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8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47篇
海洋学   13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81.
增加贝类染色体分裂相的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以太平洋牡蛎为材料 ,用低温同步化法和 8μg/m L的植物血球凝集素 (PHA- M)、50μg/m L 伴刀豆蛋白 A(Con A)两种外源凝集素分别处理其鳃 ,后用鳃做染色体滴片 ,10 % Giemsa染色后镜检 ,统计分裂相数。发现三种方法都能使分裂相比例增加 ,其中低温同步化法效果最好 ,可使分裂相比例由对照的 0 .7× 10 -4 升高到 6 .5× 10 -4 ,提高 8.3倍。PHA- M法使分裂相比例由对照的 0 .7× 10 -4升高到 5.5× 10 -4 ,提高 6 .8倍 ,Con A法使分裂相比例由对照的 0 .7× 10 -4升高到3.6× 10 -4 ,提高 4 .1倍。  相似文献   
82.
判识混源油并确定来自不同油源的原油贡献比例,是油源对比及油气运聚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划分含油气系统或油气成藏体系的重要依据.阐述了混源油的含义、混合类型及其研究意义,并从混源油的判识和油源贡献比例的定量确定两个方面论述了混源油的研究内容、方法及其研究进展,指出了当前混源油不同油源原油贡献比例的分析和定量计算中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83.
胎体耐磨性(胎体硬度)是金刚石钻头的一个重要技术指标,它直接影响钻头、钻进规程参数的选择和钻探工程技术指标的提高。目前,现场所用钻头实际胎体硬度低于出厂钻头的标称硬度,而钻探施工一般按胎体标称硬度进行安排生产,所以会对钻探效率和进尺的提高带来误导和负面影响。为了提高钻头胎体硬度,进行了如下研究工作:改进钻头烧结工艺,提高胎体材料中碳化钨的比例和增加混料时间。在改进钻头烧结工艺中,建议讨论研究俄罗斯冷压烧结技术,其烧结压力可以达到70~100 MPa,远远高于我国热压烧结的压力,这将有利于胎体耐磨性的提高和钻探技术经济指标的改善。  相似文献   
84.
华南中生代同熔系列花岗岩类的Nd-Sr同位素特征及成因讨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讨论了华南20个同熔系列花岗岩类的Nd-Sr同位素组成。根据样品的同位素组成及其在¢Nd-T,(87Sr/86Sr)i-T和¢Nd-¢Sr图上的分布特征,认为这些同熔系列花岗岩类是华南上地壳端员和亏损地幔端员按一定比例混合的产物。利用简单二元混合方程计算了这些花岗岩体的壳幔混合比例。根据产出的大地构造环境和物质来源,华南同熔系列花岗岩类可划分为三种类型:大陆边缘型,大陆内部型和断裂拗陷带型。  相似文献   
85.
度量映射方法在河流分维测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TM卫星图像数据,根据对黑龙江省阿什河约80km河段、松花江及嫩江约2300km河段的分维研究。证明了在度量数列满足持邻性和等比收敛性的条件下。可以应用度量映射方法计算随机分形集的分维。研究表明,黑龙江省阿什河河段(约80km)的分维比松花江和嫩江河段(约2300km)的分维高;曲线的分维一定要与标度的变化区间联系起来,否则分维将失去可比性;河流的分维不仅与标度有关,还与矢量化时原图像的分辨率有关。  相似文献   
86.
Characterizing the height profile of the flux of wind-eroded sediment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Wind erosion causes sever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such as aeolian desertification and dust storms,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Reliable prediction of the height profile of the wind-eroded sediment flux is crucial for estimation of transport rates, verification of computer models, understanding of particle-modified wind flows, and control of drifting sand. This study defined the basic height profile for the flux of wind-eroded sediment and the coefficients that characterize its equation. Nine grain-size populations of natural sand at different wind velocities were tested in a wind tunnel to measure the flux of sediment at different heights. The resulting flux profiles resemble a golf club with a small back-turn where the flux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height within 20 mm above the surface. If the small back-turns are neglected, the flux profiles can be expressed by an exponential-decay function where q r(z) is the dimensionless relative flux of sediment at height z, which follows the exponential-decay law proposed by previous researchers for aeolian saltation. Three coefficients (a creep proportion, a relative decay rate, and an average saltation height) are proposed to characterize the height profile. Coefficients a and b in the above equation represent the creep proportion and relative decay rate as a function of height, respectively. Coefficient a varies widely, depending on grain size and wind velocity, but averages 0.09.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grain size and wind velocity must be specified when discussing creep proportion. Coefficients a and b are nearly linearly correlated and decrease as grain size and wind velocity increase. The average saltation height (the average height sediment particles can reach) was a function of grain size and wind velocity, and was well correlated with coefficients a and b.  相似文献   
87.
颗粒配比对岩石力学特征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岩石是矿物颗粒的集合体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非均质材料,了解它的力学特征对岩土工程及矿产开采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作为典型的颗粒材料,颗粒单元体的粒径分布配比必然影响着岩石的宏观力学表现。通过设置不同体积配比下的颗粒材料单元体,利用PCF2D软件模拟了相同颗粒材料单元体不同配比下岩石模型的力学特征。模拟结果表明颗粒单元体配比对岩石的力学特征有明显的影响。在模拟过程中大颗粒的配比显著影响着岩石的抗压强度,大颗粒含量相对越高,抗压强度越大。而细颗粒的配比影响着岩石的抗拉强度,细颗粒含量相对越高,抗拉强度越大,但是过多的细颗粒会降低岩石的抗拉强度。考虑岩石压缩过程中裂缝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均匀分布、5:2:3、7:2:1的颗粒配比形成了贯穿裂缝,而1:2:7和3:2:5的颗粒配比未能形成贯穿裂缝,且细颗粒配比越高,裂缝数目出现高值的概率也越大。   相似文献   
88.
组分权重方法对城市目标方向亮温模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了现阶段二维垄行作物的组分权重确定方法并将其推广到三维城市地表,加上已有的针对城市地表的方法,得到了辐射度方法、水平面投影法、球面投影法和中心投影实验法4种方法。结果表明,当天顶角较小时,辐射度方法、球面投影法、中心投影实验法(通过数码像片勾绘统计计算得到组分权重)和水平面投影法都能较为精确地模拟方向亮温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89.
一种确定大小地震比例的新方法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学申  刘志辉 《地震研究》1999,22(3):260-264
本利用贝叶斯判别准则,提出了一种确定大小地震比例的新方法,并以1989年山西阳高地震和1983年山东荷泽地震为例,说明了此方法在震预报中应用的可能性,并说明对弱地震活动地区,本方法具有明显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0.
张立  赵洪声  刘耀炜 《地震》2008,28(2):123-130
利用云南地区多年的水位资料, 使用水位年变化率动态图像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① 云南地区水位的年变化幅度似与未来地震强度有一定正比关系, 特别当某年水位最大变化率上升幅度大于0.35或下降幅度大于-0.35时, 次年往往会发生MS≥6强震; ② 水位异常对应地震有区域性特征, 滇西北至滇东北地区以水位上升对应地震为主, 滇西南和滇西以水位下降对应地震为主; ③ 2000年以来云南绝大部分MS≥5地震的发震地点都位于前一年水位上升(或下降)极值区或次极值区附近水位梯度较大的地带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