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9篇
  免费   367篇
  国内免费   287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105篇
地质学   964篇
海洋学   34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40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通过目前国内外现有资料的对比研究,对严重影响石太高速公路修建和运营的柏井采空区采用压力注浆的方法,充填采空区上覆的裂隙冒落带,以达到加固地基的目的。灌注材料选用水泥和粘土,水固比为1:1.5,依据地面构造物不同,在桥涵地段采用1:0.8:0.7(水:水泥:粘土,下同)的配比,在边坡地段采用1:0.5:1的与比,在一般路段采用1:0.3:1的配比,灌注浆液的结石体在采空区及上覆的裂隙冒落带中充填率达  相似文献   
32.
地面预注断层破碎带井筒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面预注断层破碎带研究采用控制性高压劈裂、小段高、水玻璃预处理、钻孔分叉综合技术和工艺,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33.
树根桩对于已建建筑物的地基加固纠偏具有到之处,效果显著。通过工程实例分析,对树根桩的设计原理、施工方法和其承载力作用了阐述。  相似文献   
34.
本文阐述了三面临空单薄破碎岩体帷幕灌浆的设计和施工方法,进而讨论和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及效果,同时,本文还讨论了在类似条件下灌浆压力值的确定及施工工艺。工程经灌浆后十余年的检验,证明所采用的设计方案符合工程实际。  相似文献   
35.
应用流体力学、流变学的理论,方法和施工实测数据,建立水下灌注理导管埋深,砼在灌注系统的流动阻力与导管内附加砼柱间的数学表达式,以指导水下灌注施工在最优灌注参数下进行。  相似文献   
36.
采用“上阻、中栏、下堵”的立体堵水方法,封堵了义马新安煤矿1995年11月5日发生的特大型(4257m3/h)奥灰突水通道,解放被淹矿井,堵水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7.
通过单轴抗压试验、剪切试验、变形试验及渗透性试验等方法,对旋喷固结体的物理力学性状和渗透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旋喷固结体具有良好的物理力学性质和较低的渗透性,可完全改变天然土的性质。  相似文献   
38.
立井变形监测与治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 对 我国 部 分 统 配煤 矿 立 井 变形 情 况 ,介 绍 了 立井 破 坏 和 变形 两 种 类 型的 原 因 、预 计 方 法 、监 测 方法 及 治 理方 案,对于 立 井的 变形 监 测与 治理 工 作具 有一 定 的借 鉴意 义 。  相似文献   
39.
盾构近距离穿越施工对已运营隧道的扰动影响分析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邵华  张子新 《岩土力学》2004,25(Z2):545-549
基于盾构施工对周围土体及构筑物的扰动影响机理,通过实测数据对盾构近距离穿越扰动影响问题进行了定量分析,并讨论了运营隧道对各盾构施工参数的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盾构穿越对已建地铁隧道的扰动影响主要以隧道的竖向位移为主.随着盾构推进,隧道结构纵向上呈波浪状,其隆起峰值不断沿推进方向移动.盾尾后隧道段受盾构穿越的影响显著,但隆起峰值始终位于盾尾后.  相似文献   
40.
In a recent issue of Urban Geography (2001) , a number of key players in the 1960s and 1970s school of quantitative urban geography (called Chicago II in this article) set out some of the approach's key methodological premises and assessed its influence in the wider arena of urban studies. At about the same time, the 1920s and 1930s Chicago School of urban sociology (called the Chicago School in this article) was being reassessed in France ( Huet 2000 ), and deconstructed in Los Angeles ( Dear 2001 ). In this article, we outline a selection of basic models of urban space proposed by the Chicago School and further elaborated by Chicago II. We then consider certain aspects of three important critiques: humanist/aesthetic, Marxist, and postmodern. We argue that none of these invalidates the Chicago II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urban areas, and we demonstrate its resilience and usefulness by way of the empirical example of Montreal. Though the results are of interest in their own right, the principal purpose of the analysis is to illustrate the type of insight that a structured quantitative approach provides and the way this approach rests on a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of processes at work in cities. We conclude by arguing that the humanist and Marxist critiques shed important light upon the possibilities and limits of the Chicago II approach, but that the postmodern claim that the spatial development of urban areas is not structured by at least some general processes is inaccur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