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05篇
  免费   2231篇
  国内免费   2196篇
测绘学   874篇
大气科学   1267篇
地球物理   3367篇
地质学   4851篇
海洋学   981篇
天文学   503篇
综合类   767篇
自然地理   1022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14篇
  2022年   296篇
  2021年   349篇
  2020年   378篇
  2019年   469篇
  2018年   356篇
  2017年   386篇
  2016年   423篇
  2015年   502篇
  2014年   549篇
  2013年   598篇
  2012年   608篇
  2011年   633篇
  2010年   477篇
  2009年   627篇
  2008年   547篇
  2007年   678篇
  2006年   617篇
  2005年   503篇
  2004年   483篇
  2003年   483篇
  2002年   404篇
  2001年   359篇
  2000年   375篇
  1999年   351篇
  1998年   306篇
  1997年   296篇
  1996年   281篇
  1995年   200篇
  1994年   205篇
  1993年   181篇
  1992年   132篇
  1991年   90篇
  1990年   88篇
  1989年   84篇
  1988年   55篇
  1987年   36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7篇
  1954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结合输变电设施周围电磁环境特点,对其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进行探讨,提出相应的电磁辐射污染防治措施与建议,消除公众疑虑。在此基础上,总结当前电磁辐射环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后续同类问题深入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92.
中原油田高压注水诱发的油水井套管损坏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原油田高压注水开发35年,套管损坏严重,严重的影响了油田的开发效果。据研究,油田水井套管损坏主要有错断、变形及破漏等三类,平面上主要分布在断层发育区、高地层水矿化度区、泥岩层和盐膏层发育区,剖面上主要分布在盐膏层段和主力生产井段。提出断层活动、地应力非均质演化、盐岩蠕变、油田开发历程和开采方式及油气流场、化学场演化是中原油田套损的主要控制因素,建立油田油藏油井多参数动态模式,优选与油藏模式匹配的开采方式及增产措施,改造套管动力学环境和化学环境将能防治套损地质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3.
通过分析辽东地区深部和浅部构造特点,研究汤岗子地热田的成因,查明地热系统的储、盖、通、源,建立热水系统的概念模型:深部构造是地热发育的重要背景条件,在其影响下的浅部构造体系构成了基岩地区地下裂隙水的运移通道和赋存空间,深循环水在运移途中接受来自深部的热流加热形成热水,并在一定条件下出露地表形成温泉,同一个区域地下水流动系统可以发育多个热储,各个热储之间存在间接的能量和物质联系。  相似文献   
994.
宿晓静  戴立新 《世界地质》2010,29(1):60-167
根据玲珑金矿田东山矿床地表及浅部勘查工程与采矿资料, 确定了成矿成晕元素种类。对成晕元素侧向分带特征和垂向分带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 矿体上盘晕元素异常组合为Cu-As-Ag, 下盘晕元素异常组合为Cu-Te-As, 由此确定Au /As、Au /Pb、Au /Ag、Ag/Pb比值具有成矿判别意义, 即判别式Y1 = 0.000 5 Au /As + 0.037 6 Au /Ag + 0.085 7 Au /Pb - 0.045 4 Ag/Pb > 0.009 2时指示含矿, 否则不含矿; 同时建立了基于Sb /As比值和Au、Ag、As、Sb 含量特征的见矿深度估计模型(H1 = 1.104 9 + 79.63 k ( Sb /As) ×102 ) , 并对东山矿床主要矿体的可能成矿地段、见矿部位做出预测评价, 提出东山矿床9号、18号、47号、50号和52号支脉在175~ - 70 m标高范围内赋存金矿化或工业矿体。  相似文献   
995.
虚拟野外地质实习系统(VFGTS)——野外地质实践教学平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巍  薛林福 《世界地质》2010,29(3):522-526
虚拟野外地质实习系统是根据野外地质教学实践性特点,采用计算机图形、图像和多媒体技术模拟野外地质教学过程的软件系统,具有三维野外地质场景显示、多媒体、虚拟记录本、直观地质过程模拟、飞行漫游、GPS、罗盘和学习效果测验等功能,是重要的野外地质教学平台,对辅助野外地质教学,提高野外地质教学效率和质量,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6.
介绍了等性块段指数法定量划分井田构造类型的基本原理。利用该法对筠连矿区新场井田的构造类型进行定量评价,得出该井田构造指数为1.98,属中等构造,证明原勘探所定构造类型基本正确。  相似文献   
997.
大巴山晚中生代陆内造山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位于中上扬子板块北缘的大巴山造山带, 平面上表现为大尺度向南西显著突出的弧形带, 无论在变形样式和形成时间上都明显与秦岭造山带不同。在大巴山构造格架划分和野外构造变形观测基础上, 通过构造解析, 结合年代学研究成果, 重建了大巴山晚中生代独特的构造应力场, 指出大巴山属陆内造山, 形成于J2末, 并持续到K2初期。其构造应力场特征, 以城口-房县断裂为界, 大巴山逆冲推覆带与其前陆冲断褶皱带的特征显著不同。大巴山逆冲推覆带主要表现为NE-SW向构造挤压, 而在大巴山弧形前陆带从西向东, 由近E-W向挤压, 转变为NE-SW向挤压, 最后转变为近S-N向挤压, 构成一向其外缘扩散的放射状构造应力场。总之, 大巴山造山带由推覆体向前陆, 构造挤压作用由北东向南西方向扩散。这期构造挤压作用控制了大巴山造山带陆内变形活动, 导致大巴山由北东向南西的显著缩短, 同时受到其东西两侧基底隆起——神农架-黄陵地块与汉南地块的强烈阻挡, 造就了现今的大巴山前陆弧型构造。其动力学背景可归因于晚中生代东亚板块多向汇聚。大巴山晚中生代陆内造山构造应力场的研究, 对探讨秦岭造山带动力学特征具有科学意义, 为研究川东北油气运聚规律提供了构造地质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8.
Geocell reinforcement has been increasingly applied to road embankment engineering. Deformation calculation is one of the major concerns during the design process. In this paper, the power-series method was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the performance of a geocell-reinforced mattress under symmetric loads. The geocell-reinforced mattress was idealized as a beam on a Winkler foundation. In the analysis, the soil–foundation beam interface resistance, related to the horizontal deformation coupling with the vertical deformation, was considered. Semi-analytic solutions were developed to assess the deformations and internal forces of the foundation beam and verified against an exist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 [9]. The results of the proposed method were close to the results from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Moreover, the effects of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height of embankment,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foundation coefficients, composite elastic modulus and height of geocell-reinforced mattress, on the foundation beam settlement and the tension force within the beam are discuss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interface resistance related to the horizontal deformation of the beam has a reduction effect on the embankment settlement, and it is beneficial to reduce the embankment settlement by increasing the beam rigidity and strengthening the subgrade soil body.  相似文献   
999.
滇西三江地区中生代盆—山动力学耦合初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盆地和相邻造山带在动力学机制上的耦合关系是当前大陆动力学研究的热点,滇西三江地区中—新生代盆山格局是开展这一研究的典型实例。晚三叠世思茅盆地从前陆盆地向裂谷盆地的转换过程,与造山带演化的主碰撞阶段和后碰撞阶段相关,是研究的切入点。通过分析研究区中—新生代盆—山耦合过程及其沉积响应、地球物理和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来探讨其深部动力学过程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研究表明三江地区中—新生代盆山演化经历了"盆转山"(T1—T2)、"山控盆"(T3—E1)以及盆—山共变(E2—Q)三个阶段;思茅陆相断陷湖盆通过盆地内沉积相迁移、层序建造、基底变形,尤其是沉积旋回来响应深部动力学过程;岩石圈速度结构剖面揭示出思茅盆地的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P波速度增大,莫霍面加深;结合思茅盆地两侧中生代岩浆岩活动期次和地球化学特征,底侵作用、拆沉作用和俯冲板片断离作用可能是盆山动力学耦合的深部作用模式。  相似文献   
1000.
湖南黄沙坪铅锌矿NNW向构造的识别及其找矿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祝新友 《地质与勘探》2010,46(4):609-615
湖南黄沙坪铅锌矿床属岩浆期后热液型矿床,近年来由于危机矿山深部找矿项目取得重大找矿进展而引起各方关注。矿床经历了多期构造活动,包括NNE向、近NE向和NNW向,但以往一直将NNE向作为控岩控矿构造。系统的地质调查及岩体对比发现,NNE向断裂为成矿前逆冲构造,控制区内的褶皱与石英斑岩的侵入,并在成矿期继续活动。NNW向构造控制了矿区内花岗斑岩(301#、304#)的侵入以及矽卡岩及其相关的钨钼矿、铅锌矿的成矿。铅锌矿体受NNW与NNE向断裂的联合控制,常呈"S"型、或两组断裂交汇处的不规则脉状。矿化以NNW向花岗斑岩为中心形成分带,矽卡岩型钨钼矿化分布于花岗斑岩体边部,铅锌矿体分布于外侧。NNW向控矿构造的认识揭示出黄沙坪矿床301#花岗斑岩体及其东南部深部地区将是重要的找矿方向;同时,301#-304#岩体构成的NW构造线两侧,具有进一步寻找小型铅锌矿体的条件,这些矿体主要位于NNE与NNW向断裂的交汇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