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9篇
  免费   161篇
  国内免费   229篇
测绘学   164篇
大气科学   113篇
地球物理   254篇
地质学   454篇
海洋学   120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75篇
自然地理   16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31.
杨引明  姚祖庆 《气象》2004,30(11):8-13
对近两年来5~8月中国东部地区120多个测站雨量观测资料和对应4400多幅GMS-5四个通道云图的研究发现:红外亮温的时间、空间变率、红外和水汽通道亮温差等云图衍生资料对消除卷云,弥补夜间缺少可见光云图的不足起到明显作用。从而,应用双判据双重MOS多元回归法建立四通道云图因子、衍生因子与降水量之间的回归方程,进行6小时分级降水估计。为了进一步消除厚卷云和特殊地形的影响,提出使用逐日实时资料自动建立多元回归方程估计降水量,从而对双判据双重MOS多元回归法估计结果进行校正。上海中心气象台的业务使用表明,总体估计的准确率达70%左右。  相似文献   
32.
面向全国2000多个台站,应用数值预报产品释用MOS技术制作温度、降水、相对湿度、风、云量及能见度等要素预报,并实现了预报业务运行。通过建立MOS预报系统,表明预报因子和预报对象的处理、建方程前的参数选择以及预报因子的选取都会影响要素预报的质量,需要做大量的细致工作。预报检验结果显示,降水预报尚未达到可用程度.温度和相对湿度的短期预报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可用的或是可参考的,但还有待进一步改进。降水预报尚需在预报因子和充分运用多种探测信息方面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33.
泰斯模型的统计分析求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统计分析来求解水文地质参数,原理简单,解是唯一的。其基本思想是利用非稳定流抽水试验获得的s-t系列资料,以泰斯公式为参考模型,建立试验系列的非线性统计模型,求解导水系数T和贮水系数μ 。统计模型既可利用目前先进的软件辅助求解,亦可利用一台可编程计算器完成计算。本文借助一个实例,应用MATLAB语言的统计分析工具的多元回归分析模块进行求解,获得了理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34.
松花湖富营养化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2002年和2003年对东北地区松花湖水体富营养化状况进行调查和采样分析,对大量数据的多元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AGP试验和利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松花湖处在中营养和轻度富营养状态;总磷是限制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子之一。水体中变温层的形成,限制了上、下层湖水的混合,对下层水体中的溶解氧、无机氮和可溶性磷酸盐产生影响,随着变温层的消失,下层内的营养物质转移到湖上层,为藻类的繁殖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35.
Spatial systems are typically characterized by multiple controlling factors and processes operating at different spatial and temporal scales (multiple scale causality [MSC]). An entropy decomposition‐based approach to MSC is presented here in two contexts. First, given maps or distributions of an observed phenomenon at two or more scales, the contribution at more local or global (relative to the primary scale of observation) controls to the observed entropy can be estimated. Second, a theoretical treatment of the entropy decomposition equations shows that as the range of scale is increased by broadening or narrowing resolutions or by incorporating more controls, the influence of larger or smaller‐scale influences not only changes, but may change qualitatively, e.g., in terms of having positive (entropy‐increasing) or negative (information‐increasing) effects. Such qualitative causal shifts have implications for efforts to use any single causal explanation across the molecular to planetary spatial and instantaneous to geological range of scales relevant to physical geography. The entropy decomposition method is illustrated with an application to soil landscapes in the Ouachita Mountains, Arkansas.  相似文献   
36.
Recent research has highlighted the value of employing the idea of networks to describe the interrelatedness of today's globalizing economy. Networks facilitate flows of knowledge, ideas, managerial techniques and capital between firms both within and across political border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reconstruction of social connections through which information is created, given value and exchanged is fundamental to an understanding of not only contemporary but also historical pattern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We focus on the networks of the capitalist elite running 12 major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ctive across British imperial territories, between c .1900 and c .1930. An examination is made of the economic and spatial interlocks between firms created by board members who were multiple directors. Social underpinnings of multiple directorates are examined by exploring the common, overlapping social spheres within which individuals engaged. A clearer grasp of the ways in which corporate activity operated in the early 1900s can provid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ocial context of global economic operations.  相似文献   
37.
本文利用2001-2003年南极中山站175天全天空摄像机观测,对午后多重极光弧的出现率及其与Kp指数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午后多重极光弧出现率呈一单峰分布,最大发生率出现在1445UT(1645MLT),其位置在1500MLT极光热点(1300-1700MLT)近夜侧的部分。与地磁活动指数Kp的相关统计分析表明,Kp值为2-3之间时多重极光弧有较大的出现率,这说明中等地磁活动情形下午后多重极光弧有较高的出现率。事件分析表明多重极光弧的强度变化与地磁Pc5脉动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并且有类似的频谱特征,这说明午后多重极光弧可能与同时出现的Pc5地磁脉动有关。  相似文献   
38.
GB/T 50353-2013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于2014年7月1日开始实施,该规范是在总结原有规范基础上进行修订的,目前,新规范实施已经一年多了,依据新规范审批的建设工程陆续进入验收阶段,因此,在建筑面积测量中如何正确用好新规范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新规范的技术要点进行分析,以便于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正确使用新规范。  相似文献   
39.
高建筑对周围建筑雷击保护距离的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已有先导连接参数化方案的基础上,选取近地面层为研究区域,保持方案中其他基本参量不变,通过改变闪电的空间形态,在同一建筑分布的背景下进行多次闪电模拟。研究多个建筑之间的屏蔽作用以及建筑雷击保护距离与建筑相关特征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建筑对矮建筑具有屏蔽作用,并存在一个临界保护距离,当高、矮建筑高度分别为190 m和165 m,宽度均为20 m时,建筑之间的距离在12 m以内,矮建筑受高建筑完全保护不遭受雷击;建筑之间的距离超过12 m,矮建筑遭雷击次数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40.
在新疆西昆仑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中,对分布于喀喇昆仑山地层区中的泥盆纪地层,开展剖面测量和区域填图,系统收集其岩性岩相、岩石组合、分布特征、接触关系、生物化石、基本层序等资料,并展开了多重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研究表明区内泥盆纪地层由中下统大王顶组,中统黄羊滩组、落石沟组和上统天神达坂组组成,各组之间均为整合接触关系,除天神达坂组未获生物化石外,其他层位均获有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其中新建大王顶组和黄羊滩组2个岩石地层单位,以及腕足类3个、珊瑚类1个、菊石类1个、三叶虫类1个,共计6个生物地层单位。全面系统厘定和完善了区内泥盆纪的岩石地层序列、生物地层序列和年代地层序列,黄羊滩组是重要的铜矿和石膏矿赋矿层位。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喀喇昆仑山地区泥盆纪地层研究程度,也为本区地质构造演化和成矿规律分析提供了必要地史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