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0篇
  免费   198篇
  国内免费   438篇
测绘学   336篇
大气科学   118篇
地球物理   168篇
地质学   859篇
海洋学   303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230篇
自然地理   68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104篇
  2021年   111篇
  2020年   105篇
  2019年   90篇
  2018年   105篇
  2017年   97篇
  2016年   105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108篇
  2013年   166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111篇
  2010年   114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109篇
  2007年   118篇
  2006年   102篇
  2005年   112篇
  2004年   100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70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91.
杜昌乾 《贵州地质》2009,26(3):203-205
本文通过对贵州遵义六井一带南沱组沉积相结构特征、构造特征及组分特征的分析研究,并结合有关文献,针对六井南沱组的沉积相提出了一些新认识。认为与松桃区“南沱组”接近,并非属冰川环境的沉积产物,而属于海相沉积。  相似文献   
992.
华南花岗岩型铀矿找矿新目标——绢英岩化铀矿类型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近10余年来,在华南花岗岩地区的找铀矿工作又有了新的发现,区内除了硅化带、硅质脉类型的铀矿化(〈100Ma)之外,还存在一种成矿年龄较大的老矿化类型(〉100Ma)。笔者在前人深入研究的启发下,进一步确认这是一种绢英岩化铀矿类型。  相似文献   
993.
Yarlongite occurs in ophiolitic chromitite at the Luobusha mine (29°5′N 92°5′E,about 200 km ESE of Lhasa),Qusum County,Shannan Prefecture,Tibet Autonomous Region,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Associated minerals are:diamond,moissanite,wiistite,iridium ("osmiridium"), osmium ("iridosmine"),periclase,chromite,native iron,native nickel,native chromium,forsterite, Cr-rich diopside,intermetallic compounds Ni-Fe-Cr,Ni-Cr,Cr-C,etc.Yarlongite and its associated minerals were handpicked from a large heavy mineral sa...  相似文献   
994.
Lisiguangite, CuPtBiS3, is a new mineral spedes discovered in a PEG-bearing, Co-Cu sulfide vein in garnet pyroxenite of the Yanshan Mountains, Chengde Prefecture, Hebei Province, China. It is associated with chaicopyrite and bornite, galena, minor pyrite, carrolite, molybdenite and the platinum-group minerals daomanite (CuPtAsS2), Co-bearing malanite (Cu(Pt, Co)2S4) sperrylite, moncheite, cooperite and malyshevite (CuPdBiS3), rare damiaoite (Pt2In3) and yixunite (Pt3In). Lisiguangite occurs as idiomorphic crystals, tabular or lamellae (010) and elongated [100] or as aggregates, up to 2 mm long and 0.5 mm wide. The mineral is opaque, has lead-gray color, black streak and metallic luster. The mineral is non-fluorescent. The observed morphology displays the following forms: pinacoids {100}, {010}, {001}, and prism {110}. No twining is observed. The a:b:c ratio, calculated from unit-cell parameters, is 0.6010:1:0.3836. Cleavage: {010} perfect, {001} distinct, {100} may be visible. H Mohs: 21/2; VHN25=46.7-49.8 (mean 48.3) kg/mm2. Tenacity: brittle. Lisiguangite is bright white with a yellowish tint. In reflected light it shows neither internal reflections nor bireflectance or pleochroism. It has weak to moderate anisotropy (blue-greenish to brownish) and parallel-axial extinction. The reflectance values in air (and in oil) for R3, R4 and (imR3,/imR4), at the standard Commission on Ore Mineralogy wavelengths are: 37.5, 35.7 (23.4, 22.3) at 470 nm; 38.6, 36.5 (23.6, 22.6) at 546 nm; 39.4, 37.5 (23.6, 22.7) at 589 nm and 40.3, 38.2 (23.7, 22.9) at 650 nm. The average of eight electron-microprobe analyses: Cu 12.98, Pt 30.04, Pd 2.69, Bi 37.65 and S 17.55, totaling 100.91%, corresponding to Cu1.10(Pt0.83, Pd0.14)∑0.97Bi0.97S2.96 based on six atoms apfu. The ideal formula is CuPtBiS3. The mineral is orthorhombic. Space group: P212121,a=7.7152(15)A, b=12.838(3) A, c=4.9248(10)A, V=487.80(17)A3, Z=4. The six strongest lines in the X-ray powder-diffraction pattern [d in A (I) (h k l) are 6.40(30)(020), 3.24(80)(031), 3.03(100)(201), 2.27(40)(051), 2.14(50)(250), 1.865(60)(232).  相似文献   
995.
一个新移民文艺家,即便是"扎根"澳门再久、再深,他们的作品也难以真正对澳门社会文化实现"零距离"的表现。由于文化认同与心理、情感认同产生的机制不同,移民文人对于异地文化元根的表现总会有些隔膜,他们表现的文化可以描述为文化气根——一种与深入到泥土内部的文化元根并不一样。文化气根既彰明较著又相当浅显,这是移民文学家普遍的创作现象,对于澳门新移民文学而言,这是它的部分特色。  相似文献   
996.
空间数据挖掘及其不确定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要论述空间数据的不确定性及其传播,SDM&KDD的主要技术方法,以及SDM&KDD过程及其结果的不确定性问题,如它的算法、处理、传播模型和质量评价等。  相似文献   
997.
樊好福 《探矿工程》2019,46(8):15-22
随着涪陵页岩气田100×108 m3/a产能建设、长宁-威远国家级页岩气产业示范区等区块页岩气的高效勘探开发,我国的能源结构也在不断地改变。页岩气的商业化开发有赖于丛式水平井钻井技术及大型分段压裂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效的钻完井配套技术是提高页岩气勘探开发效果的有力保障。中原石油工程公司通过自主攻关和集成配套相关钻井新工艺、新工具,在钻井实践中取得了一系列技术突破,形成了三维大偏移距长水平段水平井轨迹控制技术、油基乳化/无土相油基钻井液技术、防漏堵漏技术、页岩气随钻解释评价技术、油基钻井液高效冲洗技术、“井工厂拉链式”压裂技术、高压网电配套工程技术等关键技术。上述技术在川渝的涪陵、长宁-威远、永川等工区140余口井的成功应用,有效支撑了我国页岩气产能建设。本文基于中原工程页岩气钻完井配套技术的攻关及实钻经验总结,对其他页岩气勘探开发区块的钻完井工程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8.
冷伍明  张期树  徐方  聂如松  杨奇  艾希 《岩土力学》2019,40(10):3987-4000
以新型预应力路基为研究对象,基于弹性理论推导预应力加固结构(侧压板和预应力筋)作用下路堤内沿坡面法向的附加应力扩散系数计算公式,并获得侧压板正下方及其2个外延方向的预应力扩散规律。研究表明:(1)理论公式适用的边界条件为侧压板(边长为0.9 m)离路肩距离不小于1倍板宽;(2)法向分解力产生的扩散作用显著大于切向分解力;(3)由于切向荷载作用,侧压板正下方土体的总扩散应力随深度由“腹鼓形”差异分布逐渐过渡呈“腹平状”较均匀分布;(4)各深度平面上最大扩散系数位置随深度发展在作用区中轴线上不断变动;(5)不同区域的扩散效果为板体正下方>上边界外侧>左右边界外侧>下边界外侧,板体两外延方向的平均有效扩散深度达1.6 m。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三维精细化路堤模型对理论解进行验证,发现二者结果(包括路肩处)吻合良好,论证了扩散系数理论公式的正确性及适用条件。最后,基于多块侧压板作用下附加应力的分布情况,探寻侧压板的合理布置间距,保障路堤内一定深度处形成一道连续、有效且较为均匀的预压区,改善路堤土的受力状态,并对路堤边坡提供侧向强制约束,利于路基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999.
作为符山石族矿物的新成员,红河石(Hongheite,IMA 2017-027新矿物),Ca18(,Ca)2Fe2+Al4(Fe3+,Mg,Al)8(,B)4BSi18O69(O,OH)9发现于个旧世界级Sn-多金属矿田东北缘、与马拉格Sn矿床毗邻的北沙冲花岗岩(77.43Ma)内矽卡岩中。红河石常呈横径达4~25mm的放射状针-柱状集合体产出。当位于晶洞中时,红河石则呈发育良好的自形柱状晶体(0.5~4.0mm长,0.3~1.0mm宽)产出。与红河石共生的矿物见有赛黄晶、萤石、斧石-(Fe)、硅硼钙石、枪晶石、硼锡钙石、石英和羟鱼眼石-(K)等。红河石为墨绿色,条痕浅灰绿色,玻璃光泽,性脆,断口不规则。主要的晶面是:{100}、{110}、{101}和{001}。红河石的显微硬度:988.3N/mm2,相当于摩氏硬度6~7。其实测密度与计算密度分别是3.446g/cm3和3.423g/cm3。红河石一轴正晶,No=1.720(2),Ne=1.725(2);多色性弱。红河石的化学成分:SiO235.85%;TiO20.01%;Al2O311.00%;Fe2O37.92%;FeO2.14%;CaO 33.57%;MnO 0.42%;MgO 3.48%;B2O32.82%;Cr2O30.01%;Na2O 0.01%;F 0.40%(F≡O-0.17);Cl 0.14%(Cl≡O-0.03);H2O 0.75%,总量98.32%。依据晶体结构精测和Si在单位分子式中的原子数(即Si=18 apfu),计算和书写的红河石简化晶体化学式:Ca18(,Ca)2Fe2+Al4(Fe3+,Mg,Al)8(,B)4BSi18O69(O,OH)9。其三条最强粉晶线[d(?)(I/I0)(hkl)]为:2.9289(47)(004),2.7661(100)(342)和2.6079(68)(243)。红河石属四方晶系,空间群为P4/nnc,晶胞参数:a=15.667(3)?,c=11.725(1)?,V=2878(1)?3,Z=2。红河石晶体结构精测的R因子为0.063。红河石殊异于为已知的符山石族矿物种,在于其X(4)位以空位()为主、Y(3)位以Fe3+居优和T(2)位被B所占。顺便对符山石族矿物晶体-化学式的计算与书写予以讨论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00.
白云鄂博是世界第一大稀土元素矿床,其稀土元素资源量占世界目前已知稀土元素资源总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地位。白云鄂博自1927年发现至今已有92年,对其的开发和研究历史悠久,在赋矿碳酸岩的成因、成矿年代、稀土矿物学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为碳酸岩型稀土元素成矿理论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由于矿床经历了成矿后复杂的构造变形和热液蚀变,致使其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复杂,学界对其成因和成矿过程一直存在不同认识,对成矿碳酸岩的岩浆演化、稀土元素迁移与富集机理等方面的研究也相对薄弱。笔者最新研究表明,矿区过去被认为是下白云鄂博群的H1、H2、H9岩石单元并非沉积变质岩或变质火山岩,而应为岩浆侵入成因,矿区其他岩石单元(H3~H7)的成因也值得商榷。H9岩石单元中的黑云母岩(前人称为黑云母板岩)和富含黑云母的碳酸岩(前人称为暗色板岩)为成矿碳酸岩的一部分,是碳酸岩不同岩相带的表现。黑云母岩和富黑云母碳酸岩相对于含矿碳酸岩具有相对低的稀土元素含量和轻、重稀土元素比值,表明岩浆演化可能对稀土元素的富集和分异具有重要贡献。矿区主要岩石单元成因的新认识不仅为矿床成因、成矿背景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同时也为研究区域构造演化、正确厘定矿区构造式样和指导矿区深部和外围找矿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