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95篇
  免费   980篇
  国内免费   1942篇
测绘学   64篇
大气科学   132篇
地球物理   2075篇
地质学   3468篇
海洋学   761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292篇
自然地理   416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140篇
  2021年   133篇
  2020年   188篇
  2019年   268篇
  2018年   230篇
  2017年   211篇
  2016年   254篇
  2015年   260篇
  2014年   292篇
  2013年   350篇
  2012年   283篇
  2011年   345篇
  2010年   292篇
  2009年   354篇
  2008年   326篇
  2007年   356篇
  2006年   376篇
  2005年   287篇
  2004年   280篇
  2003年   247篇
  2002年   198篇
  2001年   150篇
  2000年   187篇
  1999年   171篇
  1998年   143篇
  1997年   135篇
  1996年   133篇
  1995年   94篇
  1994年   98篇
  1993年   76篇
  1992年   81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6篇
  1977年   8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In Italy, the horizontal stress directions are well constrained in many regions, but the tectonic regime is not well known because the stress magnitudes are unknown. Our intention is to improve the knowledge of crustal stress in Italy, both at shallow depth and in low seismicity areas. Therefore, we inferred the tectonic regime from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depth of breakout occurrence and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rocks in 20 boreholes. The critical value of the maximum horizontal stress, for which the effective tangential stress at the borehole wall overcomes the rock strength to form breakouts, could be computed from rock strength and density. Comparing the theoretical stress distributions for different tectonic regimes with the depth distribution of breakout occurrence, it is possible to infer the tectonic regime that fits best to the breakout depth distribution. We investigated boreholes up to 6 km deep located in different tectonic environments over the Italian peninsula: the Po Plain, the Apenninic chain, the Adriatic foredeep and the Tyrrhenian Quaternary volcanic region. These wells are characterised by breakout data of good quality (A, B and C, according to World Stress Map quality ranking system). The results are in general agreement with the style of faulting derived from earthquake focal mechanisms and other stress indicators. Our results show a predominance of a normal faulting (NF) regime in the inner Apennines and both normal faulting and strike–slip faulting (SS) style in the surrounding regions, possibly also associated with changes in the tectonic regime with depth.  相似文献   
132.
岩体变形模量的尺寸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岩土工程中,现场岩体的承压板试验和变形试验可看作是不同尺寸岩体的变形试验。在某工程的现场岩石力学试验中,对同一组试点的岩体先后进行了承压板变形试验和承载力试验,研究了岩体变形模量的尺寸效应,结果表明,岩体变形模量主要受岩体中的裂隙发育状况控制,当岩体质量较好时,可以由承载力试验曲线来确定岩体的变形特性,这一做法具有一举两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3.
溪洛渡水电站坝址区岩体蠕变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介绍了溪洛渡水电站坝址区岩体柔性板法蠕变试验方法及试验结果,给出了岩体蠕变模型及其参数,为工程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4.
某水利枢纽工程位于伊犁地区,影响工程的主要问题为坝基岩体软弱结构面和断层的抗滑稳定问题。根据工程实际条件和软弱夹层特性,采取现场断层软弱结构面试验和室内模拟试验相结合,获得软弱夹层的抗剪参数。实践证明,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的试验成果可靠,尤其对一些不具备进行现场大型岩体软弱夹层抗剪试验的工程,采用室内中型直剪仪进 行剪切试验具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35.
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最大剪应力等值线来确定边坡的滑动面,并与其结构面抗剪强度相比较,给出了确定边坡的稳定系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6.
选用平板荷载试验、轻便动力触探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等三种测试手段,对潭邵公路软土地基承载力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建立了N10与Cu的回归方程,且其相关系数均在0.9以上,表明二者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以Cu-fk关系为桥梁,推导出N10-fk的关系表达式,该公式同时考虑了埋置深度对承载力的影响。该研究为湖南地区同类地基土承载力的确定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7.
This study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Cone Penetration Tests (CPT) and estimated correlations with the results of other in-situ tests (standard penetration test, cross-hole, seismocone) and laboratory tests (classification and undrained shear strength tests). These tests cover nearly all types of penetrable soils in Greece and, together with the formulation of empirical correlations, complement and improve on previous studies due to the significant number of CPT measurements.  相似文献   
138.
相关方法分析Nino3区SSTA和风应力的关系,发现前期风应力距平场与Nino3区SSTA有很好的相关关系,这种相关性超前8个月时就有所显现。影响Nino3区SSTA的主要风应力区域的位置随风应力超前的时间缩短均向中太平洋扩展。数值试验方法研究不同区域的风应力对热带太平洋SST作用的结果表明,强相关区域的风应力对形成和维持热带太平洋SST的气候场的作用不明显,而对SST的年际变率有重要贡献;相反,强相关区域以外的风应力对形成和维持热带太平洋SST的气候场起重要作用,但是对SST的年际变率所起的作用很不理想。  相似文献   
139.
全球观测应力场的短波分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世界应力图(WSM,World Stress Map)计划的应力指标,目前已累积数据共计10 920个,这些应力指标代表了该地区最大水平主应力的实际观测方向;与此同时,可以假定全球各个板块的绝对运动方向表征了相应各板块的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的长波分量.根据应力场的叠加原理,得到由该地区局部构造运动等因素贡献的短波分量的相对大小和方向.将全球划分成2.52.5的基本单元,对每个单元的WSM数据进行加权统计分析,得到其平均应力观测取向,利用HS2-NUVEL1全球绝对板块运动模型计算应力场的长波分量;平均观测应力取向和长波分量取向之间的夹角,决定了相应短波分量相对于观测应力场的大小及其取向的范围,并反映了特定研究地区局部应力场对总应力场的贡献程度.本文的计算结果表明,全球板块的绝大部分地区及各板块的平均效果,长波分量与短波分量对观测应力场的贡献程度相当.对于某些大陆板块内部,局部构造活动对观测应力场的贡献起到重要作用,因而控制着地震的孕育与发生.   相似文献   
140.
文中运用损伤力学研究方法 ,提出孕震过程中引起地壳破坏的应力 -损伤耦合效应。利用应变等效性假设 ,推导了地壳体的应力 -损伤耦合效应与地表重力变化之间的理论关系。根据岩石力学实验的不同加载途径 ,模拟了 1976年唐山 7 8级地震和 2 0 0 1年昆仑山口西 8 1级地震重力演化的不同特征 ,结果与实际情况符合较好 ,表明应力 -损伤耦合效应可以作为地震前地壳重力变化的一种物理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