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81篇
  免费   754篇
  国内免费   587篇
测绘学   83篇
大气科学   24篇
地球物理   829篇
地质学   3454篇
海洋学   366篇
天文学   97篇
综合类   226篇
自然地理   14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116篇
  2019年   106篇
  2018年   99篇
  2017年   124篇
  2016年   116篇
  2015年   151篇
  2014年   177篇
  2013年   222篇
  2012年   190篇
  2011年   227篇
  2010年   210篇
  2009年   254篇
  2008年   234篇
  2007年   270篇
  2006年   239篇
  2005年   247篇
  2004年   206篇
  2003年   189篇
  2002年   192篇
  2001年   186篇
  2000年   212篇
  1999年   174篇
  1998年   142篇
  1997年   160篇
  1996年   173篇
  1995年   114篇
  1994年   101篇
  1993年   60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3篇
  1972年   3篇
  197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The upper Millstone Grit strata (Yeadonian, Namurian) of North Wales have been studied using sedimentological facies analysis and sequence stratigraphy. These strata comprise two cyclothems, each containing prodelta shales (Holywell Shale) that pass gradationally upwards into delta‐front and delta‐plain deposits (Gwespyr Sandstone Formation). The deltas formed in shallow water (<100 m), were fluvial‐dominated, had elongate and/or sheet geometries and are assigned to highstand systems tracts. Two delta complexes with distinctive sandstone petrographies are identified: (1) a southerly derived, quartzose delta complex sourced locally from the Wales‐Brabant Massif, and (2) a feldspathic delta complex fed by a regional source(s) to the north and/or west. The feldspathic delta complex extended further south in the younger cyclothem. A multistorey braided‐fluvial complex (Aqueduct Grit, c. 25 m thick) is assigned to a lowstand systems tract, and occupies an incised valley that was eroded into the highstand feldspathic delta complex in the younger cyclothem. A candidate incised valley cut into the highstand feldspathic delta complex in the older cyclothem is also tentatively identified. Transgressive systems tracts are thin (<5 m) and contain condensed fossiliferous shales (marine bands). The high‐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interpreted for North Wales can be readily traced northwards into the Central Province Basin (‘Pennine Basin’), supporting the notion that high‐frequency, high‐magnitude sea‐level changes were the dominant control on stratigraphic architecture. Copyright © 200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92.
青藏高原古近纪—新近纪隆升与沉积盆地分布耦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在高原及邻区近7年完成的1∶250000地质填图资料, 划分出青藏高原及邻区古近系-新近系残留盆地共92个.沉积范围大且序列完整的盆地分布在高原周缘和腹地.在高原的南、北和东缘, 沿区域性大断裂带分布许多走滑拉分盆地.古新世—始新世海相地层仅分布在藏南和新疆叶城地区.藏南半深海-深海沉积沿江孜-萨嘎-郭雅拉-桑麦一线分布, 其海水东浅西深, 西部为活动型, 反映新特提斯洋闭合的时间从东向西变新, 地壳抬升首先开始于东侧.晚白垩世隆起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北部, 高原总体地貌格局为东北高, 西南低.古新世—始新世出现了腾冲-班戈、库牙克-格尔木新的隆起带, 西昆仑隆起带向东拓展, 祁连隆起带加宽, 松潘-甘孜隆起区范围向东有所萎缩.渐新世期间, 冈底斯和喜马拉雅带掘起, 昆仑-阿尔金-祁连的进一步隆起, 造成了整个高原的周缘为山系、而腹地为盆的宏观地貌格局.中-上新世期间, 冈底斯和喜马拉雅带、喀喇昆仑-西昆仑地区进一步较大幅度隆起;高原从渐新世及其以前的东高西低格局, 经历了中新世—上新世全区的不均衡隆升和拗陷, 最终在上新世末铸就了西高东低的地貌格局, 青藏做为一个统一的高原发生了重大的地貌反转事件.青藏高原新生代的隆升过程以多阶段、不均匀、非等速为特征, 具有强烈的时空差异性.   相似文献   
993.
梅冥相 《古地理学报》2007,9(2):117-132
上扬子区特别是贵州及其邻区的寒武系娄山关群发育一套化石贫乏的浅水台地相白云岩,横跨中、上寒武统,厚度上千米,自北西向南东随着沉积环境水体的加深逐渐相变为开阔海台地相灰岩、陆棚相泥页岩等。由于化石贫乏难以进行详尽的年代地层划分,但是发育石盐假晶泥晶白云岩所反映的沉积环境水体变浅以及发育颗粒白云岩所反映的水体加深,表明可以应用从岩相序列到沉积相序列的方法对该套白云岩进行层序地层划分,成为在“海平面变化的框架内探讨沉积相迁移”的典型代表。巨厚的贫乏化石的娄山关群白云岩与下伏厚度较小、产三叶虫化石的陡坡寺组白云质细粒混合岩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它们组成了1个二级层序,并可以划分为7个三级层序。陡坡寺组细粒混合岩系代表了二级海侵作用所造成的水体加深,而娄山关群白云岩自北西向南东进积尖灭则代表了二级海退过程所造成的水体变浅。该二级层序本身即是1个总体向上变浅的沉积相序列,其相序组构与三级层序相似,三级层序的相序组构与那些由岩相序列所组成的若干环潮坪型米级旋回也具有相似性。因此研究区娄山关群白云岩构成了1个复杂而有规律的、独特的层序地层格架,并由此反映了沉积物的时间演变序列和沉积相的空间展布特征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代表了其古地理演变过程既受制于海侵加深和海退变浅的时间过程,同时又受控于沉积环境水体自北西向南东由浅变深的空间变化过程。娄山关群白云岩的层序地层研究表明:层序地层学研究的核心是沉积物的时间演变序列以及沉积相的空间展布形式所代表的规律性,并根据这种规律性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  相似文献   
994.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的地质特征及油气成藏规律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是叠置于内蒙-大兴安岭古生代碰撞造山带的中新生代盆地。依据层序地层学原理和孢粉组合,确定下白垩统自下而上的地层层序为兴安岭群、铜钵庙组、南屯组、大磨拐河组、伊敏组。研究区主要发育4个方向的构造带,其中北东向、北东东向和南北向断层带形成较早且长期活动,控制了盆地的形成;北西向断层带形成较晚,对上述3个方向构造主要起改造作用。研究区的构造主要是在早白垩世经历了4个变形阶段形成的,不仅控制了油气运移、成藏和分布,而且晚期构造对早期形成的油气藏主要起破坏或改造作用。研究区的不整合面是重要的油气运移通道和良好的储集空间。乌尔逊-贝尔凹陷的4个方向构造带和不整合面是研究区有利的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995.
夏力农  王星华  雷金山 《岩土力学》2006,27(Z1):784-787
简要分析了加载次序对于负摩阻力桩基桩土相互作用影响的机理。采用有限元方法计算比较了这种差异。计算结果表明,加载次序的变化会引起桩身摩阻力分布、中性点位置和下拉力的变化。桩身摩阻力的分布差异主要是桩身上部负摩阻力的大小,负摩阻力先出现时的负摩阻力值较小,这种状况在各级桩顶荷载下不会改变。负摩阻力先出现时,中性点的位置比较低,两者的差距随着桩顶荷载的增大而变得加大。负摩阻力先出现时下拽力小于桩顶荷载先施加的情况。这对于负摩阻力桩基检测的研究和应用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996.
松辽盆地南部青山口组湖相风暴沉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岩心观察、粒度分析、薄片鉴定等方法,研究了松辽盆地南部青山口组湖相风暴沉积。结果表明,本区风暴沉积具有:a.丘状交错层理、冲刷面、渠模、截切构造、泄水构造及生物扰动成因等沉积构造;b.以跳跃总体为主、悬浮总体不发育的粒度特征;c.典型的“似鲍玛序列”。风暴沉积物源来自于西部斜坡区的(扇)三角洲及滨浅湖滩坝沉积,按其沉积特征及与物源的关系,又可进一步分为原地风暴岩和异地风暴岩。   相似文献   
997.
998.
在滇东进行区域地质调查的过程中 ,详细研究了泥盆系中下统的层序地层 ,在不同地区 (武定盆地、昆明地区、曲靖盆地 )划分了若干个层序 (三级旋回 )、建立了各盆地的层序地层格架、估计了滨线上超三级旋回曲线。以此为基础 ,进行了盆地或地区间滨线上超旋回对比 ,发现其间具可比性。这种可比性对长期争议的滇东泥盆系中下统地层对比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盆地演化、构造作用、古地理轮廓、生物地层等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帮助。运用层序地层学理论进行盆地间地层对比的基本思路概括为 :  1)对比的前提是对生物地层和构造作用进行详细而客观的研究 ;  2 )对比的基础是各盆地建立层序地层格架 ,并估计出与沉积特征和范围尽可能协调的滨线上超旋回 ;  3 )对比的关键标志是层序边界和凝缩段 ,此外 ,应该注意分布广泛的地质事件  相似文献   
999.
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区侏罗系沉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区侏罗系的沉积背景,沉积岩成分,结构、构造及岩性序列等综合研究表明,该区侏罗系具有较好的旋回性,可划分为6个沉积层序和两个构造层序,侏罗系沉积物具有较低的成分成熟度和中等结构成熟度,粒度概率图及沉积构造均显示其具有牵引流沉积特征及三角洲沉积序列。在研究区侏罗系发育南、北两大特源区及方向的水系,据此可识别出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正常三角洲、滑塌浊积扇和湖泊等多种沉积体  相似文献   
1000.
川西新场气田蓬莱镇组陆相地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0  
利用钻井岩芯、测井和地震资料 ,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及方法 ,对新场地区蓬莱镇组进行不同级次的基准面旋回层序划分 ,识别出 45~ 47个短期、5个中期、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层序 ,并对不同级次的基准面旋回层序的结构类型、叠加样式和平面分布模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在单井分析的基础上 ,以二分时间单元分界线为优选等时对比标志对不同级次的基准面旋回进行了较高精度的等时对比 ,所对比的等时成因地层单元的最高精度可达到相当准层序组 (十万年级 )的短期基准面旋回。建立了新场地区蓬莱镇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 ,成功地将单井一维信息转化为气田范围内的三维地层关系信息。并分析了短期基准面旋回过程中可容纳空间 (A)与沉积物补给通量 (S)的比值 (A/S)变化对储集砂体的作用 .文中还利用沉积动力学的地层响应过程特征分析 ,重点讨论了中、短期基准面旋回过程中有利储集砂体的沉积相序列、组合特征、产状类型、控制因素及其与物性的关系。指出发育于长期基准面缓慢上升或下降过程中的三角洲沉积体系 ,为形成储集砂体的必备背景条件 ,而控制沉积体系中储层时空展布和演化规律的因素则主要为中期基准面旋回。在层序地层格架中 ,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界面两侧的储层其储集性最好。以此为依据 ,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