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5篇
  免费   273篇
  国内免费   312篇
测绘学   350篇
大气科学   311篇
地球物理   567篇
地质学   623篇
海洋学   202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167篇
自然地理   28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88篇
  2020年   102篇
  2019年   106篇
  2018年   93篇
  2017年   91篇
  2016年   105篇
  2015年   99篇
  2014年   103篇
  2013年   159篇
  2012年   109篇
  2011年   118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96篇
  2007年   107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在广泛收集资料和野外调查工作的基础上,经综合分析控制和影响区域地壳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和内外动力地质的耦合作用,基于ArcGIS平台采用多因素加权叠加分析方法开展了沈抚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研究。评价因素主要选取活动断裂、地震活动性和深部地球物理以及工程岩组、地形地貌与地表地质灾害等共12个影响因子,并依据评价因素的关联性和重要性进行分类赋值,进而建立了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模型。对沈抚新区的区域地壳稳定性进行了定量化评价。结果表明,沈抚新区以稳定区和次稳定区为主,面积为728.9 km2,占总面积的81.07%,有利于规划和建设。建议在地下工程穿越不稳定区和次不稳定区时,要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确保基础和边坡的稳定性。规划的地铁9号线主要穿越次不稳定区和次稳定区。施工带在埋深15~25 m之间,该段地层主要为卵砾石堆积层、泥包砾堆积层与变质片麻岩强风化带及其交接部位,施工带处于地下水浸没带或变动带,其支护比较困难,建议尽早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案,保障施工顺利和安全,此外还需要采取一定降水防腐措施。   相似文献   
82.
卫星地面站雷电防护工程通常采用接闪杆作为天线主体的雷电直击效应防护措施,接闪杆的高度不仅影响其保护范围,而且影响其截闪概率。通过计算年预计雷击次数对截闪概率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截闪概率近似与接闪杆高度平方成正比,采用过高的接闪杆将增大地面站遭受雷击电磁脉冲损坏的风险。为优化接闪杆设计,定义了保护体积的概念,并利用折线法与滚球法分别计算了三维立体空间内的保护范围。结果表明:接闪杆的保护范围与高度呈现非线性相关,当接闪杆超过一定高度(折线法超过30m,滚球法超过0.8倍滚球半径)后,对保护范围的影响十分有限;当接闪杆高度低于0.4倍滚球半径时,滚球法保护范围较大,反之则折线法保护范围较大。对接闪杆接闪瞬间周边的磁场强度分析结果表明,无屏蔽环境下地面站电子系统与接闪杆的常规距离远小于两者的理论安全距离,实际工程中难以通过增大接闪杆与卫星地面站的间距消除雷击电磁脉冲危害。为降低这一风险,卫星地面站直击雷防护应优先采用天线自带接闪杆的方式,条件不具备时也应尽量避免采用单支高大接闪杆,可选取适当的计算方法,采用多支较低接闪杆共同防护的方案。  相似文献   
83.
随着大规模的风电并网,风电所具有的间歇性与随机性对电力系统的稳定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风电功率预测成为当前解决该问题重要的方式之一.本文利用长短期记忆(LSTM)网络良好的时序记忆特性,将小波分解技术与LSTM深度网络结合,提出基于小波长短期记忆网络的风电功率超短期概率预测模型.首先通过小波分解技术将原始时间序列进行平稳化处理,再建立各子序列样本的LSTM网络预测模型,借助最大似然估计法估计预测误差的高斯分布函数,最终实现对未来4 h时刻的风电功率概率区间预测.最后,采用中国东北某风电场数据对所提方法进行算例分析,结果表明,将小波分解与深度学习方法结合可以较好地提高预测的精度,提高概率预测的区间可靠性.  相似文献   
84.
引入一维加权平均的谱分析方法定量研究四川地形强迫对该区域降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纬向地形和冬季降水谱峰锁相于同一波长(475.8 km),呈共振关系,地形与其他季节降水呈漂移关系,这与经向和纬向上环流变动有关,即冬季纬向环流占主导,纬向地形触发的大气波动对冬季降水策动作用大;夏季降水是各种不同尺度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地形是重要因素之一。经向和纬向地形特征尺度分别为296.8 km和475.8 km,反映了地形强迫的中尺度特征,且纬向地形谱峰比经向大1个数量级,纬向强迫更明显。夏季降水谱峰比冬季大2个数量级,降水系统纬向特征尺度比冬季小约150 km,说明夏季在纬向地形强迫下,降水系统尺度减小的同时其强度大大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中尺度对流性降水在夏季偏多。四川夏季最大降水位于雅安地区,其地形扰动比四川整体扰动更明显,故产生的降水也更大。夏季降水和经向地形锁相于同一波长(37.1 km),经向地形对雅安夏季强降水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85.
采用ECMWF集合预报降水量资料和中国降水量观测资料,研发了基于最优概率的过程累计降水量分级订正预报(OPPF)技术,并在遵循总体技术思路的基础上设计出三种不同的OPPF计算方案(OPPF1、OPPF2、OPPF3),继而选用2015—2017年汛期(5—9月)中国91次区域性强降水过程进行回报试验和预报效果对比评估,结果表明:(1)在中期延伸期预报时效(96~360小时),对强降水和有无降水的预报效果,三种OPPF均明显优于集合平均(EMPF)和控制预报(CTPF);对中等以上或较强以上强度降水的预报效果,OPPF1和OPPF3明显优于CTPF、与EMPF基本接近。(2)三种OPPF相比,OPPF3的预报效果较OPPF1总体略胜一筹,两者均好于OPPF2。(3)预报效果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南方地区强降水预报的TS评分明显大于北方地区,且OPPF3预报效果明显优于EMPF;在96~240小时预报时效,东北地区东部OPPF3强降水的预报效果也明显好于EMPF。   相似文献   
86.
张明祥  还爱霞 《气象》1994,20(10):31-35
利用江苏盐城和福建雷达回波资料,探空资料,天气实况,对独立参数降雹条件概率法识别雹云的应用范围,零度层高度对识别准确率的影响以及如何选取区分水平高的参数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7.
A solution for the two-dimensional scattering and diffraction of plane SH waves by canyons of arbitrary shape in an elastic half space is presented. The wave field for arbitrary geometry in this paper is computed numerically by the method of weighted residues (moment method). The wave displacement field computed by the present residual method for the case of a semi-circular canyon was shown to agree analytically and numerically with that computed by the exact closed form series solution. The same observations about ground amplifications, their dependence on frequencies and orientations of the incident waves, can be stated here for canyons of arbitrary shape as previously made for circular canyons.  相似文献   
88.
We present a statistically robust approach based on probability weighted moments to assess the presence of simple scaling in geophysical processes. The proposed approach is different from current approaches which rely on estimation of high order moments. High order moments of simple scaling processes (distributions) may not have theoretically defined values and consequently, their empirical estimates are highly variable and do not converge with increasing sample size. They are, therefore, not an appropriate tool for inference. On the other hand we show that the probability weighted moments of such processes (distributions) do exist and, hence, their empirical estimates are more robust. These moments, therefore, provide an appropriate tool for inferring the presence of scaling. We illustrate this using simulated Levystable processes and then draw inference on the nature of scaling in fluctuations of a spatial rainfall process.  相似文献   
89.
The relative efficiencies of alternative geometric patterns of both discrete borehole and continuous grid line search have been extensively discussed in the mathematical geology literature. However, an equally important problem has received virtually no attention: How to use a sample of properties of geologic anomalies detected by grid line search of a region to estimate systematically both the number and size distribution of geologic anomalies missed by the search. We show how estimation methods developed in the sample survey design literature can be adapted to this problem, and we apply these methods to data describing 94 anomalies identified by a seismic reconnaissance survey.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