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5篇
  免费   471篇
  国内免费   953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293篇
地球物理   283篇
地质学   2065篇
海洋学   432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28篇
自然地理   608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114篇
  2021年   131篇
  2020年   116篇
  2019年   137篇
  2018年   119篇
  2017年   117篇
  2016年   101篇
  2015年   126篇
  2014年   179篇
  2013年   158篇
  2012年   178篇
  2011年   162篇
  2010年   155篇
  2009年   158篇
  2008年   156篇
  2007年   187篇
  2006年   190篇
  2005年   184篇
  2004年   143篇
  2003年   139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95篇
  2000年   92篇
  1999年   92篇
  1998年   74篇
  1997年   78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56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6 毫秒
991.
Since the discovery from the ice-core record of South Pole revealed that atmospheric concentration of CO2 of the last glacial was 80―100 ppm less than that of Holocene[1], many researchers[2―6] have obtained a series of important findings to seek the dominant fac- tors controlling its change from marine physic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processes, among which the view has gained increasing attention that phosphorus, as a macronutrient, is a crucial limitation to marine primary production, a…  相似文献   
992.
Stratigraphic position of the Oligocene-Miocene (Paleogene-Neogene) boundary in the northern Caucasus and, in this connection, of the Alkun Formation and the Caucasian regional stage in geological sections of Maikop deposits, primarily in those of the Belaya and Kuban rivers, is considered. Arguments in support of the Caucasian regional stage are presented and necessity of distinguishing the Karadzhalganian regional stage is called in question. Stratigraphic implications of the Alkun Formation, the regional reference horizon traceable in many sections of the northern Caucasus, are discussed. It is substantiated based on nannoplankton, dinocysts, foraminifers, and distinctive lithological features of deposits that the Oligocene-Miocene boundary is confined to the Alkun Formation at the Belaya River.  相似文献   
993.
根据地球物理探测、海底取样、钻探及现场测试等实测资料详细分析,发现粤港澳跨海大桥海域具有独特的自然条件以及复杂的海洋工程地质特征。海底地形地貌较为复杂,存在含浅层气区、活动性断层、沙波、地震活动、不规则基岩、埋藏古河道、冲刷槽沟和水下浅滩等潜在灾害地质因素,尤其粤港澳跨海大桥是特大型建筑,它经过的海域分布着多种潜在的地质灾害,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94.
1IntroductionThe formation of the Junggar,Turpan and Ili ba-sins is ascribed to Hercynian orogeny between theJunggar and Tianshan Mountains during the MiddlePermian.The rock assemblage of thick and stable sedi-mentary dark muddy shales interbedded with th…  相似文献   
995.
青藏高原北部不同地区河流和湖岸阶地的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青藏高原北部空白区已完成的1∶25万区调成果报告中有关河流和湖岸地貌的剖面、实测数据提炼出来,将其位置点绘于同一张水系分布图上,然后根据不同位置、不同的剖面、不同的测试数据进行区域性对比研究,结果表明:①青藏高原北部昆仑山中部和东部地区,河谷、湖岸地貌都具有100kaBP、10kaBP、5~6kaBP的阶地,这3个时期东西部河谷、湖岸地貌的形成具有同步性;②昆仑山中部地区具有70kaBP的阶地,昆仑山东部地区具有50kaBP的阶地,这2个时期昆仑山东西部河流、湖岸地貌的形成不具有同步性。对该地区河流、湖岸地貌成因分析后认为,除气候作用外,河流阶地、湖岸阶地对高原北部的隆升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表现为从西向东抬升速率逐渐减小,总体上同一地方从老到新抬升速率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996.
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与沉积学等理论,通过对地震、录井、测井资料的分析,对鲁北东营凹陷南坡沙河街组第四段上亚段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划分与对比,总结出各层序地层单元及其界面在录井和地震资料中的判识标志,把研究区基准面旋回划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3个级别的旋回层序。整个沙河街组第四段上亚段由一个长期基准面旋回组成,并划分出5个中期基准面旋回,首次建立了研究区内该亚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有利于东营凹陷南坡该亚段沉积微相和储层结构描述等精细地质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相似文献   
997.
为了定量评价火山岩脱CO2气量的潜力,选择松辽盆地北部火山岩进行了低温脱气实验。将火山岩加热到250℃时,脱出挥发份总量为0.0299~0.0790ml/g;其中CO2脱出量为0.0218~0.0706 ml/g(0.429~1.387wt%)。脱挥发份总量与其中CO2量具有良好的正线性相关;挥发份以CO2气为主,其次是N2气,还伴有H2、CO、CH4等还原性气体,以及更少量的低碳烷烃;基性火山岩比中、酸性火山岩脱出CO2数量较多。火山岩吸附大量CO2气,成为充足气源,火山岩脱出的吸附气主要是辗转而来的深源气,火山岩成为探索幔源气成藏的主要源岩,尤其是基性火山岩。估算CO2资源量,可将250℃时火山岩挥发份含量作为岩石挥发份及残余CO2量的下限值,而全岩分析的总碳含量可作为CO2脱出量的上限值。  相似文献   
998.
川西北磁组构演化及其揭示的应变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对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北段前锋带至四川盆地边缘的川西北地区进行了磁组构研究.在江油和广元之间,沿着垂直于龙门山构造走向的4条采样路线,在18个采样点钻取了173个定向样品,样品采自侏罗纪和白垩纪砂岩及粉砂质泥岩.综合分析表明川西北磁组构反映的是新生代的变形,并在研究区域内总结出了3类磁组构:沉积磁组构、初始变形磁组构和铅笔状磁组构.除沉积磁组构之外的所有采样点样品的K1优势方向都是NE-SW向,说明研究区域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NW-SE向,主要来源于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在垂直于龙门山褶皱冲断带构造走向上,从四川盆地到龙门山前锋,磁组构由沉积磁组构逐渐变为初始变形磁组构,直至铅笔状磁组构,说明盆地内部应变十分微弱,靠近造山带应变逐渐增强,且侏罗纪、白垩纪以来研究区的构造变形主要集中在造山带边缘或者还未传递到盆地内部.  相似文献   
999.
笔者在西藏班公错-怒江结合带中段南缘嘎色地区的一套缺少化石依据的地层中,发现有孔虫Mesorbitolinasp.等化石,地层时代确定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层位应归属沙木罗组上部。该套地层地质时代的确定,对研究沙木罗组的沉积相,重塑古地理环境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穹窿构造在北羌塘盆地普遍发育,成为该地区一种重要褶皱样式,其形成机制主要是燕山Ⅲ幕近南北向背斜与前期近东西向背斜的复合叠加。作者进一步指出,穹窿构造是北羌塘盆地最重要的圈闭构造,在油气有利地带近东西向大中型背斜中寻找穹窿构造是确定油气勘探靶区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