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7篇
  免费   133篇
  国内免费   206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46篇
地质学   827篇
海洋学   132篇
综合类   32篇
自然地理   4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3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1.
西纳土纳盆地是南海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根据含油气系统"从源岩到圈闭"的核心思想,本文以盆地油气田的最新资料为基础,结合盆地构造-沉积演化历程,运用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方法,对盆地内主要含油气系统进行分析与划分,且在空间上圈定含油气系统展布范围。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特征,深入剖析油气分布规律和主控因素,探讨未来盆地的油气勘探前景及重要勘探领域。研究表明,西纳土纳盆地发育4套含油气系统,Belut-Gabus/Arang/Belut(·)含油气系统和K/J-Arang(·)含油气系统是最重要的含油气系统,分别富集了盆地内46. 1%和45. 0%的油气可采储量。区域上,盆地的油气主要分布于Anambas地堑和Penyu次盆东部;层系上,油气主要储集于上渐新统和下中新统;油气藏类型上,油气富集于挤压背斜和披覆背斜等构造型油气藏中。油气分布规律的主要控制因素是主力烃源岩展布、区域盖层与油气运移路径、反转挤压和基底隆升运动。综合分析认为,Penyu-Penyu(·)含油气系统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储层砂体预测和凹陷油气优势运移通道研究是该含油气系统的未来勘探重点。  相似文献   
112.
焉耆盆地经历了20多年的勘探开发,取得了一系列认识,但目前急需开辟新的油气勘探领域来缓解增储上产的压力。焉耆隆起区是盆地的油气远景区,通过新焉参1井钻探,初步分析了研究区石油地质条件,明确了其缺失中生界大部分地层,缺乏油源和有效的油气运移通道。讨论后认为应继续探索隆起区油气成藏的可能性,加强焉耆隆起区与博湖坳陷构造演化关系的研究,寻找有效的油气运移通道及隐蔽型油气藏。这些认识对今后焉耆盆地的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3.
Removed overburden, burial, maturation, and petroleum generation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maturity in the Arkoma Basin and the Ouachita Foldbelt is explained effectively using simple burial models that account for the significant surface erosion that has occurred and assuming geothermal gradients similar to present-day gradients have been approximately constant through geologic time. Regional models, based on analysis at 115 well locations, indicate that from 5,000 to 15,000 ft (1.5–4.5 km) of section, differing with location from north to south and west to east, has been removed from the Arkoma Basin region, and as much as 25,000–40,000 ft (7.5–12 km) have been removed from areas of the Ouachita Foldbelt. Based on burial and thermal history reconstruction, increasing maturation from west to east across the basin is primarily the result of increasing overburden and subsequent surface erosion from west to east. The models predict most publicly available vitrinite reflectance data within a factor of 1.5 at two standard deviations. Comparison of model and measured reflectance-depth trends in six wells indicates that hydrothermal fluid movement should not have modified reflectance by more than approximately 20% in the center of the basin.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most of the basin is overmature for oil production from intervals below the Spiro Sandstone, except to the north and northwest. Although thermal maturities are high, methane is stable throughout the basin. Except for the basal Arbuckle Group, all formations were thermally immature for oil generation prior to burial by the Mississippian and Morrowan in the Ouachita Foldbelt of Oklahoma and by the Atokan and Desmoinesian over most of the basin and study area. In the deeper part of the present basin, all strata entered and passed through the oil window during or within 10 My after Atokan time. Because no additional major quantities of hydrocarbons were generated after Atokan time, the hydrocarbons must have been emplaced and trapped during this brief time interval.  相似文献   
114.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找油的物化探异常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宁夏某区块石油勘查成果分析,叙述了利用物化探方法找油的机理,建立了该区物化探异常模式,对预测侏罗系油气田具有很好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5.
输导层和岩性圈闭中石油运移和聚集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48,自引:5,他引:4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曾溅辉  王洪玉 《地球科学》1999,24(2):193-196
利用二维模型进行了输导层和岩性圈闭中石油运移与聚集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地怪中的高渗透带是石油运移的主要通道,对油的运移和聚集构成重要的影响;(2)当上覆地层渗透性较大时,下部地层中的油可向上覆地层运移,并在运移过程中发生弥散和扩散作用,导致油的散失量增大;(3)油驱水过程中的排水过程滞后于注油过程,排出的水量并不随注油量加而线性增加,而是脉冲式变化。  相似文献   
116.
介绍了油气系统研究中最新发展起来的油气系统动力学方法;在与常规油气盆地模拟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系统动力学模拟方法进行了评价,指出系统动力学模拟可较好地解决目前油气盆地模拟中存在的许多关键问题,是研究油气系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7.
石油化工是高污染的行业,由于污水的不合理排放以及在生产过程中的跑、冒、滴、漏,大量有毒有害的有机污染物进入地下水系统,造成地下水水质恶化,地下水环境退化,甚至制约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石油类污染已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本文通过对某石油化工企业地下水油类污染的调查,对地下水石油污染的特征、污染源空间分布规律、地下水石油类污染机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8.
基于台湾海峡西部新采集的高分辨率二维地震资料及钻井数据,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建立台湾海峡西部高精度等时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厘定了地质年代属性和沉积相特征分析。研究表明第四纪地层识别出6个三级层序界面,对应地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研究区地震相主要有席状平行—亚平行地震相、前积地震相、下切谷充填地震相、充填状低连续地震相和充填状杂乱地震相等,不同的地震相及其组合代表特定的沉积体系。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研究区新生代主要发育于海陆过渡地带,主要发育冲积/洪积平原相和滨岸平原相,在此基础上分析沉积演化特征,为台湾海峡西部海域进行精细勘探提供地质依据,这对将来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9.
研究了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苏红图组一段两套烃源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以及烃源岩的热演化, 评价了天草凹陷的含油气远景。研究表明,巴音戈壁组烃源岩规模大,有机质丰度高,有机碳平均1.34%,以Ⅱ1型有机质为主,已经历成熟热演化阶段,其质量与二连等盆地相当。天草凹陷总生烃量为18.37×108t, 石油资源量为0.74×108t,发育断鼻、断块与岩性圈闭等构造。圈闭和烃源岩在时空上的匹配较好,表明石油地质条件较好,可作为同规模、低勘探程度的新区凹陷中的首选勘探对象。  相似文献   
120.
太湖地区河网水体石油类浓度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逄勇  姚琪  褚君达 《湖泊科学》1997,9(4):374-376
利用完全混合系统水文动力学模型,对太湖地区河道改造后,由于船型及船流量发生变化而导致的水体石油类浓度的变化进行了预测。通过类比分析得出:预测结果基本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