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64篇
  免费   3462篇
  国内免费   3416篇
测绘学   947篇
大气科学   1810篇
地球物理   4268篇
地质学   9671篇
海洋学   1912篇
天文学   543篇
综合类   1080篇
自然地理   1711篇
  2024年   61篇
  2023年   235篇
  2022年   511篇
  2021年   599篇
  2020年   606篇
  2019年   729篇
  2018年   577篇
  2017年   645篇
  2016年   751篇
  2015年   727篇
  2014年   911篇
  2013年   1002篇
  2012年   1011篇
  2011年   1044篇
  2010年   859篇
  2009年   1021篇
  2008年   930篇
  2007年   1114篇
  2006年   1052篇
  2005年   780篇
  2004年   790篇
  2003年   695篇
  2002年   619篇
  2001年   532篇
  2000年   582篇
  1999年   494篇
  1998年   472篇
  1997年   436篇
  1996年   404篇
  1995年   328篇
  1994年   307篇
  1993年   256篇
  1992年   214篇
  1991年   132篇
  1990年   118篇
  1989年   106篇
  1988年   93篇
  1987年   49篇
  1986年   32篇
  1985年   26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9篇
  1977年   7篇
  1971年   2篇
  1954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11.
珠江河口西南风强迫下潮流场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芸  任杰 《海洋通报》2003,22(4):8-14
采用Backhaus三维斜压模型模拟了均匀西南风场对珠江口近岸海域的影响,并与无风情况作了对比;通过对珠江河口盐度场及风生环流的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模型较为真实地再现了夏季珠江河口的水动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112.
北黄海盆地区域地质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北黄海盆地位于黄海的北部,由于勘探程度低,研究投入少,使得它成为我国迄今为止尚未发现油气的惟一海区。随着我国在南黄海盆地和朝鲜在北黄海盆地东部发现油气,如何实现北黄海盆地油气突破,成为我们研究的焦点。结合该区现有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对北黄海盆地的地球物理场和地质构造特征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对该区油气资源远景作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113.
从数据管理及后期应用的角度提出了数据平台的要领,讨论了该数据平台的物理结构、逻辑结构,在分类与组织的基础上给出了相应的数据字典。同时,还基于该平台探讨了测井曲线库及图形库的建设方法,并实现了具体功能。  相似文献   
114.
浮体间距对多浮体系统水动力系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三维线性势流理论,采用格林函数法,对多浮体系统的水动力系数进行了数值分析。数值算例中给出了在固定波频下水动力系数与浮体间相对位置关系曲线。水动力系数的变化幅度随着浮体间距离增大而变小。随着浮体间距的变化,水动力系数极值的出现具有明显的规律,相邻的极大值(或极小值)的间距为半个波长或一个波长。  相似文献   
115.
油田水动力系统与油气藏的形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油田水中存在“沉积承压水”和“地表渗入水”两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作用的水动力系统,前者由上覆地层重量所引起的地静压力以及地静压力等引起的异常孔隙流体压力所形成,具有内循环承压式水交替特征,后者为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向储集层的渗入而形成,以外循环渗入或水交替为特征。这两大系统(尤其是前者)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含油气盆地中油气的运移、聚集和保存,油气聚集区主要位于水文地质带中的交管阻滞一停滞带内,沉积交替强度的低值区是油气富集区,沉积水的离心流使凹陷中的油气围绕凹陷中心呈带状分布。  相似文献   
116.
Abstract. Survival and behaviour of the hermatypic coral Diploria strigosa was studied during 6–24 h doses with water-accomodated fractions of chemically dispersed crude oil, and for a subsequent recovery period of 1 month. Experiments utilized a flow-through laboratory dosing procedure and incorporated petroleum hydrocarbon measurements in order to simulate a major but short-term oil spill in shallow subtidal benthic reef environments. Chemically dispersed oil treatments consisted of Arabian Light Crude oil with Corexit 9527 or BP1100WD at 1–20 ppm concentrations of oil.
In general, effects observed were sub-lethal, temporary, and associated with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s tested. Responses to the presence of dispersed oil at 20ppm for 24 h included mesenterial filament extrusion, extreme tissue contraction, tentacle retraction and localized tissue rupture. The nature and severity of reactions during the dosing phase varied between colonies and treatments, but colonies typically resumed normal behaviour within 2 h to 4 d of the recovery period. It therefore seems unlikely that observed biological effects would impair long-term viability.  相似文献   
117.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Wave Field near Submerged Bars by PLIC-VOF Model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Investigating the wave field near structures in coastal and offshore engineering is of increasing significance. In the present study, simulation is done of the wave profile and flow field for waves propagating over submerged bars, using PLIC-VOF (Pieeewise Linear Interface Construction) to trace the free surface of wave and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to solve vertical 2D Navier-Stokes (N-S) equations. A comparison of the numerical results for two kinds of submerged bars with the experimental ones shows that the PLIC-VOF model used in this study is effective and can compute the wave field precisely.  相似文献   
118.
本文从地质地层结构、新构造运动和人为(过量抽取地下热水)两方面因素探讨地面沉降的形成机理,并提出控制地面沉降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9.
江苏岸外辐射沙脊群东沙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君  王义刚  张忍顺  林祥 《海洋工程》2007,25(1):105-113
东沙是江苏岸外辐射沙脊群中的第二大沙洲,具有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水动力条件,对它进行稳定性研究为揭示整个辐射沙洲及其邻近岸滩的动态演变都非常有益。通过利用多年遥感卫片资料、1998年取得的现场水文泥沙观测资料和东沙滩面表层沉积物资料等,对东沙的地形地貌特征、沉积特征和东沙两侧潮汐通道的水流泥沙特征等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东沙的沙脊偏于西侧,西侧滩面较窄、高程较高且岸线较为顺直,东侧滩面较宽、高程较低且岸线较为破碎;西洋和陈家坞槽均处于冲刷状态,净输沙的主要方向为输向槽外或输向条子泥;东沙近三十年来面积有所缩小且有外围向中央收缩的趋势,尤其以向东、向南方向的迁移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0.
天然热释光技术在海洋油气田勘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沉积物热释光能有效地反映海洋环境下深部油气田引起的微弱放射性异常。热释光在不同的测试粒级、不同的岩性中的丰度不同,结果为粗粒级>细粒级、砂岩>粉砂质砂岩>泥质粉砂岩>泥岩。热释光也与部分金属元素含量有关,Ti、Ba、Zn、Fe^3 /Fe^2 与热释光呈正相关关系。热释光与烃类也呈较强的正相关性。不同采用深度热释光测量结果表明,热释光剂量随沉积物的沉积深度和沉积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深层样的热释光对油气藏的指示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