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8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71篇
测绘学   302篇
大气科学   37篇
地球物理   37篇
地质学   182篇
海洋学   42篇
综合类   85篇
自然地理   40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74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21.
This paper concerns the performance of national war memory at the Changi Chapel and Museum, a site honouring the many prisoners interned in Japanese-Occupied Singapore—especially at Changi—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In the light of the global nature of ‘the Changi story’, and the predominantly transnational nature of its present in situ memorialisation, we first examine how the Singapore state has sought to ‘localise’ the site to make it equally appealing to Singaporeans, as a place where a sense of their ‘shared history’ may be invoked. We then explore the Singaporeans' views about the site and its reconfiguration as a national icon, arguing how the state's task of ‘localising’ the site has been a vexed process due to myriad factors such as ethnic and religious plurality, and the already foreign-centric bias of prevailing knowledge about Changi. Following that, we show how this performance of national memory is also inflected by Australia's national remembrance of the same event. More broadly, we highlight the contested process of ‘localising’ such war memoryscapes as national iconography, suggesting how it may be more fruitful to conceive them as ‘international memoryscapes’, or places to which all individuals can relate regardless of race or national affiliations.  相似文献   
22.
城市地质是基础地质理论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领域。基础地质调查成果是城市地质研究的基础。目前,我国城市地质研究中普遍存在基础地质薄弱、灾害地质调查忽视基本的成因分析、第四系覆盖区地质调查带有明显的盲目性、基岩出露区地质调查忽视基本结构构造分析等问题。基础地质调查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不应该被忽视。如果城市地质在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中处于基础地位,基础地质则是基础中的基础。它成为薄弱环节,是严重的策略性失误。  相似文献   
23.
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库是地理国情普查成果数据存储、管理和分发应用的基础,为地理国情动态监测提供本底数据库。本文从甘肃省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信息化测绘服务体系和"天地图·甘肃"等现有成果,从数据库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接口设计,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地理国情展示系统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设计,为全面开展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库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4.
将地理国情普查工作中地表覆盖和地理国情要素两个重要成果之间的套合关系进行梳理,依据各项规定和生产实践经验,对重点问题进行整理和分析,明确了两者相互关系并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为提高地理国情普查成果质量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5.
地理国情普查主要是查清我国地形地貌、地表覆盖等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现状和空间分布情况,建立普查成果数据库,为开展常态化的国情监测奠定基础。正确理解吉林省地理国情普查技术设计和作业指导书,以及国情普查的内容与指标,进行外业核查与遥感影像解译样本采集工作,为最终形成地理国情要素数据、地表覆盖分类数据和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库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6.
地理国情普查外业调绘核查系统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晓东  王海银  胡振彪  韩磊 《测绘科学》2016,41(2):58-61,80
针对传统的基于纸质地图的外业调绘核查工作具有操作复杂、采集数据不精确、作业流程不规范等缺点,该文设计开发了基于iPad的地理国情普查外业调绘核查系统。在内业高精度遥感影像判读的基础上,采用全数字化的外业调绘核查技术,进行地理国情要素移动式、网络化外业调查和验证,快速采集和编辑调查数据,为外业工作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该系统在青岛市崂山区和城阳区的试点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较好地验证了移动GIS技术用于外业信息采集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7.
采用Flex技术,基于NewMap Server进行WebGIS系统的开发,设计并实现呼伦贝尔市级国土资源"一张图"信息监管平台。系统克服数据来源多样、数据格式异构、数据基准不一致等问题,实现土地利用、矿产、地籍等多种数据的复合显示、查询、分析、输出、国土综合应用等功能,为国土管理部门提供管理、决策服务。  相似文献   
28.
城镇服务设施布局的评价与分析是地理国情普查综合统计分析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针对当前城镇化发展不平衡,生活服务设施空间布局不合理的情况,该文利用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地理国情普查试点成果,结合专题数据,采用GIS网络分析方法,在独山子区城镇综合设施之间配置最短最优路径。耦合结果表明:老城区卫生资源分布较合理,但是教育资源和整体服务设施分布却过于集中。这种方法还可以进一步用于优化城镇功能单元布局与服务保障设施点的建设,完善居民出行、教育、日常生活和文化服务等方面。  相似文献   
29.
The total concentrations and oral bioaccessibility of heavy metals in surface-exposed lawn soils from 28 urban parks in Guangzhou were investigated, and the health risks posed to humans were evaluated. The descending order of total heavy metal concentrations was Fe > Mn > Pb > Zn > Cu > Cr > Ni > Cd, but Cd showed the highest percentage bioaccessibility (75.96%).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showed that Grouped Cd, Pb, Cr, Ni, Cu and Zn, and grouped Cr and Mn could be controlled two different types of human sources. Whereas, Ni and Fe were controlled by both anthropogenic and natural sources. The carcinogenic risk probabilities for Pb and Cr to children and adults were under the acceptable level (<1 × 10−4). Hazard Quotient value for each metal and Hazard Index values for all metals studied indicated no significant risk of non-carcinogenic effects to children and adults in Guangzhou urban park soils.  相似文献   
30.
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建设由国土资源部和水利部联合立项申报,历经10余年的可行性研究和评估论证,最终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实施。项目财政投资20多亿元,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及新疆建设兵团,涵盖了全国7大流域和16个重要水文地质单元,共布设20401个地下水监测站点。项目的组织实施意义重大,事关地质环境、饮水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民生问题。其中,钻探工程决定着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建设的质量、运行效果及使用寿命。本文针对项目“地域分布广、施工战线长、地质条件复杂”等特点,从组织管理、钻井结构设计、成井管材和钻进工艺选择等方面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