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1篇
  免费   112篇
  国内免费   203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100篇
地球物理   110篇
地质学   305篇
海洋学   11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56篇
自然地理   3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8 毫秒
721.
罐罐岭断裂带最新活动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断层的最新活动时代以及分段特征一直在重大工程安全性评价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解决黄河黑山峡地震地质问题时,通过对罐罐岭断裂带的航片解译、野外追踪调查、地形地貌测量和古地震槽探资料研究,从而确定了该断裂带的活动时代以及分段特征。该断裂带发育在青藏块体东北缘,是中卫-同心弧形活动构造带的一部分,总体走向近EW,长约60km,分为5条不连续的次级断层,各段成左阶羽列,晚第四纪以来表现出强烈的左旋走滑兼挤压逆冲活动特征。断层错断了一系列山脊、小冲沟和阶地等,发育醒目的断层陡坎。研究发现,罐罐岭断裂最新一次地震破裂发生在距今700~1200a之间,最大同震位移位于罐罐岭附近,全新世以来水平左旋最大错距达6m  相似文献   
722.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Northeast China Cold Vortex(NCCV)activity path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analyze its characteristics in detail.Based on the daily precipitation data of the northeastern China(NEC)region,and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field and temperature field data of ERA-Interim for every six hours,the NCCV processes during the early summer(June)seasons from 1979 to 2018 were objectively identified.Then,the NCCV processes were classified using a machine learning method(k-means)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of the activity path information.The rationality of the classification results was verified from two aspects,as follows:(1)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configuration of the NCCV on various paths;and(2)its influences on the climate conditions in the NEC.The obtaine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ctivity paths of the NCCV could b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according to such characteristics as the generation origin,movement direction,and movement velocity of the NCCV.These included the generation-eastward movement type in the east of the Mongolia Plateau(eastward movement type or type A);generation-southeast longdistance movement type in the upstream of the Lena River(southeast long-distance movement type or type B);generationeastward less-movement type near Lake Baikal(eastward less-movement type or type C);and the generation-southward less-movement type in eastern Siberia(southward less-movement type or type D).There were obvious differences observed in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configuration and the climate impact of the NCCV on the four above-mentioned types of paths,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classification results were reasonable.  相似文献   
723.
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扩展的方式及最新扩展边界的位置,是目前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变形研究的热点.基于近年来对阿拉善地块南缘及邻区活动构造运动特征调查和定量研究结果,重点总结了阿拉善地块南缘活动断裂几何图像及运动特征,指出以前普遍认为的稳定阿拉善地块内部在新生代晚期发育了一系列规模不等、运动性质各异的活动断裂,这些活动断裂是青...  相似文献   
724.
吕宋海峡两侧中尺度涡统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93-2000年间的T/P卫星高度计轨道资料的时间序列和MODAS同化产品中的卫星高度计最优插值资料对南海东北部海区中尺度涡旋进行动态追踪。按照给定的标准从2种资料中提取了涡旋信息并对其特征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南海东北部海区中尺度涡旋十分活跃,平均每年6个,其中暖涡4个,尺度一般为200~250 km,平均地转流速为44 cm/s;冷涡每年平均2个,尺度一般为150~200 km,平均地转流速为-37 cm/s。吕宋海峡两侧涡旋的比较分析表明,南海东北部海区仍属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海区的涡旋带,冷、暖涡旋处于不断的形成—西移—消散过程中。南海东北部中尺度冷涡大多是南海内部产生的,而暖涡与吕宋海峡外侧暖涡有一定的联系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分析认为西北太平洋的西行暖涡在到达吕宋海峡时,受到黑潮东翼东向下倾的等密度面的抑制和岛链的阻碍,涡旋停滞于吕宋海峡外侧并逐渐消弱,被阻挡于吕宋海峡东侧涡旋释放的能量,形成一支横穿吕宋海峡(同时横穿过黑潮)的高速急流,把能量传递给吕宋海峡西侧的涡旋,使其得到强化,这是吕宋海峡两侧涡旋联系的一种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725.
使用FNL Analysis全球格点资料,对东北太平洋一次强爆发性气旋的特殊性进行了分析,发现气旋对其西北部低压系统的吸收合并是其爆发性发展过程中的典型特征,斜压强迫对其快速发展的作用较弱,与西北太平洋爆发性气旋的发展过程存在显著差异。同时,使用Zwack-Okossi诊断方程,从影响爆发性发展的动力和热力因子方面,对其发展机制作了深入的探讨。研究表明,正涡度平流、暖平流和非绝热加热的共同作用使气旋开始爆发性发展,由潜热释放导致的非绝热加热的贡献最大,非绝热加热是其快速发展的主导因子,其中正涡度平流贡献主要来自于中高层,暖平流的贡献主要来自于中低层和高层,而非绝热加热主要发生在中低层,这为东北太平洋爆发性气旋的发展机制提供了一个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726.
根据1998年南海夏季风试验期间GAME/HUBEX一天4次同化资料,着重分析了1998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大尺度水汽输送的主要特征,结果表明大尺度水汽条件与季风活动密切相关。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南海地区主要的水汽输送带发生了较大变化。季风爆发前,南海地区水汽主要来自西太平洋;季风爆发后,水汽主要来自热带东印度洋和盂加拉湾。降水过程与水汽辐合的极大值密切相关,而主要水汽辐合带位置的移动及强度的变化则和南海夏季风相联系。随着南海夏季风的建立、加强,南海地区的水汽辐合带相应地建立和加强,并伴有降水发生。季风爆发后南海地区大气的可降水量较季风爆发前显著增加。季风爆发前大气的水汽汇中心主要出现在中南半岛及我国华南沿海地区,南海夏季风爆发后,从孟加拉湾到南海水汽输送加强,南海大部、孟加拉湾北部和菲律宾以东的洋面上均转为水汽汇区,从而对南海、日本及其以南的降水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