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61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123篇
综合类   1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21.
山东沂沭断裂带早白垩世晚期恐龙足迹特征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些年来,在山东沂沭断裂带南部地区(莒南、临沭、郯城和东海)的下白垩统上部大盛群中发现了大量的恐龙足迹化石,而这些化石反映的足迹类型、形态大小、足迹踩踏深度等方面都存在有差异性。研究发现,在足迹类型方面,莒南地区以兽脚类和鸟脚类恐龙足迹为主,临沭、郯城和东海地区以蜥脚类恐龙足迹为主。足迹大小方面,莒南地区的兽脚类足迹可划分为类型Ⅰ和类型Ⅱ两种类型,而东海地区的恐龙足迹主要属于类型Ⅱ,但是莒南地区大多数足迹的趾间角要小于东海地区的,这可能是由于兽脚类恐龙属种的不同所造成的;莒南地区鸟脚类足迹绝大多数要小于临沭地区的鸟脚类足迹;郯城地区的蜥脚类足迹较小,而莒南、临沭和东海地区大多数蜥脚类足迹的大小较为相似,个别临沭和莒南地区的蜥脚类恐龙足迹较大。足迹踩踏深度方面,临沭、东海和郯城地区的足迹相比莒南地区的足迹要稍深,这与足迹形成在不同湿度、黏度、颗粒度的沉积物表面上有密切联系。基于上述研究认为,在早白垩世晚期,沂沭断裂带内生活着种类繁盛,数量庞大的恐龙动物群,联系到沂沭断裂带东部诸城地区早白垩世早期地层中也发现有大量的以兽脚类为主的恐龙足迹化石,推断在早白垩世,沂沭断裂带及胶莱盆地当时为一个理想的恐龙生存、繁衍的栖息地。同时,山东早白垩世大量恐龙足迹化石的发现也为整个华北甚至东北亚地区晚中生代恐龙属种的分布、演化以及古地理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信息。  相似文献   
22.
山东诸城早白垩世莱阳期古地震事件与恐龙迁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诸城断陷皇华镇大山村黄龙沟存在丰富的、多样的恐龙足迹化石,在紧邻化石埋藏层下伏及上覆地层中发现了下白垩统莱阳群杨庄组多套古地震记录,主要包含波状褶皱、底劈构造、液化砂岩脉、液化角砾岩、粒序断层、卷曲变形和震积不整合等塑性、脆性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分析表明初始沉积物、沉积相及构造作用确定了地震活动作用时形成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类型。在早白垩世莱阳群沉积中期,地震活动具有阶段性及频发性,以单向挤压的丘-槽构造及双向挤压的波状变形为主,且后期有构造活动强度加大的特征。根据已识别的古地震记录发育及古地震活动强度分析,推测此时期发震断裂可能是断陷的南缘断裂——五莲断裂。区域构造作用使得该时期沉积环境发生变化,由湖相逐渐过渡到河流相,在突发古地震事件发生之后,在滨浅湖区域留下了丰富的恐龙迁徙足迹。古地震记录的研究,可建立古地震事件与沉积、构造演化的联系,约束构造作用的属性、频次及时限,为确定盆地及周缘构造-沉积演化历史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23.
简要报道了新近首次在冀西北张家口尚义地区发现的恐龙足迹。野外地质调查发现,恐龙足迹赋存于尚义晚中生代盆地侏罗系—白垩系后城组顶部。恐龙行迹呈近东西向展布,由数十个足迹构成。初步研究表明,造迹者分别属于兽脚类和蜥脚类恐龙,由西向东行进。足迹中包括兽脚类足迹70余个,组成数个行迹;蜥脚类足迹15个,构成1列行迹。蜥脚类足迹特征显示其可能属于游泳状的行迹。华北北部土城子组/后城组发育于燕辽生物群—热河生物群更替演化时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以往在该时期沉积物中罕见脊椎动物骨骼化石。近年来华北北部土城子组/后城组中频繁发现的恐龙足迹表明,燕辽生物群—热河生物群更替演化时期发育着以恐龙为代表的脊椎动物群。该发现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土城子组/后城组沉积时期恐龙属种的多样性及其生物古地理环境。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沉积古地理和古生态环境及其与恐龙动物群发育的研究有助于揭示陆地生物群更替演化和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24.
Here, we examine 145 dinosaur eggshells from a new fossil locality in the Qiupa Formation (Upper Cretaceous) of the Luanchuan area in western Henan Province, China. The eggshells display elongatoolithid macro- and microstructures, including ridges and nodes on the outer surface, two ultrastructural layers, and an undulatory boundary between the mammillary and continuous layers. A phylogenic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Luanchuan eggshells belong to the ooclade Elongatoolithidae. Within Elongatoolithidae, the thickness ratio of the mammillary layer to the entire eggshell, and the porosity of the Luanchuan eggshells are comparable to the oogenera Macroolithus and Elongatoolithus. There is no direct evidence for the taxonomic identity of the Luanchuan eggshells; however, they were likely laid by oviraptorids based on their phylogenetic position and their similarities with known oviraptorid eggs.  相似文献   
25.
山东诸城晚白垩世古地震事件与恐龙化石埋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山东诸城库沟、龙骨涧、西见屯集群恐龙化石埋藏层——上白垩统王氏群辛格庄组与红土崖组中,发现存在脆性、塑性及液化等多种类型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主要包括负载构造、球一枕构造、挤入构造(火焰构造)、液化卷曲变形、液化脉状构造、混插沉积构造及地震断裂等典型的粗碎屑沉积物形成的古地震记录.多层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及未变形沉积层间...  相似文献   
26.
面临众多古生物化石遭受风化破坏的现实,恐龙化石保护是一项世界性难题。化石的风化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化石内部裂隙是导致恐龙化石风化、破坏的重要因素。该文以岩石断裂力学为理论依据,模拟分析内含裂隙的恐龙化石在压力作用下的破坏情况。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了内含裂隙恐龙化石数值压缩试验,并对内含裂隙的恐龙化石裂纹扩展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裂隙角度增大,开裂角逐渐减小,裂隙处特别是两端应力集中,其他部位应力较低、分布均匀;裂纹扩展是从裂纹尖端起裂,最终裂纹扩展到边缘。此研究结果为揭示恐龙化石风化机理和开展保护提供了基础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7.
已发现的恐龙化石大多数埋藏在不同深度的地层中,不同埋深化石所受风化破坏程度不尽相同。为深入研究恐龙化石的风化机理,探究恐龙化石的保护措施和方法,重点分析埋深产生的侧向压力对恐龙化石强度和破坏特性的影响。通过有限差分软件FLAC3D进行数值模拟,揭示埋深因素对恐龙化石保存的影响程度。试验结果表明:围岩对恐龙化石施加的侧向压力是影响恐龙化石变形和强度特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弹性变形阶段,恐龙化石的初始强度、峰值强度随侧向压力的增大而不断增大。当应力超过了恐龙化石极限强度后进入塑性变形,其初始强度、峰值强度逐渐减小,最终达到残余强度。  相似文献   
28.
西峡盆地新类型恐龙蛋化石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次报道广西峡盆地的两类新类型的恐龙蛋化石:西峡长圆柱蛋(新属、新种)Lon-giteresoolithusxixiaensis(gen.etsp.nov.).戈壁棱柱形蛋PrismatoolithusgebiensisZhaoandLi1993。它们分别产于高沟组的中、下部和上部,其时代均为晚白垩世。  相似文献   
29.
河南省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重要的恐龙蛋化石产地之一,具有含蛋层位多、数量大、类型全、原始状态保存好以及可供研究的K/T界线等特点。据初步统计,已有7科、10属、19种之多,且与霸王龙、鸭咀龙、蜥脚类及轮藻、孢粉、痕迹化石等共生。本文评述了恐龙蛋化石的分类系统、地层划分与时代、古生态特征及古气候等,并论述了恐龙绝灭的问题。  相似文献   
30.
A recently discovered articulated partial skeleton of Ornithomimus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Dinosaur Park Formation of Alberta, Canada is remarkable in the extent and quality of preservation of integumentary structures including feathers. It is the first ornithomimid to preserve a tail bearing extensive plumaceous feathers that are slightly more elongate in comparison to those present on the remainder of the body. However, the underside of the tail and the hind limb distal to the middle of the femur appear devoid of plumage. Overall, the plumage pattern in Ornithomimus is similar to that of Struthio camelus (ostrich) and other large palaeognaths, indicating a probable function in thermoregulation. The specimen also preserves the body outline around the legs, including a skin contour anterior to the femur, analogous to skin webs in extant birds. Whereas the knee web of birds bridges the knee to the abdomen, in Ornithomimus it spans from the mid-femoral shaft to the abdomen, and is herein referred to as an anterior femoral web.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such soft tissue structures in non-avian theropods. It may indicate that the resting position of the femur was positioned more anteroventrally in ornithomimids than in most theropods, and in that sense may have been transitional to the situation in modern bir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