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5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19篇
海洋学   19篇
综合类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岩石中纳米粒子层的观察厘定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纳米粒子具有个体极小(≤ 100nm), 大小均一, 多元物质和功能繁多的特点。岩石剪切滑移面纳米粒子层最早发现于美国圣安德列斯断裂带的花岗质糜棱岩中, 后相继在国内外一些地区的不同岩类中观察到。在剪切滑动作用下, 具有圆度和球度的纳米粒子可被变异, 并形成层状结构和各种构造型式。对岩石中纳米粒子层的成因有着不同的观点, 我们倾向于剪切摩擦的主导作用, 纳米粒子层可称谓摩擦-粘性薄层带。纳米级尺度粒子的力学、物理和化学效应是多种的、新奇的, 因此, 岩石纳米粒子层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目前有关方面的研究工作, 国内外都处在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42.
Pore water from a wetland receiving acid mine drainage was studied for its iron and natural organic matter (NOM) geochemistry on three different sampling dates during summer 1994. Samples were obtained using a new sampling technique that is based on screened pipes of varying length (several centimeters), into which dialysis vessels can be placed and that can be screwed together to allow for vertical pore-water sampling. The iron concentration increased with time (through the summer) and had distinct peaks in the subsurface. Iron was mainly in the ferrous form; however, close to the surface, significant amounts of ferric iron (up to 40% of 2 mmol L-1 total iron concentration) were observed. In all samples studied, iron was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NOM. Results from laboratory experiments indicate that the NOM stabilizes the ferric iron as small iron oxide colloids (able to pass a 0.45μm dialysis membrane). We hypothesize that, in the pore water of the wetland, the high NOM concentrations (>100 mg C L-1) allow formation of such colloids at the redoxcline close to the surface and at the contact zone to the adjacent oxic aquifer. Therefore, particle transport along flow paths and resultant export of ferric iron from the wetland into ground water might be possible.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43.
陈丁  郑爱榕  刘春兰  陈敏 《海洋学报》2006,28(3):144-150
错流超滤(Cross-flow filtration)技术在海洋学上的应用使得海洋胶体的研究日益广泛,它使胶体能够从过去由0.45μm滤膜过滤所得的所谓“溶解”相中被提取出来,独立地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5],水体中普遍存在的胶体对于海洋环境中的有机物质、痕量金属和放射性核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胶体具有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和富含有机官能团的特性,易吸附一些放射性核素、痕量金属和有机化合物,成为决定海洋中元素的存在形式和迁移过程的重要部分.因此,胶体中无机和有机组分的含量和分布的深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各种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44.
胶体磷在河口区随盐度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丁  郑爱榕  陈敏 《海洋学报》2009,31(1):71-78
研究了胶体磷在河口海区随盐度变化的趋势,并将其与颗粒态、真溶解态磷随盐度的变化趋势进行对比,分析胶体态磷在河口的行为与颗粒态磷和真溶解态磷二者的异同。探讨磷在颗粒相、胶体相和真溶液相之间的分配及其与悬浮颗粒物浓度的关系,研究胶体磷在河口海区中的迁移转化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胶体相中总磷、有机磷和活性磷浓度由河端向海端降低,表明陆源输入是其主要来源。胶体有机磷占总磷比例随盐度增加而下降,表明有机磷受胶体去除过程的影响较明显,胶体磷在河口海区的浓度变化趋势及胶体中有机磷和活性磷的比例都与真溶解相接近而与颗粒相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45.
银和金的选择吸附实验研究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吸附作用被认为是低温表生矿床的一种重要的成矿机制。文章内多种矿物对银和金的吸附实验表明,呈纳米粒级的银和金的单质对自然界矿物的吸附有明显的选择性,尤其是银对方铅矿和金对黄铁矿的强选择吸附,与自然界的实际情况符合得很好。这一实验结果为解释许多矿床中方铅矿常作为银的载体矿物及黄铁矿常作为金的载体矿物提供了科学依据。实验还证明了粘土、有机质和黑色页岩对银和金的吸附作用。  相似文献   
46.
广东海南岛石碌铁矿石英的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显微镜研究基础上,综合运用扫描电镜、光谱分析、X射线分析、差热分析和红外光谱等手段,对铁矿中石英进行矿物标型特征的研究。论证了这种石英的绝大多数有蛋白石→玉髓→石英的形成过程。同时,成矿时也很可能有一些火山成因石英斑晶或晶屑掺杂其中,而陆源碎屑石英少见。还发现了铁矿中玉髓的似生物结构。因而为石碌铁矿海相火山(胶体)沉积变质成因说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7.
利用XRD和SEM测试方法表征了热活化胶状黄铁矿结构和微观形貌,考察了溶液pH、溶解氧和热活化温度对热活 化胶状黄铁矿去除水中Cd(Ⅱ)的影响,并探讨了除Cd(Ⅱ)反应动力学和作用机理。胶状黄铁矿在N2氛围下650℃热活化 5 min可完全分解生成多孔结构化单斜磁黄铁矿(PMPyr)。在pH 2~6的无氧水溶液中PMPyr除Cd(Ⅱ)效率均达到88%以 上,除Cd(Ⅱ)效率受pH影响较小;PMPyr表面氧化会抑制其与Cd(Ⅱ)的反应。PMPyr除Cd(Ⅱ)动力学可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拟合(R2> 0.9992),结合溶液pH变化趋势、Fe(Ⅱ)和SO42-浓度变化推测,PMPyr除Cd(Ⅱ)机理主要是Fe1-xS和CdS溶度积差异推动了PMPyr与Cd(Ⅱ)交换反应,表面络合属于次要作用。  相似文献   
48.
传统原位土壤淋洗修复存在淋洗效率低、淋洗液迁移难控制、污染范围易扩大的弊端。胶态微泡沫(CGAs)密度轻、粒径小、流动性好,可以有效解决传统液相淋洗修复中的问题。在修复过程中,压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可以有效地反映CGAs在介质中的迁移分布;因而本研究通过一维和二维动态模拟实验探讨了介质粒径、介质含水量、聚合物(黄原胶)添加等对土壤修复体系压力的影响以及CGAs在土壤中的运移规律。研究表明:随着介质粒径、介质含水量、黄原胶质量浓度的增大,体系中压力总体呈现降低趋势;CGAs从模拟槽一侧单点注入介质时,其在介质中的迁移轨迹呈现近似半圆形,在覆盖区域分布均匀,能够有效克服重力对其迁移分布的影响;随着介质粒径的增大,CGAs在介质中的波及效率先增大后减小,介质粒径为0.8~1.0 mm时波及效率最大,为34.77%;随着含水量的增加,CGAs的波及效率随之增加;黄原胶的添加有效增加了CGAs在介质中的波及效率,黄原胶质量浓度为500 mg/L时CGAs波及效率最大,为40.28%,是未添加黄原胶时的1.48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