with actual production for each of the watersheds, and analyzed the adaptation strategies. The results imply that land pressure was spatially heterogeneous among the sample watersheds, but there was a balancing trend between land pressure and productive capacity for each watershed. Under rising pressure, these watersheds developed a variety of adaptation strategies such as labor migration, increasing fruit and nut production, and expanding rural tourism if possible. These strategies result from evolution of the market economy in China, and persistent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determines the variation of environment in these mountainous regions.  相似文献   
78.
王海军  孔祥冬  张勃 《冰川冻土》2016,38(5):1440-1446
以黑河山区为研究区域,利用Logic回归模型和空间分析技术对山区土地利用进行适宜性评价.以2011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作为背景值,构建气温、降水、海拔、坡度、人口密度、水系、交通网、村镇分布8种因子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尺度训练的方法确定适宜性评价最佳模拟尺度,对土地利用数据和评价因子进行Logic回归分析,得到评价因子对土地利用适宜性的影响程度.利用Spatial Analyst模块对对黑河山区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价,为区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1)适宜性评价最佳尺度为210 m(ROC=0.79).(2)Logic回归结果显示,坡度、气温(βTemp=1.11)、降水对林地、草地的影响程度较高,同时距道路距离、人口密度(βPop=-0.555)对其分布也有重要影响.(3)山区土地利用适宜性排序为:Max林地=Max耕地 > Max建设用地 > Max裸地 > Max草地 > Max水域,林地与耕地最高,适宜性达到0.99.  相似文献   
79.
山区道路泥石流工程防治原则与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绕行(避让)或穿越是道路面对泥石流灾区两种传统的处理方式。绕行就是远离灾区,穿越有从流通区或从堆积淤埋区通过两种模式。在淤埋区通过包括地上桥梁(忌用涵洞)和地下隧道两种模式。地上模式中还有从扇顶、扇腰或扇缘通过三种模式可供选择。这些原则与模式均与泥石流性质、规模和公路级别息患相关。本文对这些模式进行了对比研究,最后提出了道路泥石流工程防治的原则与模式。  相似文献   
80.
通过对浙江余姚市田螺山遗址剖面系统采样,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地层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地层对比、古地磁、孢粉与微古分析、14C测年等手段,认为河姆渡早期文化发展中断可能是由于海啸或风暴潮灾害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