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71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193篇
海洋学   2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2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7 毫秒
61.
Podozamites(苏铁杉属)为松柏类已灭绝的形态属,是北半球中生代植物群中的重要分子。经鉴定,甘肃北山地区早白垩世早期地层中产出的Podozamites包括Podozamites sp.(苏铁杉未定种)、Podozamites aff. distans(间离苏铁杉相似种)和Podozamites bullus(美丽苏铁杉)3个种。基于Podozamites大化石记录和古地理分布特征,结合中生代古气候分区,对该属的古气候意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 晚三叠世—中侏罗世,Podozamites数量较为丰富,主要集中分布于北半球温暖湿润气候区;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随着干热气候带的扩张,Podozamites丰度下降,分布区域也随温热潮湿气候区变迁而发生迁移。推测Podozamites在中生代的古地理分布主要受到温暖潮湿气候带变迁的影响,其更加适宜生存于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可作为温暖湿润气候的指示分子。  相似文献   
62.
本文报道分别位于扬子克拉通核部和北缘的黄陵及汉南新元古代侵入杂岩体的惰性气体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E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及其构造意义分析.定年数据显示,黄陵地区的三斗坪、大老岭岩套分别形成于794±7和795±8Ma;晓峰浅成岩岩套形成于744±22Ma,不仅与震旦系莲沱组底部火山岩年龄相同,且同期热事件普遍记录于杂岩体内其它岩套.汉南杂岩体中五堵门岩体形成于789±10Ma,在分析误差范围内与三斗坪、大老岭岩套相同;天平河岩形成于863±10Ma,这是在扬子北缘首次识别出这期岩浆作用.在扬子陆核和北缘侵入杂岩中还分别发现了≈860Ma和945~931Ma的捕获锆石.此外,740Ma的后期热事件同样记录于汉南杂岩体,表明扬子陆块内部和北缘共同经历了790Ma的峰期中酸性岩浆作用和≈740Ma的后期强烈热改造事件,即事件具有克拉通范围的性质.与天平河岩体岩性相似、年龄相同的侵入岩体已在攀西多处地区发现,说明空间上860Ma岩浆作用在扬子北缘和西缘可能具延续性.作者认为,"晋宁期"具造山性质的构造运动开始的时间应以830Ma为限,于≈790Ma达到了以壳内物质重熔为主的大规模岩浆侵入事件的峰期,并在≈740Ma以短期内地壳运动由剧烈抬升向快速沉降的构造转换为造山作用结束的标志.本次研究成果为探讨扬子克拉通新元古代大规模岩浆作用与同期全球构造事件的相互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同位素年代学约束.  相似文献   
63.
都龙锡锌矿床绿泥石特征及其成矿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都龙锡锌超大型矿床是中国第三大锡石硫化物矿床,其中的绿泥石化相当普遍,并与矿化关系密切。本文在岩矿鉴定基础上,利用电子探针对绿泥石进行了微区化学成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矿床绿泥石为富铁种属的假鳞绿泥石、鲕绿泥石、蠕绿泥石(铁绿泥石)及铁镁绿泥石,指示形成于还原环境;绿泥石为泥质岩或铁镁质岩受热液交代蚀变的产物,绿泥石结构的离子置换主要体现为Fe对Mg的置换,反映其形成与含铁建造有关;绿泥石的形成温度为231~304℃,平均为269℃,属于中-低温范围。绿泥石的形成机制主要表现为溶蚀-结晶、溶蚀-迁移-沉淀结晶2种。绿泥石可能与锡成矿同期形成,其与矿石矿物的生成关系表明,燕山期岩浆活动对都龙矿床的叠加改造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64.
Primary productivity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during the Quaternary. The average Corg/N ratio was 7.0 from the core MD97-2140 in the West Pacific Warm Pool (WPWP) over the last 1 755 ka, which indicates a main contribution of marine organic carbon to the organic matter in the sediments. Large fluctuations in mass accumulation rates (MARs) of biogenics and lithogenics from this core since the marine isotope stage (MIS) 6 reflected the moderate variability in oceanographic condi...  相似文献   
65.
利用湖泊沉积物中Rb/Sr值来反映受古气候制约的流域陆地化学风化率的变化,并恢复了岱海近400a以来以小冰期为特征的、具有100a准周期(经谱分析)的气候波动历史。通过磁化率、粘土矿物含量和种类的综合分析,确证了湖泊沉积物Rb/Sr值的变化可以用来重建流域内化学风化率与其相应的古气候演化过程,是湖泊沉积记录中具有比磁化率更明显气候意义的有效代用指标。  相似文献   
66.
本文归纳了德都中强地震发生前湾_1井水位动态异变的基本特征,指出湾,井水位的四步段映震异常:骤然陡降—缓慢回升—高位跳动—高位稳定发震。并对短、临异常作了对比分析,探讨四步段映震异常对地震短临预报的重要意义。还就区域应力异常场和灵敏性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7.
采用单矿物40Ar-39Ar同位素年代学方法,对乔霍特铜矿区钾长花岗岩中钾长石进行精确的年龄测定,获得坪年龄为274.78±0.44 Ma,等时线年龄为272.7±3.0 Ma.鉴于该钾长花岗岩体形成之后未见构造变形和热液蚀变现象,因此40Ar-39Ar同位素年龄代表钾长花岗岩中钾长石结晶年龄,即钾长花岗岩体的结晶晚期年龄.根据钾长花岗岩体和乔霍特铜矿体的空间关系、铜矿石的品位变化、钾长花岗岩和铜矿石的稀土元素特征及铜矿石流体包裹体氢氧同位素组成等,认为乔霍特铜矿床的成矿作用直接与钾长花岗岩的侵入活动有关,钾长花岗岩中钾长石结晶年龄基本上代表乔霍特铜矿床成矿时代的下限.  相似文献   
68.
藏北双湖地区上三叠统肖茶卡群的重新厘定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在双湖地区肖茶卡一带上三叠统肖茶卡群中发现2套砾岩,根据岩石组合、生物化石和界面特征,以2套砾岩为标志层。将原肖茶卡群分解为3个组级岩石地层单位,由下至上分别为肖切堡组、角木茶卡组和日干配错组。从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和层序地层方面阐述了3个组级地层单位的特征和划分的意义。  相似文献   
69.
对形成于大陆碰撞带内的川西碳酸岩进行了详细的Pb-Sr-Nd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川西碳酸岩具有非常负的εNd值(-3.2~-18.7)和高的(^87Sr/^86Sr)i值(0.706020~0.707923),以及较宽的^207Pb/^204Pb值(15.362~15.679)和^208Pb/^204Pb值(38.083~39.202)的特征,明显不同于世界上由非造山作用形成的碳酸岩.它们的Sr-Nd、Pb-Pb、Sr-Pb和Nd-Pb同位素特征表明大多数碳酸岩来源于EM Ⅰ与EMⅡ之间的一种混合地幔,与元古宙不同质量比的深海/陆源沉积物和下覆的似MORB由俯冲作用引起的洋壳的再循环有关,而少数碳酸岩则受到地壳物质混染的结果.此外,通过动力学背景分析可以得出,富集地幔EM Ⅰ与EMⅡ之间的熔融产生了川西碳酸岩以及同时代的富钾岩浆岩,这种熔融可能是由于印度大陆板片与扬子大陆板片俯冲引起的新生代软流圈物质的上涌产生的,并发生于青藏高原东缘始新世-渐新世分界线的从转换压扭变形向转换张扭变形的转变过渡的构造背景下.  相似文献   
70.
一种事件沉积的标志——陆相流水波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现代洪水事件作用可以形成大片不对称流水波痕入手,“将今论古”,发现古代地层剖面中也有大量水下至水上的沉积旋回序列,每个旋回单元与下伏岩层为突变接触。水下沉积环境富含不对称流水波痕,水上则为富含泥裂,它们系为洪水事件沉积产物。这些洪水事件具有不同的规模和级别,在地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