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6篇
  免费   139篇
  国内免费   208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70篇
地球物理   99篇
地质学   738篇
海洋学   49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53篇
自然地理   11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重熔斑岩型锡多金属矿床具有明显的蚀变、矿化分带性,由含矿岩体向外(或从深部到地表)蚀变分带依次为:碱性长石化带→黑鳞云母云英岩化带→黄玉云英岩化带→绢英岩化带→硅化带→似青盘岩化带;矿化分带为:钨(锡、钼、铜)→锡(钼、铋、锌)→钼(锡、铅、锌)→铅、锌(银、锡)。前两个矿化带与黄玉云英岩化带关系十分密切,钼矿化带与绢英岩化带和硅化带有关,铅—锌矿化带主要产于硅化带与似青盘岩化带叠加部位。  相似文献   
82.
玲南金矿的成矿特征及断裂控矿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燕  曹新志 《地球科学》1992,17(6):657-667
在对玲南金矿床的成矿特征、控矿构造、矿化及蚀变产物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论述和总结了矿床地质特征、破头青断裂带特征及其对成矿的主导控制作用。认为矿化和蚀变产物的形成在时间上相近、空间上叠加;它们是同一成矿作用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是矿床成矿演化历史的实物记载;成矿期断裂的多次活动及第Ⅱ、Ⅲ阶段矿化的叠加发育,分别为玲南特大型蚀变岩型金矿成矿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83.
论金川硫化铜镍矿床中贵金属元素的分带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金川硫化铜镍矿床最大的寓矿体内,贵金属元素存在明显分带:Pt、Pd、Au、Ag含量在边部较低,向中心部位逐渐增高;Os、Ir、Ru、Rh含量在中心部位较低,向边部逐渐增高。通过对实际资料的分析,认为这种分带特征是硫化物液相结晶分异作用造成的。  相似文献   
84.
湖南内生金属矿床成矿分带及其与区域地质背景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九思  杨光辉 《湖南地质》1995,14(4):235-242
湖南主要内生金属矿床的成矿作用,存在明显的分带性,自南东向北西,成矿元素逐渐减少,成矿温度逐渐降低,由与酸性,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矿床为主,渐变为与沉积期后成矿作用有关的层控矿床为主,赋矿层位亦有逐渐降低之规律,据此,可将湖南内生金属矿床划分为4个矿带。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是上述成矿分带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5.
我国新的地震区划图(1990年版)是采用地震危险性慨率分析方法编制的。该图给出的是场点地震烈度值,该值在50年内被突破的概率为0.1。人们普遍关注该图与我国曾经编制的地震区划图(1957年版,1977年版)的区别,该图超越概率概念的内含和外延以及超越概率水平为什么采用50年超越概率0.1。本文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了讨论。分析结果表明,前两张地震区划图编图的基本着眼点都是地震预测,而新的地震区划着眼于场点的地震动预测。新的地震区划图是按场点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给出的,它所表示的地震危险性只能针对具体的场点,不能完全反映区域的地震危险性特征。而弄清场点地震危险性和区域地震危险性的差异是正确进行区域防灾对策的基础。作者希望这些讨论能对正确使用新的地震区划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6.
曲家金矿位于胶东焦家成矿带中段,为新城金矿和马塘金矿的深部延深,矿体赋存深度300~1300 m。对区内32个钻孔岩心样品进行了取样,获得了34个元素的分析数据,研究了各元素的浓度分带及成分分带。发现多元素在此深度范围内除沿矿体轴向有迁移成晕外,在垂向上也有迁移和成晕现象,这对于穿透性地球化学和原生晕找矿机理研究有重要意义。同时发现成矿元素在成矿带轴向和垂向上的扩散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矿体部位,成矿热液中元素浓度、热液的温度压力、围岩化学活性和可渗透性等,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复杂性。原生晕的高浓度带主要沿断裂蚀变带分布。用格里戈良法和重心法确定的轴向成分分带,在深部有头晕元素与尾晕元素的叠加,预示深部仍存在隐伏金矿体,这与西部邻近招贤勘查区深部发现金矿体的勘查结果相符。垂向上从浅到深成分分带性存在差异,垂向上易在浅部浓集的元素为Se、Cd、Mo、Hg、Bi、S、F、Cu、Ag,成矿带附近浓集的元素为Sb、As、Au、W等,As、Sb在垂向上的迁移能力弱,主要沿轴向迁移。当浅部多个元素同时达到K2O≥4.57×10–2,Au≥0.8×10–9,Ag≥0.057×10–6,Cu≥2.5×10–6,Bi≥0.08×10–6,Hg≥17×10–9,S≥0.0583×10–2,Mo≥0.74×10–6,W≥0.55×10–6时,指示深部发现金矿体的可能性较大,Hg·Ag/(As·W)、Bi·Hg/(As·Au)指数可用来判断金矿体的埋深。  相似文献   
87.
青山铅锌矿床是黔西北矿集区内威宁-水城成矿亚带的典型矿床之一,矿体产出严格受构造和岩性双重因素控制。含矿断裂带中构造岩既是构造变形作用的载体,也是相应变形环境的受体,其具有显著的分带特征。针对斜落走滑构造环境下弱蚀变构造岩与热液成矿成生联系研究的薄弱环节,基于构造岩-岩相学填图方法以及不同岩相带内节理、裂隙构造解析,系统采集不同构造岩-岩相带内定向构造岩样品,进行显微构造与地球化学分析,剖析不同岩相带内构造岩类型、物质组成、内部结构、构造及其分带特征,构建了该矿床构造岩-岩相分带模式,即从矿体向外,依次为:张裂岩相带→泥化相带(一、三中段及以上)→扭裂岩相带→压裂岩相带。扭裂岩相带内发育黄铁矿化、铅锌矿化、方解石化、弱白云石化,压裂岩相带内主要发育方解石化,矿化蚀变随着远离矿体呈现出从强变弱的变化规律,成矿环境也随着温度逐渐降低,呈现氧化→弱氧化-弱还原→还原的变化特征。同时,结合宏观和显微构造应力场分析,认为矿体外侧不同类型的构造岩是在统一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因不同位置的局部应力场变化而形成的不同类型的构造岩,发育在北西向断裂下盘的次级断裂不仅控制了矿体定位和形态产状,也控制了其外侧构造岩-岩相带。   相似文献   
88.
孙健  吴良芳  杨献忠 《江苏地质》2006,30(3):226-230
根据地形地貌和岩土组合特征,该区可分为低山丘陵—山麓基岩区、山前平原—阶地中硬土区和长江漫滩软土沉积区,覆盖层主要是长江冲、淤积形成的新近系沉积软弱土。主要讨论漫滩软土及中硬土的特征,并对其工程地质适宜性及建筑适宜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89.
详细介绍了地下水水源保护区范围的计算方法:Krijgsman-Lobo-Ferreira(KLF)法,分别推导出了正水流梯度方向、负水流梯度方向和垂直于地下水流方向保护区范围的计算公式,并就方法的适用性及参数取值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徐州张集地区应用的结果表明,KLF法提供了一种计算地下水保护区范围的便捷、科学、有效的方法,计算结果对于确定地下水源保护区范围及有效保护地下水源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0.
The present study is based on a set of lavas and crosscutting dikes collected by dives along detailed vertical transects on the northern flank of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Blanco Transform Fault, Northeast Pacific. The studied area consists of a small basin, the Western Blanco Depression (WBD), extending from the southern end of the Juan de Fuca ridge to a pseudofault trace 60 km eastward. The Northern Scarp of the WBD comprises a volcanic unit overlying a sheeted-dike complex. Major and trace element data, coupled with Sr–Nd isotope ratios, reveal a two-component mantle source, composed by an isotopically depleted matrix variably veined by more enriched material. One chemical group (NS2), indistinguishable from the other Northern Scarp samples on the basis of trace element data, has an unusually depleted isotopic composition typical of a nearly pure mantle end-member. Some cogenetic samples of the Northern Scarp have been used to constrain the differentiation modalities. Anorthite and MgO content profiles in plagioclase xenocrysts and phenocrysts reveal (i) the existence of H2O-bearing evolved melts in the mushy zones and (ii) the occurrence of mixing process between these melts and anhydrous mafic liquids. The hydration is supported by other petrographic features such as high magmatic fO2 values, calculated from Fe–Ti oxide pairs, and the presence of pyroxene inclusions in plagioclase phenocrysts. Mixing, consistent with the existence of Ni-rich ferrobasalts, is interpreted to be the consequence of the reservoir refilling by mafic liquids (Mg# = 70). These pet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evidences are combined with the evolution of Mg# with depth to suggest a periodic open-system magma chamber evolution beneath the southern end of the Juan de Fuca rid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